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大山深处访诗魂
正文

英山黄林冲,群峰环翠,秋色醉人。大山深处,有一个曾经影响中国诗歌发展进程的著名诗人,静静地躺在这里。

他,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创始人沈诠期。一千多年过去了,他所倡导的格律诗词已浩如烟海,灿若繁星。而他的诗魂,在这里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2013年秋,应英山文联之约,我慕名前往黄林冲这个美丽的山村,拜谒了沈诠期墓。那是大山深处的一座小山丘,山丘之上,远远看见一座坟墓掩映在绿树之中。墓葬形制为三门四柱,前设三层拜台,大理石墓碑上书"唐大学士沈诠期之墓''。虽历经风雨侵蚀,墓碑文字仍清晰可见。沈墓背靠碧崖山,左邻芦花尖,右接神峰山,前临西河,远观群山,其山水形胜气势不凡。据村里人介绍,很久以前墓前建有''学士坊'',上有御赐楹联云''庐州管辖三千里,英麓排来第一家''。此坊从西河远眺,甚为壮观。惜年代久远,早已毁灭。

凭吊墓前,不禁让我的思绪透过历史的云烟回到大唐盛世。那是一个文华灿烂的时代,经过初唐四杰的推陈出新,经过陈子昂的古文运动 ,唐诗的巅峰时代正呼之欲出。而此时,一个即将为唐诗实现飞跃的年青人横空出世了。这个出生在相州内黄的少年,此时正随父游三峡,走荆襄,踏遍江南的山山水水。20岁那年,才华横溢的沈诠期一举高中进士,因才思敏捷,很快便深得唐朝女皇武则天的赏识。从此,他作为武则天身边的文学侍从,在仕途上一路平步青云。在这期间,他和同乡宋之问创作的宫体诗,一度成为朝野纷纷仿效的佳作。可惜好景不长,武则天被迫退位后,唐中宗立即以沈诠期''交通佞臣''之罪,将他流放灌州{今越南境内}之地。沈诠期从洛阳一路南下,一边走,一边写,竟在不到一年时间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而正是这次流放,让他一改诗风。他不仅开创了用五言、七律寄情山水的先河,还首次将诗歌的吟咏空间拓展到岭南的千山万水,让长久注视中原大地的唐代诗人耳目为之一新。也许是''愤怒出诗人''吧,本来以宫体诗闻名的沈诠期,因这次流放竟成就了他以山水诗的重大突破而载入文学史册。

沈诠期长侍君侧,宠辱尽偿。作为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他的一生曾颇受非议。但是,继初唐四杰之后,他与宋之问所独创的''沈宋体''却为唐诗的繁荣酝酿了巨大的能量。他与宋之问的相互酬唱和切蹉,为唐中期诗歌律体的定型,为诗歌题材的拓展,为诗歌意境的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沈诠期诗歌那气势宏大、感情豪迈、节奏流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深深地影响大唐的一代诗风。

沈诠期于唐神龙二年[706年]结束流放生涯,赦归京城。先后授台州司马,迁起居郎,中书舍人,太府少卿,太子少詹事等职,直至唐开元四年[716年]走完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

当我抚摸沈诠期的墓碑时,有一个谜团缠在心中。沈诠期本为相州内黄人,为什么死后葬在离故乡千里之遥的大山之中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我到村中寻访了沈氏后裔,查阅了[[沈氏宗谱]],我这才知道,沈诠期归葬英山,其实还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沈诠期在流放前曾因考功受贿案被弹劾。他在[[被弹]]一诗中写道;''幼子双囹圄,老夫一念室。昆弟两三人,相次俱囚桎。''从诗中看,他这次触罪还牵连到他的兄弟和儿子。虽然此案后来证实是冤案,但此案对沈诠期家族带来巨大的灾难。此后的流放,他的家族除部分随同流放越南外,其它人为避祸逃的逃,躲的躲,全部离开了京城。沈诠期知道此次流放凶多吉少,行前嘱咐韩夫人携带长子魁多、幼子东美躲到英山黄林冲汪氏女婿家中避难。从此,沈氏家族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英山大族。沈诠期赦归京城时,巳经是''上京无簿产,故里绝穷庄",因此他只带幼子东美回到洛阳。他死后,便归葬已在英山黄林冲成家立业的儿女身边。据说他现在所葬的坟地,正是当年女婿汪氏家的祖坟山。

沈诠期原墓葬已毁于"农业学大寨'',当时在墓基开田改地时,还挖出了一方砚台。2006年6月沈氏后裔按照旧制对沈墓进行了重新修缮。我想,当年那个游荡的诗魂,也许该找到一个安宁的归宿。

年11月3日晚匆草于武昌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