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还有啥不能借 |
正文 | 突然想起了曹操。当然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曹操,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位。 让我想起曹操的,是因为《荀子》里的这段话:“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段话说了一个明确的意思:“假”,它的含义是“借”。就是借鸡生蛋、借腹生子、借刀杀人、借花献佛、借酒浇愁、借风使船、借古讽今、借题发挥……当中的那个“借”。总之就是自己本来没有或者自己有而又舍不得用的某种东西,但偏偏还要用一下,于是就“借”。荀老先生在上面说了,君子本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擅长于凭借外物罢了。引申一下就是,大人君子都是善于借东西为己所用的。擅长“借”的人在历史上、现实中不少,但指名道姓不利于和谐,就从小说中找了个曹操,借曹操来说事。我也“借”一把,呵呵。 曹操的“借”既不空前,也未绝后,但堪称经典,有几件事可以证明: 当年曹操杀了马超的爸爸马腾,马超不依了,他联合老爸的好朋友韩遂带领几十万西凉兵马向京城杀来。曹操急忙统兵迎战。两军对峙于渭水,僵持不下。这老曹就想了个办法。一日,两军对垒,曹操策马出阵,也不带兵器,只喊韩遂出来说话。韩遂出阵后,曹操打马跑到他身边,嘴里咕哝了几句什么,韩遂说“你说什么呀,大声点!”曹操一边催马跑开,一边扭头说“就这样啊,等你消息。”一时弄得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又一天,曹操派人送来一份“韩遂亲启”的信,韩遂打开一看,无非说说当年一起在京城的一些旧事,可偏偏在中间用毛笔重重地涂掉了几行,谁也不知涂掉的是什么话。韩遂狐疑不定时,马超进来了,他看到了这信,又想起前日在阵前两人的那点说不清,于是大怒,要杀韩遂。结果弄了个两人分道扬镳的结果。同盟土崩瓦解了,曹操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马超。 在这儿,曹操借什么打败了马超,诸君心知肚明,不肖多说。 还有一次,曹操为了赢得百姓的拥戴,号令全军:有践踏麦田者,斩。结果自己的坐骑受了惊吓,跳进麦田很是践踏了一通。众目睽睽之下,公然违纪,按令当斩,自己定的规则自己不遵守,可如何贯彻落实呢。但身为朝中重宰、三军主帅,谁的头都可斩,唯独曹操的头斩不得,于是他挥剑割下头发一缕“以代首耳”,一时三军震悚。借须发代替头颅是曹操的一大发明,这是专利,别人学不上。 那时有个放荡不羁、愤世嫉俗的祢衡,很有一点名气,有人举荐到曹操门下。曹操不喜欢他,就给他个鼓吏的差事做。不想这家伙上班期间居然脱光衣服一边敲鼓,一边痛骂曹操。大家很是生气,个个想一刀砍了了事。但曹操宽宏大量地笑而不语,后来借故把他打发到刘表那儿去了。在刘表那里,祢衡仍然是顽性不改,今儿骂这个明儿骂那个,结果就被一个没宰相肚量的黄祖给杀了。事后,曹操很是得意地总结,祢衡看似没多大本事,但素有才名,我若杀他,会落下个害贤之名,让别人动手,既让他罪有应得,又衬出我惜贤爱才之心,岂不两得?这真叫借刀杀人,了无痕迹啊。 曹操的善借,最典型的当属“借头”了。他的手下有个叫王垕的仓官,有一天向他报告说军中粮食快完了,断粮怕会引起军心动摇。曹操跟王说,从今日起,用小斛分粮。王垕依计而行,结果弄得军队闹事,曹操就问王垕借了项上人头,避免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哗变。 民国时期有个叫李宗吾的人,写了本《厚黑学》,其中评价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说刘备凭借脸皮厚才称王称帝,曹操凭借心肠黑而权倾天下,孙权脸不太厚心不太黑,但二者兼而有之,也能坐拥江东。这评价很到位,凡“善假于物”的“君子”,都需具备脸厚心黑的素质。脸厚才能抹开面子,张口去借,并打定主意赖帐不还,绝不会像你我这样的人,欲借之前先想想可借不可借,能不能借来,借了之后怎么还……之类,比如人头断不可借,即使开口去借也没人愿意,即使借来了,后面没法还……这想法决定了一茬人注定成不了孙权刘备曹操,只能被借,做别人的工具,而自己始终做不到“善假于物”。 荀老先生那个温文尔雅的“善假于物”,在曹操及其后世的那些权谋继承者身上,那不是借,而是夺,因为面对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总是不容商量、不择手段地要得到,而且总会得到,还压根就没想着要还。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