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在墨痕与剑痕之间
正文

军旅书法家刘利华书法品评

七绝?赏刘利华作品有怀

诗:胡韵

书艺风华如险峰,毫端墨染起蛟龙,

一腔热血为黎庶,武略文韬旷世恭。

刘利华先生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军旅书法家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然观其书作却着实让人震撼。其传统功底之深厚,技法之娴熟,形态之姿肆,书风之豪迈,粗细和大小,轻重和缓急,浓淡干湿涩,点线面并用,将传统技法功力与现代意识气息紧密结合,而创作出军人独特气质的书法作品,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艺术美的享受。

自古以来,军人便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吴子?论将》从冷兵器到热核时代,军营里造就了不少书法大家,比如岳飞、辛弃疾等,大都以大江东去、沉雄豪阔的文风书意见长。投射和倾洒着作为军人的风骨和意趣,传达着对博大开阔、沉雄广放与宁静自适、淡泊潇散,一武一文两种美学相得益彰的追求。古典兵学《尉缭子?兵令》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这是非常深刻的认识。一支军队必胜的斗志源泉何在?一个军人不死的意志源泉何在?可以说,真正的魂,深蕴在一支军队的文化之中。

书法,文章,就是这种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岳飞的名词《满江红》、气势如虹的手书,字里行间传递的精神气质和豪迈心怀,有着穿透时空、穿越历史的力量,跨越千年而依然荡气回肠。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军事文化的魂魄与魅力。正是军人这种特殊的职业性质为造就一批如刘利华这样的军旅书法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引子

时下书风,务为妍媚者,确已少见;然而故托丑怪者,却大有人在。以“随心所欲”为时尚,连书写汉字也被视为保守。把怪异当时髦,视粗野为雄强,满纸躁乱,浑然不知书法美的本质为何。愚以为,20世纪的浮躁列车依然会滑行很长一段距离,惯性思维亦不会很快改辙换道。浮躁过后,将是心灵回归自然的调整期。国人祟尚自然,渴求精神洁净,初现书法返朴归真之曙光。而刘利华先生作为当代书坛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幼承家学,酷爱书画,工楷、隶, 精研行书。师从书画名家刘炳森先生,刻苦研习书法艺术四十余载,揣摩笔意,领悟神韵,由颜楷入行书,由隶书入行书,在汲取精华、融会贯通中,其书以从容不迫之势,作平和简运的运营。既不把合理的继承当保守,也不因守基本规范而不敢大胆追求。他以沉稳的书功写其性,以灵巧的笔致抒胸臆,合自身领悟,渐成一体。终成了秀中孕骨,飘逸古朴, 朴拙苍劲的艺术风格。是真正体现了时代艺术见识,是以涵养写出的艺术。

当代书坛,名家辈出。如何超脱古今,自成一格?如何达到一种犹如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近年来,刘利华先生不断探索。凭着娴熟的书法技法、深厚的书论知识和狂放不羈的思维方式、谦虚严谨的书写态度,不断赶超现代社会思维意识流大潮,创作出来的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别开生面,寓意深刻,生动有趣,其主题突出,意境高远。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方法使线条画面变化多端,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美不胜收。其用笔和思想感情随书写内容而变化起伏,或刀光剑影、大刀阔斧,或万马奔腾、纵横驰骋,或狂放豪迈、一挥而就,或严谨传统、沉雄大气,或龙腾虎跃、飞动劲舞,或行云流水、飘逸奔泻。观其作品如千军万马驰骋而来,隐约可闻铿锵之声;又似刚毅武者雪天舞剑,舒缓中见力量。拙里藏巧,舒放中见飘逸,军人的豪情跃然纸上。

用墨上突出色阶的鲜明变化是应首要遵循的。笔者认为,书法艺术是线条和墨色的综合体现,只有把本真的用笔用墨表现出来,才能抓住作品的神。

体现线条的生命律动,亦是刘利华先生着力追求的。书法虽是静止的艺术,亦要有丰富动感、节奏和力感。刘利华先生在长期的创作中实践创造性地把欧书紧收的结体和方硬的线条与褚书放松的结体和灵动的线条有机结合起来,其楷书既有欧书的严谨,又有褚书的舒展。笔者有幸欣赏到刘利华先生书法作品岳飞《满江红》,通篇以楷书书写,有欧阳询峻险风骨之体势,森严有法、气韵贯通;有褚遂良遒媚之意韵,飘逸流动。似欧非欧,似褚非褚,构成了自家的风格。

其书法作品《望天门山》从视觉而言,其作品尺幅的创作使用比较得体,给欣赏者带来的直接反应是,行文自然流畅。而未有超幅过于留“白”之感。且纸质复古底色与用墨饱满产生的颜色搭配较为和谐。另外,印章、落款等总体也很协调。

其次,刘利华先生有着较为严密的章法布局。此篇七律作品分六行书写,字间距离较为充盈,而行距显的宽容。而落款的长短,却恰到好处。

再次,笔法结字饱满实在略有重点变化。他是个涵养很好,学识渊博的人。但从容不迫也造就了他的不紧不慢。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其笔势行走趋缓有度,不会过于迅速;且字迹饱满圆润,但也未有过分张扬之态。有山人休闲养性,不急不缓之态。

整体而言,其作品讲究结构和谐,平稳浪漫流畅。在这幅作品中,他以涩笔求遒劲,漫笔求灵动,润笔求隽秀,刚烈中藏着轻柔,法字严谨而飘逸,用笔精到而绮丽,章法奇崛而空灵的高度,碑刚劲雄健,帖清婉柔美,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刚柔相济。这副作品既有“碑”的厚重又有“贴”的典雅,点画之间蕴含着内美和风雅,人性与字性高度契合。

