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博物馆赏览集 |
正文 |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深处的岁月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射出流逝在岁月深处的过往。熟说往事越千年,已尘封。灯火尽处,不又是一番灿烂如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题记 ????几千万年以前,乃至更遥远,人类的足迹已然踏入了我们的这个星球。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始,我们的祖先已经走进了这段注定被历史所掩埋的岁月。从云南上那蚌村的元谋人至风靡全国的北京人,以至陕西蓝田人和山西丁村人的相继重现天日,古老的岁月才慢慢掀开了它如谜般的神秘面纱。 走进国博,感觉像是向古代社会穿越了去,当亲眼目睹到了红山文化中的典型玉器玉猪龙时,心潮澎湃如涌。渐渐地跟随着展厅,从远古走至明清,逐渐地展览华夏文明各自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分布于我国各自地区。虽然地域不同,但从它折射出我国各个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仰韶文化西水坡的龙虎蚌塑图案,人面鱼纹盆,皆是一个个灿烂的辉煌史。 国博的存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存在,是整个炎黄子孙华夏民族大团结的存在。这段薪火相传的往来中,岁月静静流过,它用一种无名的语言承载了历史车轮的滚滚而过。进入国博,幽深的画面刺激着我这颗怦然心动的心,它好像在告诉我,催促着我,鼓励着我,铭记历史,杨帆当下。说实话,对这段历史我对她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我想通过亲身的观察来感受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地理,人类,语言,种族,艺术,美术,雕塑,书法,绘画,戏剧,农学等诸多体裁的创作风格,以提高和丰富我的知识。在国博,最多让我接触的是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出土的文物,它们像一群静止不动却饱含沧桑的地下来客,接纳着每一个来欣赏它们的友人。 远古时代是一个野蛮,荒蛮的过渡期,是一个与大自然不和谐的发展期。历经风云变幻,渐而人类文明演绎上了它不朽的传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分布着数以万计的考古学文化。其中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西南地区的三星堆文化和悬棺文化,这都无一不是证明岁月在迁流,文明在前进。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射出流逝在岁月深处的过往。无论是沧海桑田,还是日去月升,它都静静等候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集。熟说往事越千年,已尘封,灯火尽处,不又是一番灿烂如辉吗? 国博亦是一座历史的珍藏库,又是一座人类文明的丰碑。翻开沉睡如封的它,一股历史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透彻心扉。他把我国封建时期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文化精髓都系于一身,可谓是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在中国,这种情怀,这样的气魄,非国博所特有。尽管国博深沉,但它散发出的余味却让每个欣赏它的人心之一震。谁能想到,在东方还沉睡着这样一条巨龙,用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承载着这个国度。在人类文明诞生的史前社会,食不饱,温不暖的恶劣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他们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民族,临水而居,发明了地穴式,干栏式等居住条件,他们的毅力被世世代代传承了下去,他们的品质也被后人所弘扬,所彰显。我相信,我们华夏民族以五十六个不同民族都有着一种顽强拼搏,敢于与任何困难作斗争的坚持。国博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经岁月磨砺与风雨的洗礼,定会散发出更醇更美的香味,向全世界飘散而去。 中国的文明始于远古,中国的文明终于国博。这段文明延续了很长时间,也演绎了很长时间。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不仅时空上有间隔,而且地域上也有间隔。所以,这段岁月真的很沉厚,很丰富。它积淀了无数才华横溢儒学仕子的毕生之血,同时也传承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经验,这为文明的前进,历史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或许,更确切的说这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突破。 国博,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魂,她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东方,照耀着东方。这让它静静地注视着每个人的到来与离去,感受着花开花谢,四季轮回的变更。我们只需做的,用最虔诚的祝福来默然相望,用心底最忧伤的呼唤悄悄地追随她与她同命相连。我想用苍苍莽莽的记忆去铭记她,用凄凄凉凉的心跳来感触她。