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经由地狱飞向天堂的航行
正文

一一读<<留学新西兰>>写给作者的叙旧文字

<<留学新西兰>>是一个天津知青、我40年前的农建十一师十三团团部中学的同事、后为一所大学的党总支书记、英语系副教授的作品。读完她的作品,感觉她在她职业生涯的航班着陆之前,又像一个飞机驾驶员,从低空把飞机再次拉高,不让职业生涯的航班降低高度运转。她是在距离退休两个月的时刻,跨越太平洋,到南太平洋的新西兰留学或做访问学者与短期进修,总之属于留学生生涯。这应该是她人生航班的第三次直航。

她的第一次直航:由天堂到地狱的直航

我这里天堂和地狱的概念是生存环境较好和较差的相比较的修辞概念。区别于佛教中天堂与地狱的概念。人们普遍认为城里人到农村是下地狱。农村到城市是进天堂,所以本文使用了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不过以当时农村环境的恶劣和农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形容为地狱也不过分。以城市生活的保障特别是干部的体制内待遇的优厚形容为天堂也不过分。

那是49年前的1966年。由于气候原因她从沿海城市天津的高空飞行到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的茫茫戈壁迫降。从一个在天津名牌女中在读的初中二年级小女生,毅然决然背叛所谓反动家庭,投身到坐落在戈壁大漠,长河落日的祁连山下的生产建设兵团,由一个学生娃娃转变为一个干重体力劳动的兵团战士。因此,这次飞行实质上完成的是由"天堂"到"地狱"的飞行。炼狱12年,终于爬出八卦炉,她已经炼的铜头铁脖子,吃的了任何苦,受的了任何罪,精神中熔铸了一根一往无前的金箍棒做开山利器,于是一路过关斩将,劈开山体连接山体阻隔万重的祁连山,推倒命运的隔离墙,撕破渔网般的组织捆绑,冲出戈壁沙漠,在狱火中重生。欲知详情,请阅读我写的<<走出祁连山的天津小女孩>>和作者的<<我的知青生涯>>。

她的第次二直航:由地狱到天堂的直航

这次起飞由垂直高度上升很快攀爬到高空并正常远航。她从干极重体力活,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近乎残酷的生活环境飞行到称之为象牙塔的大学。在空气中含着书香味,墙体上渗透着知识,道路旁铺满鲜花的大学校园中,对这个放下镐头,捧起书本的曾经的炼狱者,几乎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她天生爱读书。天生读书的料。加上炼狱期间的专业基础,她的学习成绩一定是最好的。

三个因素能证明她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一定是最好的。

第一个因素:从走进祁连山,她就偷偷学英语。在闭关锁国背景下,大家都认为学英语是自投崇洋媚外,里通外国甚至投敌叛国的罪名的罗网。但她以爱好为动力,以总的历史发展方向为人生方向,以应对未来社会变化为赌注,见缝插针偷学英语。别人望bc生畏并视为毫无用处、英语在国内已是一片荒漠的时候,她已经学得山清水秀、有相当好的基础了。

第二个因素:她的父亲早年留学美国,精通英语,为天津进出口做翻译。一个专家父亲做英语老师定期书信辅导自己的女儿学习英语,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全中国恐怕绝无仅有。有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亲近老师的手把手辅导,也许她就是特定时代特定年龄段全国青年中英语最好的人。

第三个因素:在中学教英语期间,她把当时的中学英语教材掌握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这不用怀疑。在教学大纲以外,她跟着收音机收听了当时所有能收听的英语广播,阅读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英语教辅材料、阅读材料,原版外文英文书籍。本人和她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教学,是她全部学习过程的见证人,不敢半句夸大。

以这样的英语基础走进大学英语系,不要说当学生是好学生,恐怕以当时"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反潮流背景下入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她给同时期入学的大学生同学当老师也绰绰有余。

至于她在大学的学业成绩到底如何,笔者就不能以见证人的身份说话了。但根据她不论做任何工作都属于拼命三郎的一贯作风,根据山岳易撼,本性难改,英雄不改本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三大人的性格定理推论,再加上她读大学属于抢救青春期性质的人生,学的应该更刻苦,她一定奋不顾身攀爬在象牙塔的塔顶。

大学毕后业进入高校做老师她应该可以以重举轻,驾轻就熟,轻车熟路,挥洒自如地从中学讲坛转移到大学讲坛重操旧业了。她本来就是英语教师的实践者,经过大学教育的深造升华,她的教学实际经验加上水平高度提高后的居高临下的俯视能力,她一定是最优秀的大学教师的组成成份。

从1982年大学毕业当大学教师算起,推算到她55岁退休,中间在大学讲坛站了23年。23年的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她属于专家毫无疑问。按说接近退休,她带带徒弟,做做指导,混混日子,功成名就光荣退休就可以了。但愈接近退休,她愈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她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也因为领导早期对她有一个为系里教学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回报性奖励决定,就是派她到国外或留学,或做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她始终希望能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提纯自己的英语水平。

她的第三次直航:由天堂到天堂的直航

她在国内大学教授和中层管理干部的地位和待遇比较于农民的生活应该已经生活在中国平民眼睛中的天堂。她飞去学习的地方是基督城。是基督教徒的天堂。所以说她由天堂到天堂的直航是合适的。