最后整幅墨色变化自然。作品墨色的变化,由浓重的入笔至收笔,整体墨迹饱满,有骨有肉,且笔走龙蛇,其中线条颈健圆润,粗细长短适中,错落有致而显得态意自然,平静中蕴含着波澜壮阔,有庄严之峻拔又有险绝与跌宕,有自然平和又有生动空灵。

另外,偶有随性的笔势变化,使作品更加活泼生动。刘利华先生是个平稳的人,常态来说,他表现得总是不愠不火,但其实质还是偶尔会有种隐性的强势和大男子主义倾向。反映在作品中,可以通过个别字的运笔走势看到,还是有所压抑不住的特点。如“开”、“流”、“回”的写法,这反而让作品活泼了许多。但总体而言,其作品难见“飞檐走壁”之笔,更无纵情恣意之作。反而在作品中可能有所压抑,如本幅作品中“碧“字。

古人讲:字如其人。即含人之筋骨,通人之血脉,见人之学养,寓人之精神,及人之生命。这是颇有道理的,我信。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多相信是在书家的笔墨中,饱含着一个书家太多的信息,诸如个性、气质、修养、审美等等,一个内心稳重的人是断然不会在笔下有丝毫的轻薄的,一个做事严谨细致的人,笔墨肯定不会是草率的,即使是匆匆不及草书,他也会把细枝末节处理从容得不迫,相反,一个世侩庸俗的人笔下自然难有清新脱俗的韵致。之所以欣赏刘利华先生的书法,就是在他的笔墨中,我们时时可以读到一种怡人的东西,一种文气、一种淡然,丝毫不见时风狂怪的影子,这倒似乎有些另类了,不似一些行头很派的所谓艺术家,笔下却恶浊不堪。刘利华先生的字,尽管他选择的是行楷,不知他为什么钟情于这种风格,当下的书坛这种单纯或许多少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因为如果从展厅书法的期待来看,他远离了那些剑拔弩张和随心所欲的所谓个性的东西,实在很难在短短的时间内秒杀评委浑浊的目光,但他却选择了一种从容地书写,一如其人,白白净净,斯斯文文,却又著手成春,芳菲满纸。或许,在这个浮躁的书坛,在这个充满了诱惑与欲望的尘世,放弃其实也是一种坚守,能真正学会放弃,才能真正懂得拥有!学习书法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修炼!

后记

书法乃国粹艺术,传承了数千年,弥久弥昌。在黑白之间,纤毫与素宣提按皴擦,点线在抑扬顿挫中起伏。此时,书者聚精,观者会神,洁白的宣纸有了默契,动荡的水墨有了灵性,无言的轻歌在奎壁间缭绕,醉人的云烟在宣纸上弥漫,不啻于聆听一首旷世名典,实在是一种至高享受。

刘利华先生的书法,远溯殷商,直追晋唐,师古而不泥古,含蓄而不事张扬。书艺精湛,甚少人与之比肩。观其行草,笔势连绵,跌宕起伏,若峰峦竞秀,似惊浪奔雷,线条在聚散开合间游弋,不疾不徐,逍遥自如;观其小楷,蝇首点画,笔笔精良,字字珠玑,晋人的笔意充盈其间,简静而淡远;观其魏碑,奇崛大气,粗旷开张,雄强豪迈而不失法度,若龙行虎步,似虎卧凤阙;观其篆书,结构严谨,笔法多变,或开合,或向背,或端庄,或欹斜,千恣百态,古意盎然。凡此种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更无法揣其胸臆也。

刘利华先生的书品,温柔敦厚,纯朴高洁,用德艺双馨来形容毫不为过。其取名砚涉,自有深意,一曰笔墨纸砚,二曰艺术跋涉者。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寻求书法的真谛,书艺精进,日臻完美,他是执着的;他怀着一颗大爱的心勉励后进,诲人不倦,用心良苦,他是可敬的;他怀着一颗平常心,面对各种名利纷扰不为所动,泰然处之,他是睿智的。他没有丝毫的张扬与骄态,在神圣的书法领地,固守一片净土。大智若愚,宁静而淡泊。

几十年来,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勤奋创作,早已成果丰硕,声名远播。这其中有苦闷,有无奈,有充实,也有快乐。更多的则是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这时候,繁杂反而简单了,人活得真实了,艺术也就纯净了。临近花甲之年的刘利华君与书法早已如影随形,同寂寞共清欢,以出世的思想做着入世的事业。结庐人境,心无旁骛,于灯火阑珊处,恬淡经营,默默耕耘……

刘利华先生身跨“职业军人”与“书家墨客”两道,应了古人“上马击胡,下马草檄”之说。但在他身上,书法似乎已经成为他人生的山高水远、阡陌纵横,深化着人生厚度、拓展着人生宽度,他与书法之间,有着某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所以,今以刘先生书风人品之窥见,与广大书友共勉之。

七律?冠头诗《刘利华军旅书法家》

作者:逸文

刘君才俊性如兰,利泽于民不愧冠。

华域昌隆繁鬓白,军情卫跸片心丹。

旅人尘顿志犹笃,书艺墨干隽未阑。

法烛为灯挑尽夜,家邦荣辱寝难安。

释一尘

癸巳年初夏作於长安惜韵轩

(释一尘简介:原名刘忠涛,号悟道青云,男,汉族,1985年11月20日出生,陕西安康人,中国民盟盟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组织联络部部长。资深文化艺术评论人。)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