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从红墙宫柳到什刹北海
正文

从天安门到什刹海是一段漫长的路程,但又因沿途红墙宫门,墙柳莺莺,这一段路程在漫长中又显得忘我。

广场上的人很多,排着队挨个儿走进去。炎日高高的悬在头顶上,即便是撑着花花绿绿的伞把,也难以在那伞下偷得一时纳凉。这恍如是我第一次面对天安门,又像是曾经熟悉了这曾神秘的天安门。从书本到现实的触碰,这种似曾相识的庄严竟然就是这么得来的。

所以,即便是热得汗流浃背,也是要在这如此庄严肃穆的广场上,背对着天安门,妄想从未来的历史的页章中,添上自己的身影。哪怕没有只言片语的描述,但光是一张图片,便也能见证历史的今天。

进去广场的时候,还要先临检。这与在拉萨的时候,是一样的。过了临检之后,就要开始有序排队进去里头了。从天安门下穿过去,是免费的。这不禁令我有些小欢喜。只是,挨着人群,慢慢涌进去的时候,不由得发现,曾经威武庄严的宫门,在今人的千般万般的抚摸之下,变得滑溜溜的,且是褪去了昔日的金碧辉煌。尽管已是采取维护,但这般本不该存在的遗憾还是永远的被记录在了历史的一页中。

穿过宫门,算是走进了皇家大院了吧。

碧绿色的树在旧的石板路边摆成一排,翠绿翠绿的叶子在太阳底下显得波光粼粼。怕晒的姑娘们是一边撑着漂亮的伞一边躲在漂亮的树下,看着眼前漂亮的高大的宫墙门。朱红色的墙,总能让人想起点儿什么。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写北京地坛的散文。作者的名字是比较模糊了,记得那时候我还在念小学。但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文章中的“我”是一名残疾人,借地坛之名主要是写关于人寻希望和对思念母亲的。这是一篇很长,且很深刻的文章。

入秋的地坛,在作者的笔下,将对建筑物的情感融化在母亲的爱里,那种无声的爱,总能湿透一个人的心灵。文章中的“我”便就是这样被融化的。当然,那个时候的我,对于作者还有文章中的“我”的情感是没有十分细腻的。但因为深刻,就被牢牢记在脑海深处了,只是突然被挖出来,就像是历史的风沙尘封了真相,一切变得不再是那么清晰了。

只能透过蛛丝马迹在寻找还存在的只言片语。

想到这里,人群的涌动开始在挤压我的身体。我有种被历史推动的错觉,现实的状况不允许我就这么的沉静在一个人的记忆里。我得暂且放开这些片段,跟着人群。看着一拨又一拨的人群开始涌进来,我知道,此时我无法像那篇记忆的文章中的“我”那般,可以一个人放空着思想来这么安静的地方,想一些事情了。

但为了让路上的身体过得好点儿,我索性脱离了宫墙门后的主干道,往边上的小道去了。或许这样的视角,我能看得更清楚点。驴友一直在后面跟着我,我知道他很辛苦——因为总想留点东西带回去,相机在我的手里是没有停歇过。因此,步伐变得比较缓慢,往往一个视角,我会琢磨个半天。而这些本已看了千百遍的北京驴友,只得无奈的“温故而知新”了。

不难发现,当下的皇家大院,两边的厢房里都入住了现代的角色。这些天天风吹日晒的在城门下,广场上,站着跟个铁杆儿似的士兵,军人,能入住这里也算是值得了。毕竟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我等平凡的普通人,面对这些荣誉,只得万般无奈的表示尊敬和崇拜。

穿过翠绿色的皇家院子,眼前,才是真的是一个辉煌的地方。

站在十几米的朱红色城墙下,昂首仰望,不知道城墙里头的宫人是否还过着当年深宫怨人的寂寞生活。看着座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分布在城墙两端。恍如,那年旧人高墙远望,这深宫的春秋着实漫长。但此时,此等愁怨似乎也是发的不是时候,转身看,且耳畔出来的人声,还有来来往往的步伐,甚至是从宫院前骑过的自行车,电瓶车,所有的老北京的现实生活几乎是全上演在了宫门前。

昔日的清冷,“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惆怅也就完全的被抹去了。

历史在记录和掩饰过去的同时,也抹去了哀痛。

待我转过身,恰好遇上一个踩着旧的老式自行车的大爷,在与一个清洁工打着招呼。一口北京的腔调子从风中拂来,这种回归生活的真实令人觉得尤其的好。像是还在旧梦中的脚尖突然从悬空的愁怨中一下子落到了面对现实的地面上。这或许是很残酷的,但比起缥缈的梦,此时站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才是最好的。或者说,这就是命运给安排的最好的选择。

不禁,又想起那篇被脑海尘封已久的文章。

当“我”不能接受自己坐轮椅的事实,“我”几乎是封闭了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也不好,更不喜欢说话了。但每天母亲会推着“我”到地坛,然后静静的陪着我,或者是静静的走开。直到最后,“我”才明白了一切,懂得了所有。——这一段话,是我凭着记忆,根据文章的思想中心所揣摩的。但最后,文章的母亲是去世还是别的结局,我是真的拼不出任何蛛丝马迹。只是很模糊,很模糊。