在她生命的航班即将着陆的时候,她又突然拉高飞行高度到米,再次冲向高空,向远方飞去。

迟到23年的留学梦终于来了!终于在她离退休法定年龄差两个月的时候,系领导依然不改初定,执行她留学的既定决定,派她去新西兰留学。她的领导真够仁义。于是我们有机会读完她的<<我的知青生涯>>后再读她的<<留学新西兰>>。

读完<<留学新西兰>>,给人总的感觉是,她像一个重新披挂上阵的老将军,排列在各国年轻人组成的军事方阵,杀声震天,威猛不减当年的骁勇善战。不妨看看她自己的描写:

"第三天上午分班考试,两个教室坐满了来自各国的学生。走进考场我突然感觉有点不自在,多少年没有参加过考试了,大学毕业23年里只参加过4次考试,现在距最后一次考试(职称日语考试)也有10年了,这又是第一次在国外的教室里考试,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有什么好紧张的,在国内自己多年辅导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专升本考试,做过那么多题,见过各种试卷,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我信心满满,集中精力开始答题。"

这难道不像一个老将军在各国年轻军人组成的战场的厮杀?但还是在一道快速阅读题面前让老将军马失前蹄,把老将军考焦了。老将军有些沮丧。于是老将军祭出吃奶的劲头要扳回常胜将军的威仪。在后来的学习中,不论是听课,讲课,设计教案,还是听力考试,笔试答题,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每个环节都学的鸟惊心,考的花溅泪。毕竟中国的英语教学和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在文化背景,语言构造,发声音道等各个方面存在极大差异。而且对于学习语言,幼儿和青少年的优势一定大于老年人的优势。国内的英语教授到国外从头学起也不算稀奇。何况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要和年轻人在马拉松赛中夺取冠军难度是很大的。

老将军体力透支,气血不足引起严重失眠。老将军以吃安眠药来维持睡眠,从而维持学习与考试。终于老将军克服重重空难,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老将军回国后,被学校返聘继续教学。她把英语国家教学的一整套系统搬进了汉语使用国家的英语教学系统,使得学校的英语教学拉近了和英语国家教学的距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到适应跨国的需要。老将军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国内的英语教学。我对老将军肃然起敬!

老将军在艰苦的学习之余,也挤时间游览了异国风情,感受了异国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魅力。在那里,人们善良宽厚,温文尔雅,绅士风度,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十分和谐。老将军似乎在思考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文化在人伦道德和意识形态上的可融合性。我想,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产主义教义,一定有共性的东西,这就是人性必须善良!

老将军在年轻时错误的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老将军在晚年绝不错误的背叛自己的祖国。她和学校某些教授歧视中国人的行为做了愤怒的讲究策略的投诉和斗争。和日本学生侮辱中国学生的举动做了即刻的反击而使其狼狈。爱国情愫无时不在体现。

老将军在国外到底怎样刻苦学习,到底经历了哪些学习考验,思考了哪些问题,饱吃了哪些异国风景的美食,请阅读她的<<留学新西兰>>。

对我而言,我不仅是在读她的作品,重要的是在读她的人生。她的人生是一部更厚重的大书。从1974年走进一个办公室到2014年读她的作品,感觉她已经修道为一个具有高深境界的做人楷模。她的大部分人生伴随着当代社会的大潮降落起飞,带有当代人生的传奇色彩。大部分知青的太阳陨落的时候,她的太阳艳阳高照。从16岁少女从繁华天津"起飞"降落到死寂的亘古戈壁,从55岁的老太太起飞降落到英语国家留学,期间有多少悬念重叠的故事,有多少色彩斑斓的演绎,只有过来人知道其中的内蕴。人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万人面,阅万人面不如有高人指点。这些条件她都超越了。按说在我等凡夫俗子中,她算是"超人"了。但她依然清纯的像当年那个小女孩。没有做作出个大教授的高深来,没有打出个大学总支书记的官腔来,一如既往的自然,一如既往的朴实,一如既往的虚怀若谷。读她作品中的"言行举止",感觉他就是40年前的那个两腿插在黄泥中打土坯的小女孩而不是大学英语教授。做人不装腔作势,做事不装模作样,做学问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做官不带官气,这是她四个最显著的品质。我们见过多少把自己包装成大学者的假冒伪劣教授在著名大学的经济学以及社会学领域招摇过市而催生了"砖家叫兽"这个词。见过多少把自己包装成精英的流氓在各种级别的主席台上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而催生了"裸官"这个词以及扩大了"贪官"一词的内涵和外延。见的怪物多了就不见怪了。见过她这个超越一人般人的英语大教授而混同在俗人群中的俗人,倒觉得她有些奇怪:在这个大学教授中妖魔成群的国家,在这个大小官员中妖魔成群的国家,她兼有大学教授和大学体制内中层官员的双料身份,居然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学生般身份,小学老师甚至农夫般风格的人出现在旧同事面前,真是难能可贵。也反而显得更为高雅。她高雅的让人想起那个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给学生讲课的一张"仙风道骨"的照片一一一个十足的农夫风格!作为40年前的同事,我感觉在中国整个一个大染缸的环境下,我这个早年同事没有被学术邪气污染,没有被官场邪气污染,依然清清爽爽一个人!这就是需要我读的更重要的书!

她似乎还做第四次超高空飞行:笔耕不辍,由一个卸甲的大学英语教授向一个著作丰厚的作家起飞!祝贺她起飞成功,留下传世之作!

张博学(本文作者为河西走廊农民或建设兵团战士)

2014年7月24日于北京家中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3: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