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男篮的断裂 |
正文 | 第二十七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结束,中国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五。在这次亚锦赛中,中国男篮创下了很多“第一”,第一次败给中国台北队、半场得分历史最低,等等。媒体、网站上有数不清的指责、分析、托辞、打气,我只觉得有一句话是正确的,是中国队小组赛对伊朗队的比赛中,苏群说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男篮在亚洲真的打不过对手。 比赛已经结束很多天,我还是决定把我的看法写下来,之所以拖了这么多天才写,是因为我脑子里的那一堆东西太多。 中国男篮在首场赛中输给韩国,我不感到奇怪,多年来韩国男篮的打法专为克制中国,在这方面韩国人取得过成绩但也一定程度上走进了误区。我从视频中看了伊朗队核心中锋哈达迪的表现,负责的说,哈达迪的技术、脚步很一般,从没进过国家队的当年的陈照升绝对能打得他找不到北,所以我觉得中国对伊朗应该能赢。中国男篮小组赛对伊朗的比赛当天,我推掉了和球友约好的一场比赛,专门坐在家里看现场直播。结果,中国男篮展现出来的真实水平让我明白了,从2012伦敦奥运会以来,我对中国男篮的信心其实是一种侥幸心理。本届中国男篮的竞技水平绝对滑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现状?姚明的离去?易建联的有伤缺阵?某些队员缺乏拼搏精神?男篮频繁换教练?中国篮协的幕后干扰?即将临近的全运会令队员保存实力?男篮正值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够了,各大媒体、网站、评论专家给出的这些原因,有的是肤浅层面上的浅近原因,有的是托辞,有的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我认为,在眼前这次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竞技水平大滑落中,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剖析出更深刻的原因,进行更深刻的反思。狂风暴雨可以引发山体滑坡,但注定这次山体滑坡的却是早就发生在山体内部的岩层断裂。我们应该找出中国男篮内部的断裂带。 在中国对伊朗的比赛开始前,苏群在转播间里谈到:喜欢篮球的青少年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好好练一下运球,当一名好的控球后卫,我们现在缺这方面的人材。不是苏群的话对我有启发,而是他的话符合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看法。我找到的第一个断裂带就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宫鲁鸣主教练用李晓勇取代阿的江。 在1994年多伦多世锦赛上,中国男篮取得第八名的成绩,第一次成为世界八强队伍。那是蒋兴权主教练打造的中国男篮黄金一代的巅峰时期。1994年的中国男篮是在战胜阿根廷、巴西之后进入世界前八的。篮球迷们都知道阿根廷、巴西这两支篮球队在世界篮坛的地位。没错,当年中国队就是战胜过他们,虽然当时的阿根廷男篮没有吉诺比利、斯科拉。当时中国队的最大特点是打法灵活、出手点多,尽管内线的中锋单涛、二中锋刘玉栋和吴乃群在现在看来也都是优秀的技术型内线,但当时中国队的最大亮点还是外线的人才济济,前锋位置上的胡卫东、孙军、郑武、李楠、张劲松,得分后卫是队长吴庆龙,还有虽不怎么得分但能稳定控球、组织的阿的江,真可谓一时人材之盛。当内线进攻受阻的时候,几乎把球随便往三分线外一扔,外线就有人接应再还以三分射篮;还有中国队的典型打法,内线队员上提站位,外线队员从零度角突入篮下,在篮下遭遇包夹围堵后要么分球给罚球线附近的中锋要么分球给对面三分线外跑来接应的前锋。篮球在他们的手里运转的就是灵活、飘逸。94年中国男篮受到希腊男篮的顽强阻击而止步第八名,希腊男篮完全是依靠身体素质拼防守战胜中国男篮的,当时中国男篮在力量对抗方面确实和欧美队伍有很大差距(现在差距虽然缩小了,但和技战术丧失的程度相比,简直不成比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希腊男篮的核心中锋特拉法索,根本就没有像样的篮下技术动作,但是一具高度2.18米的强壮身躯飞奔全场,在三分线上盖掉中国队的出手还能再返回篮下抢到篮板球,在他的威慑下,中国队的头号小前锋胡卫东竟然全场一分未得。