因为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用无数双手铸造的幸福之路。假若没有这些先驱者,缔造者,我们的世界会变得这么美好,这么和谐吗?功过是非,就让历史去诉说吧!我们能做的仅仅是用心去聆听,去感受,去发现这段已尘封的岁月。希望在憧憬的未来,这一途,历史仍不忘。 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博物馆——人类文明之脉 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于整个宇宙而言,微小的仅如一粒尘埃。在这里,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才进化来到这里。历经风消雨歇,时序轮回,人类的足迹才在这里踏出了脚印。自此,人类如同其他种群一样,接受着进化。 谈及周口店,最先让我联想到的是爪哇人。这是印度尼西亚最早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遗迹,因为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人承认这是一处远古直立人化石的遗迹。直到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等人在中国华北地区北京考察时发现了周口店——这个从来没有被人注意过的一个小村落。这一发现,“中国猿人北京种”也随之一起扬名中外。这之后,这个北京西南从未无人问津的小村落,立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界专家和研究者。然而,此时的这个小村庄周口店,曾经孕育过“北京人”的周口河已缓缓干枯。一座低矮的龙骨山,蜿蜒般伸向了河旁。莫不是安特生等人震惊世界的发现,这座低矮的小山,是不会在世界上得到扬名。 说起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日子。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年份。这些发现,安特生的贡献最大。虽然在这之前,中国的考古已拉开了帷幕,但是考古学的分支“田野考古”却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不但拯救了印尼的爪哇人,同时也证明了英国植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的正确性。 人类是从南方古猿逐渐进化而来。在周口店,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首次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紧接着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活动过的画面渐渐地浮出了尘土。随着一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发掘,周口店“北京人”证明了这是一处人类文明之脉的发祥地。 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考古发掘来看,无疑确定了这是人类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早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周口店“北京人”已经学会了手脚分工的劳动。同时也表明了在人类莽荒的初期,文明之火在这里熊熊燃烧。 自安特生所发现的地点后,历经数代考古专家的不懈努力和孜孜不倦,田野考古这一缺憾也渐渐得到弥补。这为后来发掘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殷商文化和历朝历代的文化类型作了提前的铺垫。周口店是人类种群活动过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古人类的智慧。我们不知道曾经的这里环境是多么的恶劣,远古人类又是面对多么大的生存威胁。尽管这样,人类的求生意识还是很顽强,坚持了下去。倘若人类的文明之脉在这里停止,那现今的人类又该是怎样的呢? 昔日的周口河早已枯竭,但这处遗迹却始终不休地闪耀着人类文明的焰火。岁月远去,龙骨山还在。历经数以千年的风雨洗礼,此时此刻,定格了流逝了的过往。 这处地方,集结了许多考古人的汗水。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种群的研究挥洒尽了筋骨。他们的魂灵永远地将在此驻足,永远地也将长眠不休。周口店,这个令人既感伤又兴奋的名字,或许,也便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烟云。想起了,若隐若现,不想了,朦朦胧胧。 也许,周口店那时候就和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一文一样扬名中外了。可是,我们后人只记得,曾经而过的周口店,是我们人类的文明之脉。 首都博物馆——中华文化的巡回 谈及首都博物馆,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老首博。在首都博物馆还没有落成之前,老首博还蜗居在北京的孔庙中。新首博的落成,给那些锈迹斑斑的文物重新找到了家。这让原本拥挤的孔庙,顿时清冷了下来。 当我第一次走进首都博物馆时,登时不知所措。我完全被它的宏大、独特和馆藏文物的精美,深深地为之折服。这座神圣的艺术殿堂,此刻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我随着对外开放的展厅,一个个地亲眼目睹。那些智慧结晶下的精美艺术,真是让我由衷的钦佩。新首博里的展品,陈列的基本都是来自北京当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北京的文化精粹。 在诸多展厅中,人流最为拥挤的是两个独立的临时展厅。