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李杜祠 |
正文 | 梅雨霏霏,终见小停。天凉风清,出出门,要不然整个身子都发霉了,带上儿子“绵州半日游”。 乘车到了风景优美的富乐山麓,芙蓉溪桥头有一不起眼的院落,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李杜祠(全国唯一合祀诗仙诗圣的祠堂)。 李杜祠座落芙蓉溪畔,朱门青檐,门口矗立两个年代悠远的石狮,怒目昂首,栩栩如生。朱门两侧是一副长字楹联,黑底白字,字体楷中见碑,遒劲透木。门楣上方,为一大匾,上书李杜祠,黑底红字,为著名书法家沈鹏所题,古朴浑然,苍劲有力。 穿过大门,豁然开朗,川北风格的庭院展现在眼前:左右檐廊曲折,园中丹桂葱郁,修竹阴阴,正面是白色照壁,上书“巴西第一胜景”,为吴朝品书,大字颜筋厚重,铁钩银划,雄浑酣畅。 据传李杜祠原址最早建于西汉时期,是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的居所,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曾在此住过。唐朝将此地扩建为“治平院”,是文人学士吟诗作文、修身养性之胜地。 唐代诗人杜甫避安史之乱入蜀,杜甫在绵州暂居。杜甫在梓州居住近两年。其间,常往来于绵州。杜甫暂居绵州和数次到绵州,都在治平院居住。碧绿的芙蓉溪,幽而美的治平院,给杜甫留下深刻印象,在他后来的诗中将此处称为左绵公馆。治平院因杜甫的光顾,名噪四方,成为后人仰慕先贤的圣地。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被贬四川,还特意来这里踏寻杜甫遗踪,写下了“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舫鱼津”的诗篇。 清康熙三十一年,涪江、芙蓉溪洪水暴涨,治平院被冲毁殆尽。 清光绪年,黔江人吴敏斋对治平院进行了修缮,并改名为治平书院。他儿子吴朝品后来上任绵州拔贡。吴朝品为纪念他所仰慕的诗人李白、杜甫。于光绪年,在治平书院的旧址上修建了李杜祠,不仅在大门里侧的左右石壁上,分别镌刻着李白、杜甫在绵阳留下的诗。还在照壁上亲手书写了巴西第一胜景六个大字。 右侧檐廊角处,有一亭台掩映荫荫之中,沿绿苔满布的石阶而上,春酣亭也。亭八角攒顶,飞檐翘角,遗汉唐之韵。上挂春酣亭匾额,由于历经沧桑,斑驳不堪,隐隐见春酣亭三字为绿色。亭名取自绵州知州唐庚游溪诗“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句。 登亭四望,尽收眼底:祠内郁郁葱葱,掩映其间;祠外芙蓉溪缓缓而东,遥想当年,金秋时月,天高云淡,一泓清溪潺潺东流,溪畔芙蓉花争奇斗妍,粉似霞、白如玉、艳似火,花团锦簇,迎风摇曳,落英随波,金鲤逐花;春酣亭上,李白、杜甫、欧阳修、陆游、唐庚、赵蕃、果亲王、李调元、翁同和等历代名士登亭望远,吟诗咏词,美酒千杯,最后醉人的还是迷人的景色啊!不然怎会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亭下走廊隐于修竹之荫,金桂之丛,我费劲的穿入,见一石碑,残破不已,仔细辨看,是涪翁之像,线条拙朴,颇有汉风。细看左右檐廊,石墙上刻有李白杜甫的诗篇,名家手撰。 绕过照壁,便是仙圣堂,堂内供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塑像。塑像皆为盘腿坐像,杜左李右,杜甫两手搁于腿前十字相握,李白则双手分放左右腿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塑像上方悬疑日月同辉的匾。 仙圣堂前左侧,是问鱼舫,又名斫脍轩。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架卷棚顶抬梁式建筑,内为敞厅,四周为花窗栏栅走廊。得名来自宋陆游寻杜甫遗踪的诗作“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舫鱼津”诗意,故名“寻棕问鱼之舫”。舫下有水池,池内锦鲤或三五一簇,或八九一群,游哉,悠哉,游戏莲叶间。好一副鱼戏莲叶图! 庭院之中,古树参天,鸟鸣啾啾,真是世外桃源一般。 正对仙圣堂的是二层的重檐式建筑——问津楼,(以杜甫《东津观打鱼歌》以及《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莫怪思波隔,乘槎与问津”得名。)可惜,原有的古字画、拓片均已荡然无存,现被绵阳市游仙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新闻出版局“保护”办公,物品杂乱堆放。只得登上楼梯拐角处,用相机照下原省委书记杨超题写的问津楼以做纪念。里面的工作人员有的埋头写文、有的在computer前看equitycapital,有的playgame,面对游人或冷眼横对,或怒目相向,仿佛走进他家的私园子一般。不知诗仙诗圣目睹之后,是欣欣然,或惴惴然,或茫茫然…… 问津楼后有石质门坊,这是李杜祠最早的大门。大门为八字形牌坊形,门楣上方嵌有吴朝品手书大篆“东津”石匾。大门两侧刻有:“打鱼斫脍修故事;淡烟乔木隔绵州”楹联,原有的路径早已荒芜,唯留这石门见证了沧海桑田。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