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溫暖的火炕 |
正文 | 溫暖的火炕 趙富 人真不抗混,一晃離開農村搬到城裏已經幾十年了,每當躺在席夢絲床上休息時,心中就想起家鄉土坯平房的那鋪溫暖的火炕。 父母健在時,每年一到年節必回老家去看望二老。父母是一個家的軸,無論兒女走在天涯海角,都要撲奔這個軸心而回。每逢冬天的晚上,父親就抱回一捆苞米稈子燒攮灶子,母親就上炕把大麻花被捂在熱炕頭上,每次都讓我睡在這個位置,象似雷打不動的規矩。攮灶子就在炕頭下,燒火先熱炕頭,也是一鋪炕最熱的地方。雖然只是一個溫暖的普通炕頭,遠比不上席夢思床柔軟,但卻是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深情和無限溫暖的釋懷。 記得一次回家過年,父親把我迎到屋,讓我坐在炕沿脫下鞋,再往炕裏委點暖乎些,之後從外屋灶坑裏扒出一盆苞米羊子火,一穗一穗的彤紅火棒,還正起著微色的藍火苗。他把火盆推到我身旁,嘴裏說完哪句“回家了,暖乎暖乎身子”的話後,淚水便流了出來。當時我的心裏很不是滋味兒,兩眼緊緊盯著父親的眼淚。父親怕我看出他的心思,就用話把此場面褶過去:“哈哈,這是苞米羊子的煙嗆的。”說完就用手抹糊了一下的眼淚,由於臉上在扒苞米羊火時落上一些灰,淚水和灰和在一起抿進縐褶裏,立刻父親滿臉縐紋更加清晰起來。其實,我心裏清楚,父親的淚水,是激動的,不是嗆的。而此時我的心,早就熱乎乎的了,比火炕和火盆還要熱乎幾倍。 晚上是白天與溫暖故事的連續。晚飯擱下筷後,父親老早就把炕洞攮灶子填捆柴禾,母親老早就在炕頭上捂上棉被,又無論如何也讓我睡在炕頭上。躺在炕頭,與父親、母親嘮著嗑,話題沒有選擇,隨意想啥說啥,但嘮的圈子不遠,嗑總是圍著家和親情說開去。越躺,身子就越熱乎;越嘮,心裏就越熱乎。這就是每次回到鄉下家裏,我心中留下的在父母身邊幸福和溫暖的美好記憶之一。 火炕,是清朝滿族人傳下來的一種居住、取暖、趨寒的生活方式。東西屋,南北炕,在東北農村普遍皆是,即使到了現在,屯子的大部分宅院雖然逐漸改變成磚混結構,但大多數還是保持著原始的佈局和形式。這種土坯房,朝向正陽,採光好,冬天的主風向背,屋裏火炕又熱,白天可供暖,晚間可暖身。正如母親丁巴說的:“用柴禾燒的火炕,能治腰腿疼(風溫病)。” 火炕,又是東北人根據長期寒冷的生活條件,結合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而總結發明的“熱床”,即簡單,又實用。同時,燒柴禾做飯就代替燒炕了,一星管二,是非常劃得來的“節能”項目。而柴禾這種犧牲精神,也確實是讓我感動過幾回。在後來工作中,我逐漸悟出個道理:世上柴禾是最無私的。其主稈上的穗棒供人收穫,其自身稈葉燃燒供人煮飯燒炕,而青煙升上天空,灰燼又可用於淡肥。可以說,自個的一切全部奉獻給了農民。從柴禾的品質,我仿佛又見到了父輩們那種無私奉獻和寶貴精神的影子。 記得我家的火炕,都是父親自個盤的炕洞子。炕面坯也是父親在大坑邊自個托的,說我們這些小孩子托的不結實。盤炕洞子,是門手藝和技術含量很高的活。盤好了,炕好燒,炕熱乎;盤不好了,炕不好燒,又不熱乎,且還冒煙。我家的炕,父親盤的好燒、炕熱,往往一次成活,不用來二次返工。有的時候,東西院鄰居還請父親去幫查火炕不熱的原因,還真真實實地當了幾回“顧問”。 在上學的時候,每當扒炕抹牆時,我都給父親當小工,雖然幹不了多少活,也能當個半拉腳子,象搓泥、搬坯等活計,多少減少點父親的勞動強度。其中,在這些活中,換炕面子掏炕洞灰是最埋汰的活,炕洞灰就象鍋底灰似的黑。我的臉,造的比父親的臉還花花,母親直笑話,說弄成個小花狗似的。扒炕活就是這樣,再乾淨的人,也得弄埋汰,無非輕重罷了。而父親卻說:“埋汰能換來炕熱,沒埋汰就沒有溫暖。”