展厅中每隔月余,便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美文物。我曾经得缘见到过来自东北白山黑水间、闽江流域、赣江流域、太湖流域、黄河流域,以及三晋大地上的出土的文物。我想在以后的岁月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地域文物来到这儿,出现在京城的博物馆中,似乎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巡回展一样。 我经常去首博,或独自一人,或与友相伴。每一次的临时展,我都不错过。心里总是对他牵肠挂肚。仿佛就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样。初次邂逅首博,是由于一部纪录片《一个博物馆和一座城市》。看完后,我被深深的吸引。首博,北京的见证者,它经历了风消雨歇,经历了苦难彷徨。它从幽暗的岁月中,挣扎着醒来,以一副崭新的身姿傲立与中国。 首博的展出,每一次都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从展出文物到追溯历史都能让人一目了然,它的布局、构图、色彩全都引人瞩目,让人顿生欣喜。我想这就是一种别样的展出。 首博的展厅,从老北京民俗到北京老字号;从国粹京剧到老北京的历史,无不折射出北京人的勤劳与智慧。除此之外,临时展也让我受益无穷。它让见到了我们泱泱中华大地上,曾经灿烂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在历史更迭的潮流中,一篇篇的宏伟篇章再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我记得,在参观《白山黑水海东青》的临时展时,被白山黑水间的瑰丽风景陶醉的心驰神往。也总想若能只身一人在白山黑水间游走一番,那人生便不虚此行了。博物馆的美,我想在于他能给人一种归属感。从失落的古文明身上,寻找到那遥远的过往。 文明的截流,往往是血腥的,又是惨无人道的。看了每个文物的背后,一幕幕的内幕才幡然解开。文物的传播中,几番欢喜,几番悲伤。自从曹操盗人坟墓始作俑者起,无数的文物被洗劫一空,留下了仅仅是让人感到深深的哀叹和无奈。文明的传承中,有的人为之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也为之献出了青春,也有的人把心血沁到了这里,这些都是我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首博的变迁,充分说明了我们对他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曾经的文明将受到空前的摧毁。那段烟消云散的历史将逐渐被后人淡忘,博物馆是见证历史的证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发扬和传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五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我呼吁我们现在从铭记历史开始。因为历史永远不会倒流,更不会永远后退。 江西博物馆——赣鄱大地的地下文明 适逢闲空,在春日迟迟里亲自感受了一下烂漫的春色。这个时候,大自然往往把最美的东西赐予了人类。春,象征着常青,象征着神秘的色彩。 穿越时空的隧道,因缘际会认识了来自赣鄱大地的地下文明。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南岸,东南大三角里的文物,把它的神奇展示给了我们。首先,是青铜器。这足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地下的艺术宝库,它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推之后的第三个商王朝后期的青铜文明的沉睡之地。它沉睡了三千年,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要过苏醒。人类总是在无意中创造与发明。1989年的一次意外,使得这些来自新干大洋洲青铜器出现在了我们现代人的视野里。看到这些品类齐全,造型奇特,铸工精湛,纹饰华美的一件件青铜器,我顿时真的有点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这些是我们的祖先造出来的吗?跟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其中两件青铜器倍加惹人注意。其一是兽面纹耳扁形夔足青铜鼎,其一为伏鸟双尾青铜虎。这两件器物,栩栩如生,各部位的神情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虽然历经三千载岁月的掩埋,但至今依然华美端重,不失古之色彩。这可谓是祖先们鬼斧神工之作。这些青铜器的出现,推翻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江西在汉代以前是蛮荒之地的说法,从而证实了江西曾经在青铜时代有过和中原文明的并行发展,平分秋色的历史阶段。这对江西的稻作文明,青铜文明提供了最为充分有力的证据。 其次,是江西陶瓷。稍微对陶瓷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瓷都是江西景德镇。提起景德镇,名闻天下,四海皆知。从江西上饶市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起,陶的历史已经有了两万多年的岁月了。自商周、秦汉、两晋以来江西的陶瓷经历了从原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丰城洪州窑,吉安吉州窑,南丰白舍窑,景德镇湖田窑等都曾经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制陶作瓷的窑场。在古代中国,西方人把英文里陶瓷译作了中国。