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田野的诱惑 |
正文 |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没有人不感觉到很压抑很浮躁,没有人不想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去放松心情。于是,到了双休日或长假日人们便挖空心思地去乡村寻找那“世外桃源”般的快乐,去感受那种天苍苍野茫茫一望无际青纱帐的浪漫。 在咱盘锦,进入夏季除了闷热便是阴雨。但是,那些田野里的庄稼似乎并不在意天气的变化,它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奔跑,默默地相互攀比着依恋着。它们要把握住这大好的时光,尽情绽放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美丽的色彩,诠释生命的真谛。 到了秋季,走进郁郁葱葱令人如痴如醉的青纱帐,尽情地享受那扑鼻沁肺的青秸杆的馨香。你绝对能够想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里不仅仅有“知了”与蝈蝈的奏鸣曲,还有那些可爱的生灵们“拔节”时发出的清脆的“嘎嘎”声响,你绝对能够奇妙地感觉到宇宙万物成长过程的壮美——那是一个又一个不甘示弱的生灵们发出的最为令人激动的集结号,更是一首又一首感天动地的生命之歌。 “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春天在鸟儿们的歌唱中眨眼就过去了。夏天来了,阳光疯长。还记得当年在农村时我还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不过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要到农村广阔的田地里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乐趣。说是乐趣,其实也是一种迫害——作为乳毛未退还是儿童的小学生,从初夏到暮秋,要像父辈们一样忙在田里,那还是个学生吗? 对我们来讲最累的活儿就是到水田插秧,要穿上没过膝盖的薄胶靴下到田里,沿着放好的线一手托着秧苗一手插秧,像小鸡叨食一样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后退前进,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真是累死个人呀。那时的口号是“大战红五月,不插六月秧”、“出大力,流大汗,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面朝黑土背朝天,月末拿下插秧关”……好不容易挺过来了,紧接着还要参加“连续作战不松劲,二十天拿下挠秧关”大会战…… 最幸运的是能够分到旱田区干活儿。那真是一种很惬意的劳作——春天播种、铲地,仲夏时节,高粱玉米长到人的腰的时候,要为它们间苗,等到它们没了人头的时候,一片一片的绿色便遮住了你的眼睛,大家会趁大人们不在时玩“藏猫猫”进进出出的心花怒放。当然,有时饿了还会偷偷折一些高粱杆当甜杆嚼,还会偷掰青玉米棒子烧着吃。但是,如果让“看青”的民兵发现抓住了,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重了还要扣大人的工分。 记得一次我和几个同学看见一片瓜地紧挨着高粱地就动了偷瓜的念头,我们首先钻进高粱地里,学着电影里侦查兵的动作匍匐前进到两地边缘,抬起头来小心翼翼地探望着,直到觉得万无一失时,照着瞄准的香瓜下了狠手,大家决定每人最少要搞到三个以上,不然对不起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谁知最先摘完的哥们开了个玩笑,小声地喊了一声“来人了!”,吓得我们撒腿疯跑屁滚尿流地钻进高粱地。跑着跑着,就听一哥们“扑腾”一响,我回头一看,他人已被高粱杆子拌倒,随即听到他哼哼呀呀的叫声,只见他用手托着下巴满嘴的血,问他怎么了,他说磕掉了两颗门牙。我知道闯祸了,其他人都躲得无影无踪,只好陪着那哥们往回走,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让他死咬住掉牙是闹玩儿碰的,并吓唬他如果暴露真情非得被打死不得。自那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偷瓜了,即使闻着瓜香馋得直流口水。这样的日子转眼就过去了,到高粱红了玉米棒子黄了的时候,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 时光荏苒,年华老去。永远不老的是心中那片神奇的土地,雨打过,风吹过,严寒侵袭过,野火燃烧过——雨打风吹过后更加郁郁葱葱,野火燃烧春风吹又生机勃勃。 咱们人类自起源之始就从没有离开过土地,一切发展都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迫害逃亡。途经卫国,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们一土块,表示自己一无所有,重耳大怒。他的随行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20年后,您必将卷土重来。”重耳听后马上磕头致谢。重耳面对农民手中的土块叩拜,说明在他们心中,土地就是皇权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开始有了社会分工,从而产生了农民、工人等不同谋生手段的职业。而农民就是完全依赖于土地这一最基本生产资料进行工作,土地成了他们的生存之根。但由于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和不断的战争掠夺,使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奴隶。自此,农民围绕土地展开了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土地重新还给了农民,为了防止再次发生两极分化,又逐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在文革时期这一改革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土地在农民手中再次体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田野又是青纱帐,这里有多少甜蜜的生活,这里有多少美丽的梦想,这里有多少幸福的希望。红的是高梁,黄的是玉米,绿的是谷穗,农民朋友用妙手绘制丹青,用巧手编织彩绸。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里那样深情地抒发: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啊!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