蒋兴权打造的黄金一代中国男篮就像一具设计精密的设备,它的设计目的是保证亚洲篮坛的霸主地位,但在遭遇世界一流强队的时候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它的功能和界限都是那么明确。94年之后,中国的篮球专家们的期待提高了、野心变大了,他们说,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国男篮的实力,加强身体素质是个长期任务,当务之急是提高进攻火力,让球场上的每一个位置都能进攻。几乎不得分的阿的江成了众矢之的,所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中国男篮就以李晓勇取代了阿的江。这里,中国的篮球专家们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控球后卫的本职就是控球、组织,阿的江虽然不得分,但是只要球在阿的江手里,中国队即使遭遇美国梦之队的全场紧逼照样能推进到前场。以李晓勇的进攻能力取代阿的江的控球能力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李晓勇取代阿的江,代表着得分功利取代技术基本功这一篮球上的极左思潮的抬头,其危害在当时尚未显现,但是深远隐蔽。96年的中国男篮虽然再次打进八强,一个是李晓勇的组织能力还是有的,再一个是离不开锋线队员协同组织起到的作用。后来蒋兴权再次把范斌召入帐下,就说明当时的中国男篮已经感受到了严重的来自于控球、组织方面的压力,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黄金一代的锋线球员们都离去后,看看现在的外线队员,一个个身高增高了,胳膊、肩膀上的肌肉块儿鼓起来了,能快攻暴扣了,却害怕对手的贴身紧逼,一被紧逼就慌张失误,还有,球传不到要传的地方,看着姚明在内线要球,中间隔着个人,就是传不过去。这时候,96年以李晓勇取代阿的江所代表的极左功利思潮的危害,我们还不承认么? 我找到的第二个断裂带是姚明。我不是否定姚明的能力、功劳、地位,我是否定姚明时代的中国男篮的打法。我绝不是事后诸葛亮、趁乱发牢骚。虽然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再次打进前八,但与黄金一代的中国男篮相比,我再没看过比姚明时代的中国男篮更难看的篮球了。死板的站位、单调的进攻手段,要么塞给篮下的姚明要么站着投一个三分,打阵地战前锋都是不会动的。一味的依赖姚明这个强大中锋,却都忽视了中国男篮技战术水平滑落的事实。如果说,看黄金一代的中国男篮,我们说到底,欣赏的是篮球的技战术魅力;那么,看姚明时代的中国男篮,我们只剩下冲击世界排名的功利刺激带来的满足。何况,这个满足还从未超越黄金一代带给我们的满足。两相比较,中国男篮只是失去了技战术。等到姚明再离开了,失去庇佑的中国男篮还剩什么?易建联?我求求中国的媒体,别再煽情、造势了,宣扬易建联是中国男篮的领军人物,这纯粹是外行看热闹的瞎起哄。易建联打球从来不动脑子,不信,你们去看伦敦奥运会的比赛视频。赛场上,易大傻子的得分手段就和电影里拙劣演员的面部表情一样,死板呆滞。右侧四十五度高位持球,转身,交叉步,冲到篮下,扣;(只要一次得手,他就不带变得,一招用到死,对手学乖了,后退小半步防他)右侧四十五度高位持球,转身,举手虚晃,冲到篮下,扣;(对手又学乖了)右侧四十五度高位持球,转身,举手虚晃……哟呵,人家没跳,那我跳吧……中投不进,跑回去防守,没招了。我求求中国媒体,别再捧易建联了,他那脑子本身就不灵光,你们再煽风点火让他发热膨胀了,更不灵光。别再树立什么偶像、领军人物,篮球是集体运动,不是韩日偶像剧。单论个人能力,易建联有加索尔厉害吗?你们看看西班牙男篮是怎么打的。你们再看看俄罗斯男篮那帮小矬子(除了基里连科)是怎么合伙玩儿中国男篮大个子的。姚明是断裂带,易建联就是这个断裂带的延伸裂缝。 我找到的中国男篮的第三个断裂带就是NBA。我不是否定美国的NBA,我是否定中国人心目中对美国NBA的观念意识。我这个有着二十多年球龄的老球迷,曾经也是无比神往NBA。九十年代初,乔丹拿第一次三连冠的时候,央视还没有NBA的转播权,只能买来人家的录像播放。就这么一看,就让我从此得了严重的NBA病,那出神入化的动作,那飞行扣篮,太迷人了。再看中国的男篮甲级联赛(那时候没有CBA),不能看了,先不说技战术等等,就说球员的身形,乔丹往场上一站是什么样子,肌肉线条刚毅、健美,像古希腊雕塑;再看中国球员,大腿圆咕噜,胳膊圆咕噜,整个人要么虚胖圆咕噜要么干瘦圆咕噜,很多甲级队的两米一几的中锋都是不会蹦的,浙江的余乐平、南部的胡章保、山东的王龙,都是运球走着、投篮站着,边锋跑快攻从来没有扣篮,得了分也面无表情,虽然命中率很高,但是动作单调乏味,场面沉闷乏味。