可见,陶瓷对中代中国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中年的女讲解员,很认真地为广大参观者讲解有关陶瓷的发展历史。其中,不免会夹杂着些专业名词术语,开变了,窑变了,施彩,涂釉等。他着重讲解了宋代以来的五窑"官、哥、钧、定、汝"以及民间传闻的秘色瓷。她的讲解诙谐幽默,生动有趣。有时还专门引用了专家们对五窑的辨别方式,比如,汝窑是金丝铁线,秘色瓷是如冰似雪等。偶尔,讲到会心之时了,就会做出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模拟比划。江西陶瓷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陶瓷文化。 最后,是江西的文化。从古代的史前社会,江西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历经千万年的风消雨歇,经过千百年的酝酿与积淀,江西文化在宋明王朝曾步入了独领风骚,百花齐放的时代。在汹涌澎湃的江西文化洪流中,词人晏殊、晏几道、姜夔;诗人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等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千古名篇;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名列"唐宋八大家"笔墨挥舞指点方遒,文章句读尽显风流,更有汤显祖的「牡丹亭」道不尽缠绵的儿女情长,宋应星「开工开物」诉不完伟大的民间智慧;"八大山人"妙笔丹青,挥不去悲戚的亡国之痛。俱往矣!璀璨的文明已成了飘渺的云烟,虽然时去时移,但我们还可以在先人们遗留下来的无暇玉器,华美金银,锦绣袍服和清幽书画中依稀能品味到那个时代的清雅高洁的文人情趣,欣赏到那个时代落落大方的审美格调,感受到那个时代超凡脱俗的气韵芳华。以上种种,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冰山一角。殊不知,在很古老的蛮荒大地上,是谁举起了人类的火把,燃亮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火炬。曾记得,唐代著名的"初唐四杰"中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这样写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这几句话也点名了江西作为古代中国的要冲和通道的地理优势。 此次的参观,可领略到江西先民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巧夺天工的超人智慧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并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希望有朝一日,在这座宏伟的博物馆里能够展示我们三晋大地上的文物,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三晋文明。 山西博物院——三晋文明的走廊 古老的山西,史称晋,又别称三晋。此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国而得名。古代山西地区就是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区,这里是中国人类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尤其是山西南部地区,它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尧舜禹时就曾以这里为华夏族的政治中心,因而这里的文化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山西地区形势险固,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它位居于黄河中游地段,早在2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最原始的足迹。晋南运城芮城西侯度人比云南元谋人还要古老。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手脚还未分工时,晋南这块土地上我们人类的祖先早已经进行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传承。临汾襄汾匼河人、丁村人的相继考古发掘,以及侯马——曲沃晋国家族墓地的发现,足以证明了晋南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春秋轮回。 三千多年前山西南部生活着怎样的族群,斜洞,腰坑,殉狗这是什么民族的墓葬习俗。霸国,一个只在青铜器铭文上出现的诸侯国,山西晋南临汾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霸国出世。 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晋南临汾翼城抢救性发掘了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的墓葬结构。两年后,这座尘封三千多年的神秘地下来客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经过考古勘探发掘,一个从未起眼的诸侯国反复出现在了出土青铜器上。霸国,史料和野史中没有一点记录的诸侯国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时间回溯到三千多年前,正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霸国可能就是某个诸侯王的封地。经过发掘,这个诸侯国的丧葬习俗又是别具一格。斜洞,腰坑,殉狗。在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大墓M1和M1017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纹饰的青铜器,玉器以及漆木器。