這句話,很樸實,待長大之後,我還反復咀嚼父親這句話的含義,總覺得是個經典語錄,雖然樸素無華,卻充滿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農村的扒炕是有季節的,都是把扒炕抹牆放到一起幹。大約在八月節前,大田還沒有收割時。炕面子坯老早就準備好了,一般都是初春和初秋,這時的天氣風爽氣幹雨少,土坯容易幹透。托炕面坯是個細緻活,用黃土摻羊究,二齒子倒細,羊究都是麥滑溜鍘短的,另摻些少許的麥餘子,即拉力強,且又粘乎性好。泥要糟好,倒上兩遍,幹稀適宜。炕面子的坯模子比壘牆的坯模子要薄,模內裏的泥要壓實壓滿。待土坯八分幹時,便周起來讓風剌拉底。之後碼成三角形小垛,坯與坯之間留著小孔,通風效果好,斜簷象歐式建築的梳離瓦似的平鋪一層坯。待幹透拉重播在倉子裏,備扒炕時使用。父親幹這些活時,趕上放學時間我都參與。而抹牆與扒炕是混著幹的,抹牆羊究黃泥糟的時間和作法,要比坯泥的時間長幾倍和工藝作法細緻,待羊究糟軟了叨幾遍了泥粘乎了抓牆了,方能泥板子上牆抹泥。我後來走向工作崗位,知道建築工人的抹灰,與當年在家抹牆很相似,無非區別在於砂漿和泥漿。抹牆是為了冬天屋子保溫,夏天防雨水沖刷。而屋裏的火炕,是因那個年代都生不起爐子,就以炕面子散發出的熱度來烘走屋裏的涼氣,也是當時唯一的一種採暖禦寒形式。抹牆與火炕,一個“保溫”一個“供熱”,兩者共同地呵護著小土坯房冬日裏的溫暖,為那時的農村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在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家裏活,什麼活都可以跑粗,維獨扒炕抹牆不能含糊。火炕,不燒柴禾是不熱的,灶坑不好燒炕也是不熱的,且還冒滿屋都是煙。記得一次冬天領兒子回家,父親又抱捆柴禾燒炕洞子了,還說省得下半宿涼。可柴禾一著灶坑嗆煙,媽媽臭到生煙味,讓父親上房捅煙囪,生怕生煙嗆著大孫子。老兒子大孫子,是老太太的命根子嘛。凡是東北人都應該知道,火炕一到“九”天,就經常出現這種現象,特別一燒攮灶子,非冒煙不可,這主要是氣候的原因。這時,屋裏聞到一股黴性味。我到外邊一看,房上煙囪呼呼串著火苗子。父親說沒事,一會就會滅的,滅了炕就好燒了。原來,父親為了一次維修徹底,把煙囪根子挖開,用柴禾把煙囪油子點著了。果真,燃後煙道透籠了,沒生煙了,炕熱了。這件事,讓我感動多少次?是記不清了。父母的溫暖親情,是部厚重的血脈相連的大書,是我們永遠也讀不完、讀不倦的生命長卷。 時代在發展,火炕也在進化。後來有的人家,冬天睡火炕,夏天睡木床。有的條件更好的,火炕上還鋪上一張海棉墊子,即溫暖,又柔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隨著環境而變化,隨著變化而發展,就連小小的火炕也不例外。火炕原始盤炕洞子是土坯的,炕面子坯也是黃泥坯的;後盤炕洞子變成紅磚的,炕面子坯也變為紅磚的;再後來盤炕洞子變成滿堂紅過煙,炕面子坯也變為現澆砼板的。不過,農村燒毛柴禾較多,炕洞子易堵,需一年一掏灰。但即使炕面子好好的,也要在炕頭和炕捎各扒一塊坯(磚),用木杆栓個草把來回透幾次,再彭上炕面子坯,再抹平羊究泥面層,火炕也能照樣一年裏好燒。但不管咋變,其萬變也是從祖宗哪走過來的:讓柴禾燒的少些,讓炕還要熱乎的長些。至到現在,家鄉還在延續著這些傳統習慣和作法,人們從心裏是捨不得丟掉這份朴樸實實的溫暖喲。 如今,父母都相繼過世十幾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數也少了些。但我每次如回到鄉下,還是必須要享受一下火炕的溫暖,溫席一下父母在時的火炕般的深情。每當躺在火炕上,眼前就浮現出父親、母親燒炕、捂被、端火盆的往事,一股股溫暖之情,隨之血液迴圈傾刻流遍全身,讓我的身心永遠融入在火炕的溫暖之中。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