小时候总爱拿着球学NBA球星那种空中躲闪腾挪的动作,还总是被教练呵斥,教练说:NBA球星的那些动作,人家都是在非常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根据临场的现实情况做出来的,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关键要有好身体的基础,一味瞎学,不仅学到的都是废动作,还会养成投不进的习惯。慢慢的,NBA在中国火热起来,中国学着搞起了CBA,CBA学着搞起了培养球星、中国球员学着NBA球员练起了肌肉块儿、暴扣、酷发型、纹身、戴耳环、嚼口香糖、球服裤腿子延长到膝盖以下、得分后狂呼乱喊,球场中央有了美女啦啦队。等到我三十岁以后,我发现现在打球的小孩子们,上篮总要像虾米一样弯一下腰、吐出来舌头才把球投出去,即使没人防守,跳投也要加上后仰、空中抬起一条腿再把球投出去,投出去的球三分之二都不进。他们怪模怪样的擦板上篮的命中率和后仰抬腿中投的命中率一样,后仰抬腿中投的命中率和三分线外颠儿投的命中率一样,等于全是瞎蒙。我就让这些小孩子规规整整的三步上篮,但是上十个要全部进,结果他们做不到。我才明白了,中国学NBA,和我小时候学NBA球星的空中动作一样,全是瞎学。你看看本届亚锦赛中,中国队的三分命中率就知道了。 看我这篇帖子的篮球爱好者中如果有90后的小朋友,如果你们自认为非常热爱篮球,肯定也没少看NBA,那我考考你们:别管你是右利手还是左利手,你左右手都会运球上篮吗?从底线运球出发,运球高度不能超过腰部,另一只手保持护球动作,至少经过三次变向、三次加速才能带球上篮并且一定要擦板入筐,你能做到吗?中距离接球急停跳投,命中率保持在百分之六十以上,你能做到吗?篮下交叉步自投自抢,不能有任何废动作,连续投中二十次,你能做到吗?告诉你,这都是篮球基本功。NBA来到中国之前,中国篮球恪守技术规范而显得沉闷,NBA来了,我们不顾一切投怀送抱,NBA改变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从篮球术语上就可见一斑,比如以前叫掩护配合现在叫打挡拆,以前叫二中锋现在叫大前锋,以前叫双中锋战术现在叫双塔战术,可是我们只是学了一身怪模样,还把自己的技术基本功丢了。 其实NBA对于篮球的技战术有着相当高的维护自觉意识,98年乔丹退役之后,美国年轻人失去了技术与身体完美结合的偶像,很多人都开始喜欢打大前锋,当一个猛冲暴扣的肌肉怪物。这时候,萨克拉门托国王队以超过千万美元的年薪签下了斯托贾科维奇,就是因为在NBA的日渐肌肉化、暴力化的风潮中,这位来自欧洲的小前锋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显得弥足珍贵,这一举动对于风潮的导向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媒体啊,如果你们还有责任心,就不要再一味宣传NBA了,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太大,硬学是学不来的,相比之下,多介绍欧洲篮球,欧洲篮球重视团体、重视技战术配合的传统,对于中国才具有实际好处。 说到欧洲篮球,不得不说一个人,博迪洛加。2004年中国男篮战胜塞黑男篮的比赛中,有他一个镜头,老去的博迪洛加坐在替补席上,揉揉眼睛,打了个呵欠,而解说员孙正平对于这个人镜头的出现竟然未置一词,足见中国人对欧洲篮球的陌生。博迪洛加,欧洲篮球之神,一个拒绝NBA的人。NBA连续有差不多十年向他发出邀请函,他每次都拒绝,他说NBA的篮球理念和他的不一样。有人说他虚荣,说他是为了保住自己欧洲篮球之神的名号,害怕到NBA接受检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梦之三队和南斯拉夫男篮争夺冠军,最终是美国队赢了,整体实力明摆着,但是美国队赢得异常艰难,马龙差点和迪瓦茨动起手来。博迪洛加的出场在美国引起全国瞩目,人们都想看看这个拒绝NBA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博迪洛加从不扣篮,更没有所谓球星的标志性动作,全部是篮球基本功合理运用,突破、变向、急停、跳投,就这些,他把当时年轻气盛“便士”哈德威打得晕头转向。博迪洛加的表现赢得了美国人的尊敬。90后们,建议你们去网上搜他的视频看一看,看他的运球、分球。 除了博迪洛加,还有未受伤之前的萨博尼斯,这些人才是中国男篮的正确指向。我们不要好高骛远的瞎学NBA,我们先让自己的水平接近博迪洛加的南斯拉夫、萨博尼斯的立陶宛、斯科拉的阿根廷、加索尔的西班牙、奥斯卡的巴西,怎么样呢?其实,以上这些人都为NBA注入了自己的元素、自己的色彩,而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却在这里瞎学NBA。 就写到这里吧。中国男篮还有没有别的断裂带?我再想想,也得再观察观察,看我帖子的朋友们,也请你们说说自己的意见。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