数量最为多的是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种类齐全,作工精湛,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鸟形盉和一尊凤鸟纹尊,还有燕候旨卣这三件。它的青铜铭文和纹饰与绛县横水墓如出一辙。考古人员推断这是霸国诸侯的最高统治者霸伯和他的家族墓地。在编号M1017号大墓中还存在二层台。在二层台上又凿出有是十一个壁龛。壁龛中摆放着都是漆木器。这些漆木器造型优美,品类独特,堪称漆木器中的精品。尤其是一件漆木屏风至今都不失古之色彩。生动华丽的图案,吸引了不少为之参观的人。在这座宏伟的博物馆里我曾经看过来自白山黑水间,闽江流域,赣江流域,太湖流域出土的文物,更没有想到在这里能看到来自三晋大地黄河流域的分支汾水支流的文物。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它与塞外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原始文化,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文化圈。纵观中国文化,许多都是缘于黄河中游地段。比如说石窟造像文化,酒文化,佛塔文化,以及后来的商文化都是缘于三晋大地。继而从这条文化走廊,辐射出去,传播到全中国。 三晋文化,中国文化走廊里的一小段,他曾经也不可一世过,也掀起过全国的震惊。晋南这个群英荟萃的土地上,文明的演变历史把你载入了史册,你将永远地为后人仰慕,直到我们的脚步走入另一个星球。 琉璃河西周燕都博物馆——千里姻亲 初冬的北京城,乍暖还寒,微有了点寒意。远方陷入深灰色天空中的燕山山脉,此刻略显得苍凉了许多。白昼的日光,缓缓地发着淡淡的光芒。抬头望去,似含羞似的避在云层中。秋叶掉落光了,听不见鸟儿的鸣叫声,只有寒风扑扑地吹拂着。 我和朋友相约前去房山区的琉璃河,我们按着相约时间,彼此如约而至。天空放晴了,也有点湛蓝似的颜色了。我们匆匆忙忙地坐上了车,心情无比的澎湃。终于,车程两个小时,我们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琉璃河。 到达琉璃河时,已近中午时分。放眼望去,低矮的村庄,掩映在一片枯槁的树林中。循着路标,我和朋友闲谈着徒步而去。远离了喧嚣的北京城区,此时的云天要比城区里相对明亮。我们穿过一片片树林,才远远地望见,一座仿古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眼帘中。朋友加快了行走的步伐,似乎很是着急地想进去看看。中午时,我和朋友找了家小商店备了点干粮和水。我从商店主人的口中打探到去博物馆的路。 按着商店主人的指示,我们又转了大弯,才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座正西方向的大门。越过了一拱桥,博物馆的少许面貌已是一览无余了。我们寄存了随身携带的包裹,便径直从博物馆的大门走进去。我们先绕着整座地面建筑巡视了一番,随后才向主体馆走去。门一开,几个深蓝色“鼎天鬲地”的大字醒目地出现在了眼前。这座博物馆是封建时期西周的一个诸侯国燕国的早期都城所在地,里面陈列着从这座博物馆下面出土的精美文物。随着展厅一路前进,一些从未知的故事才逐渐了然于心。 原来,在三千多年以前,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便是现在的琉璃河。周克商以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封了七、八十个同姓及异性的诸侯国。他的弟弟的分封地便是燕国,也就是现在的房山琉璃河。 燕国分此后,在这里曾经辉煌过。从一件出土的青铜器上可以得知,当时的燕国定是富饶的。这件青铜器俗名叫“牛头鬲”,它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造型相当独特,鬲身上,浮雕着牛的样式,三足更是把牛的姿态呈现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可谓是鬼斧神工之作啊!不得不令人为之钦佩,心生疑虑。 这座博物馆分为几个展厅,当我独自一人走进墓葬区时,心底顿时一股寒意涌袭上了心头。看着沉睡千年的白骨,一种歆羡之情油然而生。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这些“沉睡者”依然让人感到惊讶。在文明伊始的时代,我们的先人是用一种怎样的智慧造出了令后人匪夷所思的诸多文物呢?静静地躺在玻璃中的这些地下来客,唤醒了一次次的我。 观完整个展厅,一些未知的史料才逐渐浮现了出来。原来,西周时诸侯往来,往往是依靠姻缘来联姻,稳定和谐。这个燕国就是把自己的公主远嫁千里之外的晋国,国与国之间,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共同维护各国的关系。琉璃河这座博物馆出土的几件精美文物,都是燕候当年为自己的女儿精心制作的陪嫁物。很可惜,原物我们无缘得见。只看到的是它的复制品,陈列其中。这当然有点惋惜,不过这几件文物最终还是在首都博物馆得缘相见,弥补了我其中的遗憾。 下午时分,离开博物馆时,冬风渐大。地上的枯叶在寒风中被吹得七零八落。为了纪念此行,我拍了几张博物馆的外景,我们便匆匆忙忙地离去。 琉璃河这座博物馆,本来早就该来了。每次想要来,都因距离的遥远而匆匆搁过。这次的一行,总算圆了我早已心仪已久的梦。虽然,博物馆内的一些展厅未进,无缘得见。但它的主体馆总算是亲自看了一看,这也足让我感到有所欣慰,有所愉悦了。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是继我在周口店、明十三陵之后的又一次远行,意义非常丰富。我一度认为,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真实、最原始的写照,它在风云变幻中见证了历史的前退,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春秋的轮回。