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生何来许多恨?——“人生三恨”小考 |
正文 | 人生何来许多恨? ——“人生三恨”小考 劳燕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有个著名话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 因为“三恨”说到海棠,我们先来看这个“海棠无香”的出处:宋人释惠洪的笔记《冷斋夜话》卷九:“(宋代彭渊材)渊材迂阔好怪又尝曰:‘吾 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 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闻者大笑,而渊材瞠目曰: ‘诸子果轻易吾论也。’” 宋人陈思撰《海棠谱》,因为专说海棠,就辑录了释惠洪的笔记《冷斋夜话》卷九中彭渊材说的笑话“五恨”。(宋陈思《海棠谱》卷上) 就“三恨”的最早出处,当是唐人薛元超。薛元超(623年-684年),名振,以字行,唐蒲州汾阳人。薛元超九岁袭爵汾阴男。善于文辞,太宗甚重之,娶李元吉之女为妻,累授太子舍人,参修《晋书》。唐高宗即位,迁绐事中,时年二十六岁。不久转任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直到做了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还不满足,晚年自称:一生中有三大恨事:“未能以进士擢第”,没能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金人宋九嘉自言平生有三恨: 一恨佛老之说不出于孔氏前; 二恨辞学之士多好译经润文; 三恨大才而攻异端(《中州集》卷六宋九嘉《莲社图》诗后注)。 明代朱国桢( 1558-1632)有言:“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鲋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显然,所言“五恨五事”与宋代彭渊材所说一般无二,是学舌而已。 清人张翼廷(1868--?)亦有五恨:“一恨河豚有毒,二恨建兰难栽,三恨樱桃性热,四恨茉莉香浓,五恨三谢李杜诸公多不能文。” 清代钱振鍠( 1873-1944)有言,生平所恨三事:“读史见小人痛杀清流一也,见道学人排斥天下有才有气之士二也,见迂腐不通人论文法诗法三也。” 梁启超也说过三恨,只不过是替金圣叹作恨:“余于金圣叹有三恨焉,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叹圣叹未曾自著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之批评。” 清人张潮(1650年生)著述《幽梦影》,在《幽梦影》中自叹有人生十恨:“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周国平“论真爱与婚姻兼及张爱玲人生三恨”一文(2009.5.7.)说: “海棠花雖然美麗,但她沒有香味;鰣魚雖然味美,可是魚刺太多,《紅樓夢》雖然是最傑出的古代小説,但沒有最終結尾。比喻人無完人或是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而且越是美好的人或事就越有一個大缺憾。 孔雀开屏时最美丽,却露出屁股,当一个人淋漓尽致展现他(她)的个人才华、能力与魅力之时,往往也暴露出其缺点,而且這已經是人類所能做到的極致。所以,絕對的理想主義、完美主義,最終只能在現實中碰壁,以鼻子被碰扁作爲代價,來接受現實的缺憾,要麽投降,要么原地踏步。” 所谓人生有恨,不过是对人生所见、遭遇的种种的感叹或遗憾罢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