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奔向香格里拉 |
正文 | 奔向香格里拉 海子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下山后不久,就和到乡城的公路分手了。直接进入了稻城的河谷地带,这里属于高原湿地保护区,像从洪荒时代的梦境,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依然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宽阔连绵的草地、鲜艳夺目的高原红、神秘的喇嘛寺院和和藏式佛塔。风光奇美,不亚于九寨沟的清纯;气候宜人,当得上康巴江南的赞誉;物产丰富;不愧为老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单就说“耳泽金矿”的储量,是西南地区第一这点,我就隐隐感到,这里有可能,真是当年作者笔下香格里拉的原型。因为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在甘孜州南部。东南与凉山州木里县接壤,西边与乡城县与云南现在的香格里拉县毗邻,北连理塘县,确实在世界上公认的,香格里拉的大范围内,原作描述的最大特点,就是盛产黄金。 接近县城前,先经过了名声甚大的红草地。它有所谓香格里拉的灵魂之称,喇嘛寺庙在经营,有一道矮矮的围墙对其作保护,红草生长在映照着蓝天白云的浅浅水塘中。这是供游人参观的一个景点,拍照留影,自然成了来客的必修科目。我感觉这是一种先前曾经见过的一种水草,只是我一时叫不出名字来,再者,在这样一个大面积的浅水塘里,集中的只生长这样一种草,也实在是罕见。便也兴致勃勃的跟着儿女们进去拍了几张,哈哈,我也算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炫耀资本了。 在快进入县城的小山坡上,又看到一座佛塔,规模堪与新都桥的那座比肩。我想这应是有规定等级和固定比例的吧?这种带有明显异域风情的建筑,我第一次见到实物是那年进京学习,到北海公园游览时看到的。物以稀为贵,当时感到很新奇,到了藏区才知道,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其它什么都可以没有,唯有这佛塔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大、小规格和质地的的差别而已。 下坡过稻城河桥,便是城区。虽然城很小,只有短短的呈丁字尺形的一截街,但究毕是县一级政权所在地。这里本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历史源流和雅江差不多。直到清朝尚属理塘土司。光绪时因在此地试行种稻,才正式核准设置“稻成县”,隶属康定府。有预祝其成功之意。当然那改革是失败了。民国西康省成立,方改“稻城县”,建县至今也快到一百年了。一应衙门,机构,当然还是很齐全的,并且城区已经现代化。最繁荣的丁字路口,立有一个交通标识牌,写着向西至亚丁,还有一百多公里,向东到温泉只三公里。有趣的是地名位置上写的不是稻城,而是明明白白写着的香格里拉!我特意把这路口和牌子用相机纪录下来。表示我们已经到达预定目的地了,时间很早,才下午三点。 没用几分钟,车已经在城里兜了一圈,显然这城中没有可游览的地方,停留下来只为了休整。目前已经不是旅游旺季,何况能深入到这里面来的散客并不太多,住宿很快就安排好了。妻子和亲家母都有些疲倦,留在宾馆休息。我们则带上摄影器材,在城郊绕了一转,向亚丁方向驶去。出城沿河便是万亩青杨林,设有观景台。早有一、两车自驾的游客在拍照,我们也兴冲冲的加入到摄影行列中去,胡乱咔嚓了几下,时届深秋,除了满地铺着厚厚的金黄,剩下的就是光秃秃枝条和少许仍在苦苦坚守的残叶。好像在倾诉,今年的好光景已随脚下的流水消逝了…… 再向前走,又是翻山,前方还有三个大菩萨可以去朝拜。但我们在杨树林中拍照时,忽略了一个问题,稻城的海拔高度,已达三千七百五十米的超常地步。高兴中忘记了在高海拔区,要尽量放慢速度,控制运动量的“多看少动”原则,以至雨儿有了高原反应。我只好当机立断的决定,就此中止我们的行程。在生活中过分追求完美,是即不现实,也是不理智的。不如保留一点遗憾,反而留下了余地,更值得回味。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