我们将它还原回去,那曾经的风风雨雨便逐渐浮出了尘土,浮出了早已远去的时代。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第三次去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结局和前两次一样,都是败兴而归。 惊蛰过后的北京春天,春意渐渐萌发。京郊外的山野间,新芽吐绿了。远远的望去,绵亘的燕山山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壮观了许多。刚刚退去厚重的冬装,换上春裳后,顿然也觉得身上轻省了许多。独自在博物馆大门外徘徊了一会,既喜且悲。从栅栏门外望向里面刚刚被修葺过的主体馆,在温暖的春天里,显得比往常明亮了许多。略带寒气的春风微微吹拂而来,我彳亍了一阵,便又在失望中悄悄离去。 春季的乍暖还寒,尽管还像侍儿扶起娇无力。但也能或多或少使人撩起一点想外出的念头。本拟想借此机会参观一下"黄肠题凑"的西汉广阳王刘建的墓葬结构。却偏偏不逢时机。毕竟,亲眼看到了,飘荡在心灵上的涟漪才有可能慰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突然对古代的丧葬制度,颇感兴趣。尤其是每当看到那些手持探铲的考古学家在田野间作业考古时,心里便油然地产生了羡慕。那尘封的岁月深处,闪耀着林林种种的古代人的智慧。中华的文明源远流长,长的让人找不到其尽头。自从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仰韶文化,那段地下掩埋的岁月才渐渐被后人剥开了浮土,显露了出来。自此,在东方的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一个个的考古学文化接踵而来,一次次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 犹记得,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华文化西来说」的文章。文章一经发表,顿时轰动了整个世界的考古界。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源自西方。然后,经过交流碰撞传入了东方。这个观点,当然了,我们中国人是不可能承认的。北京周口店发掘后,人类从古猿到直立人,到能人再到智人现代人的演变才开始被中外人所接受。历经几代考古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向外国人证明了"中华文化西来说"是不对的。从仰韶文化到半坡文化,再到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乃自略晚点的齐家文化。这一系列的考古学文化证明了中国的文化源自东方,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然后,发展延伸。 明十三陵博物馆——定陵背后的私话 十三陵,闻名全世界,它是中国的帝王谷,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陵园。这里沉睡着的是曾经统治过中国的十三位明朝皇帝,有的雄才大略如成祖,有的碌碌无为如正德,有的神秘莫测如嘉靖,有的身败名裂如崇祯,但无论他们生前如何,百年之后终归于土,葬于这明朝的“万年善壤”。他们生前繁华享尽,死后又这般举世闻名,真可谓死生如一啊!偌大的古中国,试想能有几人能够安祥地静静地躺在这里,长眠于地下。屈指数来,也唯独十三陵可见一斑。 初次到达十三陵,是今天的夏天。细雨过后,十三陵的山势变得朦朦胧胧。放眼望去,高高突起的山丘,一山连一闪。明十三陵,至今发掘开放的只有明万历皇帝的定陵。据说,十三陵的格局,完全是当时仿照明朝皇宫仿照紫禁城的格局修建的。 一到大门,赫然五个大字“定陵博物馆”呈现在了眼前。再往里面走,是遗留下的遗迹和建筑物。其中一些已经被损毁,徒留些表面遗迹。定陵的重要部分是玄宫(也就是地下宫殿),我们随着人群从地上一直顺着楼梯大约下了几层楼高时,万历皇帝的长眠之所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地下世界,分为前中后和东西两耳室。地下宫殿的规模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当年从这座地宫中出土的文物颇多,而且件件都精美无比,史上罕见。真不知道,皇帝的奢华到了如此的地步,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十三陵,一座东方陵墓的杰出代表。它不但拥有超凡脱俗的华丽,而且还拥有举世瞩目的敬仰。可谁知,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定陵主人万历皇帝的一生,并非过得放任自如。恰恰相反的是,他的一生波涛汹涌,跌宕起伏。在地宫中还有两位陪葬的皇后,孝端后与孝靖后。他在一生的不如意中,把大多数的时光都倾付陪伴自己的女人身上。或许,他的女人能够理解他。参观完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做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做。每个人在生命的这条道路上,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忧愁。皇帝也好,平头百姓也罢,遇到了谁都束手无策。谁也有谁的无奈和无助,不是皇帝就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从地宫出去,上得明楼。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定陵曾经三次遭到大的破坏,一次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一次是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最后一次是清朝灭亡,当地的士绅为争夺对皇陵的控制权。 