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寂寞的村小
正文

贾家村的山不高、水不深,但青山起伏、绿树环绕,碧水棋布、溪水潺潺。特别是依村流淌的青石河把它跟宽阔奔涌的长江连接了起来。村民们世世代代吸饮甘冽的河水,呼吸长江上远远飘来的水气,算是不喝长江水、但饮长江气吧。因此,村民们常常想自己骨子里算是见过些世面的,于是他们既淳厚、老实,又觉得有些眼界,时而耍耍小精明。

村子的中央,也就是天元位置,有一所学府,李家冲小学。当然,村民们始终存在疑问,为什么贾家村的小学会姓李,而不是姓贾。究竟什么原因,至今无人考证,估计也说不清道不明。小学在当地很有些资历和威望,曾经是小乡下面的学区的中心小学,用现在人的话说在七里八村算是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外村的娃娃也争着抢着到这里念书。

小学里很多东西都是原生态的。黄泥巴的操场上长着各种各样有名字不知名的野草野花,砖、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篮球架,在两根大树之间横一根木头、挂一根竹竿做成的扒杆,比较现代的要算铁棋杆了,毕竟是金属材料的。学校还收藏了一些古董,老式的风琴、留声机、大喇叭和小天井的土砖房。当然,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模样。1986年隆冬的一场大雪,一排教室的房顶随风飞进旁边的水库,土墙倒下来塌伤了3名学生,所幸都无生命之虞,只是伤了些皮肉。真可谓事情都有两面性,焉知祸福。村小因灾得福,教室、办公室全部拆除重建,摇身变成了明亮的砖瓦房,从此,越发抖擞神气了。随后的近十年平安无事,青石河蜿蜒依旧,村民们生活依旧,村小的铃声、读书声、嬉戏声依旧。

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普九”春风吹到了这里,村小迎来一生中最是辉煌的岁月,夷了平房,平地盖起两层洋楼。村小的地理位置本来就高,站在楼顶就有了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贾家村乃至毗邻的张家村、王家村、赵家村都在眼底,村色村光村景村妇村汉美不胜收,那感觉真叫好。在中国的版图上,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往往是重叠的,都在一个地方,如首都、省会,市、县、乡党委、政府所在地。贾家村的头头脑脑们显然是懂得这个理的,很可能早就看好村小这块风水宝地,但迟迟没能下定决心把村委会搬过来。村小的新楼房给了他们最后的决心和勇气,村支书拍板,在学校大门口盖起5间瓦房作为村两委班子新的办公场所。

当然,相比城里人和城郊的人们,贾家村人显然对市场经济做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毕竟经常吸饮长江水气,况且还有青石河与长江相通,对日渐繁荣的商业活动是有感觉的,只是慢了一拍半拍。渐渐地,头脑活泛的村民在村小附近办起了经销店、包子铺、剃头店、卖鱼肉杂货的铺子,连村里的赤脚医生老贺也嚷着想把卫生室搬了过来。村小周围俨然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当然是比麻雀还小的集镇,五脏六腑没长全。再后来呀,不知谁先提的议,村小和村委会联合办起了一个图书室,既供学生娃借书,也允许村民借阅。村小更显热闹了。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极致的另一面必是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新楼房没用上几年,上头一纸命令,村小撤销了,说是村里孩子越来越少,学校没必要再办了,从此村里的孩子们都到乡上的小学念书了,有的住读,有的则是父母早送晚接。刚撤销那会儿,村民们的两条腿还保持着惯性,有事没事依然到村小附近转转,买个烟酒杂货啥的,但维持不到半年,村小周围就冷清了。不得已,店铺纷纷关门,店主另谋财路。闲置的校舍先后租给外乡人喂过猪、养过鸡,都没搞起来,最后彻底荒废了,偶然会有几头牛在操场上吃草。改选后新上任的村干部们又把村委会搬回了县道旁边。

教育局的朋友们说,校点撤并是那阵子的大气候,现在有一些小学、乃至农村中学校舍都闲置了,一样的热闹不再,杂草丛生。的确如此,我在各地都看到过李家冲小学的难兄难弟,都是校园里依稀遗有当日的繁华、荣光和朗朗读书声。

如今,很多乡镇只存活下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且多在集镇上。但村小,在很多地方还活在几代人的心里,仍然是村民们记忆深处的文化圣地与重要的精神家园。村小没有了,孩子们到乡上镇里或是县城上学去了,大人们到长三角、珠三角打工了,村子里变化的不仅是年轻年少的人少了,村民的内心也似乎总觉得少了什么,像是儿郎的读书声,又像是淡淡的文化味,或是一点依恋、一丝感觉。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