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最珍贵美好的艺术
正文

最珍贵美好的艺术(文化散文 )

郭有生

日本画家中村彝有一首小诗写道:

懂得健康可贵的不是健康者本人,

而是病人;

理解太阳的美好的不是南国的人们,

而是被冰霜包围的北国人。

这正启发我们最珍贵美好的艺术,是人们在一定的处境中的价值感受,是人们在那处境中萌生的渴望的体现。比如郭沫若的戏剧《屈原》,发表在抗日战争时期,而此剧正讴歌了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投降主义的软弱,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因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在当时轰动一时,何尝不是如此呢?

最珍贵美好的艺术,是富有个性的。因为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美,单一的美总会让人出现审美疲倦的,于是我们追求艺术的个性。个性意味着创新,创新意味着不同,不同意味着变化,变化意味着丰富。于是在艺术中,经典的语言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清代画家石涛也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优秀的作家总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

同时,那涌动着自己的情感而蕴含着丰厚理念的艺术,才是最珍贵美好的。比如屈原的《天问》就是。《天问》据说是一首题画诗,王逸《天问序》中说:“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理语不可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母爱的形象中,蕴含着“爱的遐想总是那么久远”、“最深沉的爱一定渗透在细节中”、“忧患意识是眷眷之情、拳拳之意的表现”等理念,因此这诗句才那么动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珍贵美好的艺术,能把那些诗眼、文眼和画眼等,如完形心理学中所说的图底关系那样处理的非常完美。也即审美趣味中心与审美背景之间的关系。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儿的“绿”之所以美,是和整个语境这个审美背景关系密切。首两句是说家乡近在咫尺,却不得归,这种可望不可即,能撩起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绿”则反映了家乡此时无限美好的风光,就更让人思念眷恋了,这“绿”于是含着作者的回忆、想象、遐思和渴望,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也含着作者对家乡朝夕的惦记。而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表现了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作者心头很明显幻化出一个月夜回乡的镜头---绿绿的原野在明月下朦胧诱人,神秘撩情,和煦亲切。

最珍贵美好的,有时在理念中,但有时在眼睛中或耳朵中。

比如书法艺术,就是这样。不少书法家认为,书贵拙,不贵巧,巧则俗。但中国人有大巧若拙的的文化观念,这“拙”只是表,里仍是“巧”啊!可是,有的书法家的“杰作”,我怎么看来看去只是有拙无巧呢?而许许多多老百姓看了也只是摇头呢?

也有人说,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嘛!我想,难道美感也在少数人手里吗?

其实,人民群众的审美直感,才是最权威的。可以说,好看才是硬道理!书法不能只是存在于理性的美,更应该是存在于感性的美,感官一旦感受不到,这种艺术美还存在吗?人民群众能感受到的美,才是最深刻的美。这也是理在情中。

说到这,我想到了明人李士达的《三驼图》,画着三个驼背人相逢作揖大笑的情景。画的上方题有三首诗,但我还是最喜欢那首钱允治的诗:“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这样的诗不是一般老百姓也看的懂吗?虽然

文谦光题的诗也意味深长:“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却羡渊明归思早,世涂(途)只见折腰人。”

最珍贵美好的,也不一定只是相异的和谐,有时更是相对相反的和谐。

岳阳楼的美,清代巴陵邑陈大纲撰的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美,洞庭湖浩瀚的美,是那样的和谐统一,因此这相异的和谐之景是最美好的景色之一。和谐也不排斥对立,对立中的和谐会更激动人心。朱光潜在《两种美》一文中说“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美,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马克 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筌》,《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西方古典主义的理想向重和谐匀称,庄严中寓纤丽,才称上乘,到浪漫派才肯畸刚畸柔,中国向来论文的人也赞扬‘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所以姚姬传说,‘唯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比如书法,汉魏六朝人的最上作品如《夏承碑》,《瘗鹤铭》,《石门铭》诸碑,都能于气势中寓姿韵,亦雄浑,亦秀逸,后来偏刚者为柳公权之脱皮露骨,偏柔者如赵孟頫之弄态作媚,已渐流入下乘了。”

我看安格尔的绘画大作《泉》,那人体艺术有一种静穆美,但少女扛着的水罐那一泓清泉倾斜而出却是动的,那为力的平衡而歪着的头也增加了动感,那两腿羞涩的微微用力并拢,也反映了心的微妙而纯真的活动;再看同时法国绘画大师的库尔贝,也有一幅同名作《泉》,那人体艺术却有一种动态美,倾斜的身姿,撩拨泉水的左手,浸在山涧泉水中的左脚,都显示了这种充满朝气、活力的美,但她背对观赏主体的坐姿,扶在树上的右手又是一种静的表现。动与静是对立的,但很和谐。并且因为这种对立的因素,而显得艺术作品,更耐看,有更丰富的内含,有多样统一的博大。

相反缺乏对立,反倒有损美。荣琚在《浅谈柳体楷书》时说:“柳体在笔法方面的不足之处,突出的就是在运笔用力上,总的感觉太过于笔笔着力,有张无驰,缺乏放松的笔道,显得过于剑拔弩张。”这就是一例。前苏联戏剧艺术家也说过:“如果在一个剧本里,所有的场景写得一样剑拔弩张,那么注定要失败,因为观众受不了那样持久的高度紧张。”

2014.03.19早写于陕北榆林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