万历皇帝对国家政治不感兴趣,甚至几十年不上朝,加上他的孙子天启皇帝信任太监魏忠贤,使国家濒临崩溃。他的另一个孙子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还是没能挽回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 天津博物馆——津门故里 去年金秋时节,我们沿着古运河来到了津门故里的天津。首行一站,是天津博物馆和图书馆。天津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修建的别具一格,皆是临湖而建。有似于上海世博会那样,给人一种祥和的美。 进去博物馆,馆内陈列展示的是天津的历史和文化。另外还有天津当地出土、捐赠和未代皇帝溥仪带来天津的诸多文物。其中以玉器、瓷器、和书画最为丰富和珍贵。雪景寒林图、黄玉猪龙、隋白釉双龙联腹瓶。西周太保鼎等国宝级文物都可以在此看到。 博物馆和图书馆比邻而建,很是方便。我一度的认为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厚度、而图书馆则思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走进博物馆,“天津人文的来由”展厅概括了天津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清朝中叶的上万年的历史。通过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天津当地出土的文物和图片,展示了天津从不毛之地到运河城市到地区枢纽的发展历程,是了解天津历史的最佳展厅。 “天津”一词,来源于明朝朱棣南京政变。从此渡口朱棣入京,意为天子渡津的地方。在古代“津”字为渡口。此后,朱棣取代了明朝,才有了“天津”一词。在未来来到天津时,根本不可能知道天津的得来原来是这样的。 参观完天津博物馆,我们又缘着运河走去。金秋的风,习习吹拂而来。运河上涟漪四起,一道道波纹涌向了前方。京杭大运河的水流依旧是湍急的,只是少了往来穿梭的船只。昔日的运河,我想定是烟花弥漫,千帆竞赛吧! 黄昏降临时,博物馆外的彩串灯亮了起来。五颜六色的光芒,散发着闪烁的亮光。远方的摩天轮在夜色垂微中,更加的清晰。运河上的游船人来人往,仿佛是当年的辉煌。这样的城市,少许了一阵凉意。 天津一行,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都一览而过。对这座津门故里的城市,留下了很美好惬意的回忆。博物馆之后,是去了天津最高学府,南开大学。 内蒙古博物馆——草原明珠 内蒙古博物馆,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去的。那时候正值清晨,朦胧的曙光刚刚射出点点的寒光。从“青城”呼和浩特望去,远处的阴山支脉,笼罩着一层深秋色的霜。西北塞外之地,寒风早已扯开喉咙,哇哇地叫了起来。在这暮秋初冬时节,生命在这里都好像冬眠了一样。满是落叶纷飞的长街上,仅有几行人影起伏在街角的尽头。那时候,每逢闲空便蛰居在宿舍里,闲时捧读金庸大作《倚天屠龙记》,忙时抱被而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但总体说来,我还是忙多于闲。有时候看的累了,放眼眺望窗外深秋的天空。静静的校园里,夕阳半截已被云层淡去。剩下的半截也正缓缓地驶向快成枯树的林中。 黄昏秋后,夕阳早落,白昼显然熬短了。这北方的天黑下去的早了,而风呢漫无边际地劲吹,好像非要吹灭这盏尘世的灯。墙上碧绿的爬山虎逐渐也褪成了紫红。夕阳全落了,天空的云朵渐渐散去。中秋节刚过,冷月款款升起来。夜空中牧歌辽远,清幽恬静。此刻,我相信,这蒙古草原上正是篝火熊熊,敖包上也正是灯影幢幢。风葬的勒勒车泊在敖包门口,马提琴的节奏响在这草原上。悠扬的牧歌被夜晚的霞光点缀的通红,仍然播洒着剩下的光焰。大草原上晚云收翼,像闭合的北斗七星。凉风轻拂大草原,星斗射下来,像撒在草地上乱跑的婴儿。暮霭里,树叶沙沙响起来。身后是蒙古包奶茶香味随风袭来,直入愁肠。黝黑的小径上,暮烟萦绕。篝火旁载歌载舞的蒙古族女孩子,用舞姿倾诉着她们欢乐的心声;牧童抚笛,驾着海浪般的羊群从山头赶来,声音不断。辽阔的草原上,凉风习习,一眼望去,不见尽头。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斛律金在《敕勒歌》中那样所唱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壮美。 内蒙古博物馆,历史悠久了。它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古至今的草原风貌。它把“草原游牧”文化同“汉藏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演绎了一段异彩纷呈的草原明珠岁月。从“红山文化”到“河套文化”无不证明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一代代的马背上的民族。伟大的成杰思汗,伟大的蒙元帝国,伟大的草原人民。总之,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 经过仔细的展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感受到了草原人民淳朴的民风。同时也了解了藏传佛教的起源于发展,为我的佛教知识有了丰富的提高。 这组博物馆游行集,集结了我人生路上所走过的青春脚步。只可惜,青春的消逝,让我感到无可奈何。因为我无法将它挽留,永远让它停留身旁。我懂得这是自然的规律,正如我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样,无计可施。青春走远了,再回首,往事如昨。曾经放荡不羁,年少轻狂时的豪情壮志,如今早已消失殆尽。岁月的洗礼下,怀揣着的人生理想也逐渐枯萎了。青春确是离我远了,留与我的仅然只是那些在时光飞逝,春秋轮回下若隐若现的无言伤痛。偶尔突兀中想起了,抿嘴莞尔一笑。曾经的过往,不再伤痕累累。蓦然间,原来生命早已走过了那段时光。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