但同样的是,在无法面对过往和现实的时候,总有着力量在背后默默的支撑着。

这种力量可以是爱,可以是生活,也可以是历史。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倒是愿意选择深秋的时候,去文章中的天坛看看,或许在那里,我能明白的更多吧。只是此时,看着北京人的生活在天安门广场前,在横穿着皇家大院的时候,这种声音,这种身影,这种轨迹,总能让人想到一些温暖的事情。北京的驴友告诉我,之所以我会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还没有接触到关于北漂的真正生活的快节奏与紧张感。我想他是对的,但所幸的是,我接触的,是令人愉快的,且是温暖又是真实的。

或许说,在充满压力的一座都市里,还能寻到这样一个幽闲,温暖的心境,着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该摒弃一些触痛灵魂的压力和生活方式,然后让自己在路上,或者是在一个喧嚣的城市中心,找到释放,找到自然。关于这一点,北京的什刹海倒是很好的印证了这一个事实。

我们走的路线,是什刹海的北海端。

其实,位置并不是重要的,只要能让自己走的这趟路并没有留下多少遗憾,就是最好的。北海的宁静和湖面的平静,让我联想到西湖。但比起西湖的秀气和诗意,北海又充满了太多的史海钩沉和神秘。或许说,是湖面的泛舟和湖畔的垂柳,让人不禁错意了吧。但比起西湖,北海明显是大气的,更是皇族的,因为它曾经是天子的。

光是这样的措辞,便已令得凡夫俗子妄想到此一游了。

北海的岸边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但所有的商铺都是在华丽的铺张中低调的做着生意的。若不是陈旧显得富贵,富贵显得高雅的店铺门面,实在很难想象到这里是一条繁华的街铺。因为几乎每个商铺的门都是半掩着的,或者是直接关上但没栓上的。这样的感觉,让我难以迈步其中,倒不是觉得“不礼貌”,而是低调的生意中依旧张扬着华丽的铺张,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端消费的场所,似乎不是个爱旅行,又穷游的人所能去享受一番的。

但幸运的是,我们遇见了一个开着似是一扇窗的门面。老板是做个捏面人儿的,很热情的一个生意人。尽管我们并没有要买面人儿的想法,但老板依旧很开心的在我的镜头下露了个脸。这让我觉得心情很舒畅。对后来漫步于北海的心境,得到了更多的满足。

顺着岸边的街道,我们走得很是闲情。或许是垂柳在风中的拂动,划过视线的轻拂,不免觉得炎日的酷夏在北海回到了初春,恍如遇到了一段美妙的邂逅。这便是我们沿着湖畔,看到的水鸭子在竹竿上闲趣的停歇的样子。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北方的鸭子看起来就是比江南的鸭子更爷们儿。恍如,在鸭子的身上,都能看到北京人的影子。

这是一个奇特的发现,我偷偷的留在了心里。而对这群停歇在北海的鸭子,也莫名的起了敬意。虽说是鸭子,但也是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似乎是不轻易展开攻势,倒是有些凭着一眼就可俘虏佳人芳心的妄想。

顺着鸭子远望的方向,是一片娇羞的荷花。只是,北方的荷花比起江南的,又显得羞涩了。即便是入八月了,也是不轻易摘下面纱。偶尔探出粉眉,看看闺外的世界。但所幸的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出水芙蓉的容颜。或许正是如此吧,惹得这帮水鸭子站在一排,齐刷刷的望了过去。

而闲趣的旅行的人,几乎都爱伫立在湖畔,看着柳丝飞扬,听着泛舟的人划着桨声。只是,在湖面上的大多都是自动或是脚踩的船只。不过,这并不能影响到什么。尽管说是水上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但看水色,船上姑娘少年的容色,以及岸边垂柳的秀色,总能让岸上伫望的游人,感到身心的放松和释然。

沿着湖岸,我们走过了繁华的商业街。接下来,遇见的才是真正的属于小市民的生活情调。其实说起来,也是居民家偷个闲趣,开扇窗户,做个小本生意。即便是这样,生意依旧是不错的。毕竟剪纸,纸灯等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老北京的代表和经典。关于这个殊荣,老外似乎更是喜欢,或许也是好奇吧。

而在北海,越往里走,岸边和街铺似乎更是显得热闹,人也多了起来。而黄包车也是人来人往。总觉得在北海还是任由双脚触碰地面的好,这不仅可以更细腻的看到一些风景,也能更享受到站在北海,看着湖面而发呆般的吹风是何等的快哉。这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在一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去发呆的。但如果说,遇上一个追梦的音乐流浪人,这样的发呆如是错失了,就真的只能说是遗憾了。

机缘巧合也罢,天时地利人和也罢,就在我十分疲倦的时候,在湖岸遇上了两个弹着吉他唱着自己写的歌的男孩。起初,只是为了歇息,但听着听着,尤其是当从歌声听到他们一路追梦的故事的时候,这种不想离开的想法变得更加落实,于是,我在北海坐了半个下午。这种让灵魂陶醉在音乐中的宁静,就像是湖上的几朵幽莲,恬静,清心。比起天安门,红色宫墙前,以及皇家大院里的那些熙熙攘攘的涌动,北海的荷风宁静,让人像是走进一首诗中,甚至是一幅古画中。

后来,我在想,如果曾经的那篇被尘封的文章的“我”一开始是去了北海,或许,他的心境会悟得更早些吧。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