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巴蜀君臣 |
正文 | 近段时间,有朋友强烈推荐我看《蜗居》,也有朋友一遍又一遍的推荐我看《宫锁心玉》。所以我一闲下来,就把《新三国》看了一遍。电视剧情与名著《三国演义》大致无异。名著终究是名著,即使看了很多遍,其笔下情节,也仍然能让人情绪起伏、感慨不已。乱世诸侯,均凭实力争天下,本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可罗贯中把刘备等人写的正派,描绘了一条中兴汉室,抵抗曹贼的故事路线。 无奈刘备的大仁大义、诸葛亮的鞠躬精粹、巴蜀武将的忠义勇猛都只出现在书里。小说终究是小说,即使至情至性,其故事情节,也仍然不能引以为史。罗贯中笔下的刘备,到死都保持着仁义,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他率军东征,兵指东吴,赴誓桃园结义,也因此被引以为千古美谈。可细细想来,却不是这样的。当曹、孙骂刘备虚伪时,我想起了前几年看的一些三国论著。 吕蒙、徐晃攻下荆州,历时将近半年,且发生在刘备攻取汉中之后,照理说,荆州有战事,巴蜀群臣不可能不知道。可为何那么长时间,刘备、诸葛亮没有出兵助荆州?连关羽败走麦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不能一救吗?与其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不如说荆州势单力薄,且有刘备存心至他于死地。 诸葛亮看出刘备占领巴蜀之后,已经有了帝王之志,这是千真万确的。刘备的仁义到了头,需要用君王的手段来治理有功之臣,他素知关羽、张飞的品性,江山打下来不容易,自己百年之后,刘禅如何能制止这两位爷爷?且说桃园结义感情深,张飞因醉酒吏将而失守一座徐州城,有谁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允许?重点是刘备求功心切,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成千秋美名。刘备以为,曹魏已经没有文臣武将能和巴蜀抗衡,屯兵汉中,整顿几年便如探囊取物。偏是还有个东吴,出师无名。先是联合人家打了赤壁之仗,后是管人家借荆州不还,一直以仁义立身的刘备,如何好意思东征?于是,他预计好荆州事件,不仅除去了关羽,还能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占领整个江东。 可悲桃园三结义,竟演变成一场军事战机。罗贯中大张旗鼓的将诸葛亮迎接出来,风头就胜过了任何人,隆中对后,刘备与诸葛亮日渐亲密,也曾多次引来了关羽、张飞的嫉妒。而后的百战百胜、神机妙算,也就为诸葛亮日后独揽巴蜀大权奠定了基础。自然,刘备也是想弄死诸葛亮的,只不过天下未统一,还需要他辅佐。如果说关羽晚年的利用价值是激起孙、刘矛盾,搞出一副找孙权报仇的样子。那诸葛亮的价值则是东征西讨、攻城拔寨了。 小时候我总想不明白,刘备武不如关羽、张飞、赵云,文不如庞统、诸葛亮,怎么就能治的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呢?也许,这就是一个君王的能力体现。社会是由人和人组成的,掌控群体,运作好自己的团队,才是乱世里面的顶尖艺术。管理者的位置,是难以驾驭的,所以它在任何时代都至关重要。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对魏延持偏见意见而放弃“子午谷之策”,独揽巴蜀大权而使得蜀汉人才凋零……相比孙权、刘备的管理,算是对主公、臣子有了最好的解释。 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决胜于千里之外,无不展现着一个顶尖智者的才华,可惜刘备死后,巴蜀大权尽落他手,还差点弄的晚节不保。刘备从桃园结义到蜀中称帝,行尽仁义而进退自如,驾驭巴蜀群臣而对自己服服贴贴。如果年轻人的崇拜对象是诸葛亮,那成年人则应是刘备了。 更多原创杂文:http://user.qzone..com//main 感谢支持!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