标题 | 考研那点破事儿 |
正文 | 在“正能量”一词弥漫的今冬,在我周遭回响的却是“考研”的春天。仿佛一瞬间,所有的人都在讨论985和211工程,放眼望去,图书馆又是一群新生代的‘考研族’,悻悻地捧起我的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然后一苇渡过。翻看《亲爱的安德烈》时,有一番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大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要我们为她这样盲目的付出一切?我能感觉苦闷,表示我还活着,但是为什么我总觉得找不到自己?原来这就叫“迷失”?我想要嚎啕大哭,但我没有眼泪。我想要逃走,但我没有脚。我想要狂吼,但我没有声音。日子,我好像死在你阴冷的影子里。生存的意义是什么?生存的游戏规则是谁在订?我能不能“叛变”?” 这段话出自一个身穿白衣黑裙的女高中生之手,尽管那时只是一种心情的释放,尽管现在看来那只是一页泛黄的日志 。不可否认,它道出了我的心声,甚至是广大青年的心声。高中三年,大学三年,六年的光阴,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也许,现在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当我看见那么多的年轻的生命前赴后继地投入“考研”洪流,当我面对他人的疑问“你为什么不考研?”我几乎要呐喊:考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要我们为她这样盲目的付出一切? 在考研的洪流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或许是某家某户的独生子女,或许是肩挑重任的家庭砥柱,他们考研的目的是最单纯,最直接的。我不评论他们的是与非,在这个虚拟的结构中,谁没有点儿无可奈何。歌德曾经这样描写少年:“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考研或许就是我们年少时期的星辰欲望,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对考研汲汲以求吧。 我不知道这份付出是否值得,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来看待“考研”的。考研的同学就一定比本科毕业的同学高薪?考研就一定能出人头地?考研就能过安逸的生活?我想质疑考研的人不止我一个,也许每个考研的同学自己也没法说服自己,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挤身“考研”洪潮之中?其实我们都知道,所谓考研的成功在操纵、玩弄人的思维和价值观,但我们仍旧享受考研带给我们的虚幻,而这虚幻,在若干年后,或许会变成现实,或许永远也只能是虚幻而已。我不认为考研是积极的,但想必也没有人愿意她是消极的。 的确,考研就是处于这样的灰色地带,一个尴尬的关卡。也许你要辩了,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像硬币一样。多数时候,我们愿意这样去看事,即便是我们的课堂,Discussion环节中也一定是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并行不悖。其实积极还是消极,如何取舍仅凭个人,不一定遵循逻辑。考与不考,曾经仅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追求,如今,却成了登上诺亚方舟的船票。2012世界末日过去了,船票却依旧水涨船高,考研的队伍依旧壮大,并且会一直壮大下去。如果说柴米油盐是生活必需品,知识是奢侈品。那么,在学生的世界里,知识或许是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却是奢侈品。多么讽刺,2000多年流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却抵不过炉边灶台。可见,考研是门经济学,而且是最实用的经济学,那是否“考研热”就能融化“就业冷”这座冰山呢?考研是门心理学,而且是最实际的心理学,那是否考研这星点之火就真的可以燎原? 今晚看了奥斯卡大片‘逃离德黑兰’,雷斯特有句话倒让人颇有领悟,他说:“这个该死的电影圈……就像采煤矿一样,就算你回到家陪妻儿,也洗不掉那层黑灰。”可是这社会的煤矿又岂止电影圈一个。学校这座煤矿,越凿越深,我们还来不及洗掉身上的那层灰,很快又染上了另一层灰,日子反反复复,煤矿深不见底,我们身处矿坑之中,黑灰将我们掩埋,等到有朝一日,忽然怀念矿坑外边的阳光,却怎么也爬不出来了。从升学考到中考,从高考到研考,所有的考试,都是我们痛苦的沉思,沉思的倾诉。考研这个圈,会不会又是永无止尽的痛苦和翻来覆去的沉思,谁也不知道。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判考研,也不是要劝导那些深陷考研潮流的学子们回头。只是偶尔的转身,看见了问题,看见了,就关不掉思想,关不掉思想,只有任其肆意缠绕。偶尔的思考,也是这个虚拟的结构的一部分吧。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