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说不完的明朝末年——看李洁非《崇祯的局面》
正文

说不完的明朝末年

——看李洁非《崇祯的局面》

1944年是甲申年,明朝灭亡300年。这年的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

这篇文章指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并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当时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

1945年7月,将近古稀之年的黄炎培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头一次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施政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大为感慨。后来他又与毛泽东促膝长谈。黄炎培在肯定了边区的成就之后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了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中国史、世界史都是一面镜子。

郭沫若的文章已发表77年,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过去了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要一个甲子又7年了。

2016年6月24日《中国青年报》用整整一个版面发表李洁非的《崇祯的局面》。应该说这又是一篇《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的文章有1万6千多字,《崇祯的局面》约9千余字。9千余字,还是有些长了,不见得有太多的人能够看到;当今社会,更不见的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耐心能够读完。故此,我摘录如下,以飨读者;若有兴趣的,可找来原文阅读。

《崇祯的局面》摘录:

整个崇祯时期,锐意进取之君与病入膏肓、难挽颓势的现实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是一对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它们彼此牵制、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死结的方式纠缠起来,一道把明王朝绞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

历来都把崇祯皇帝朱由检视为悲情人物。许多人替他抱有不平,嗟叹此人勤勤恳恳,一生操劳,却不得好报。

如果崇祯早生几十年,在那种时候做皇帝,也搞这么几下子,绝对是鹤立鸡群,绝对可以作为一个有作为、不平凡的皇帝留诸史册。可惜,明朝到了1627年的时候,这一切不顶用了,历史对于朱由检提出的要求,远多于此,也远苛于此。搁在往常,这么勇于破除陋政,已属难得;但现在,他不单要能破,更要能立,国家千疮百孔,危在旦夕,必须拿出办法来。在“破”的方面,崇祯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立”,他却拿不出什么办法。

简单讲,此时明朝就像一间即将倒闭的公司:朝廷与官员之间,好比雇主和雇员之间失去了信任,原来双方订立并且要彼此信守的契约被破坏了,循规蹈矩、认真负责、勤恳工作的雇员,一个接一个倒楣,而耍刁使滑、胡作非为、中饱私囊的雇员,反而被欣赏和提拔,给予各种实际好处甚至荣誉。所以,每一个雇员如今都明白过来应该怎么办,不再遵守契约,也不再相信他们的雇主。

崇祯的做法,无非是重申朝廷与官员之间的契约,并要后者相信他这个主子跟前面几位是完全不同的。而对官吏们来说,他们根本不可能再相信朱家,除非彻底换一个新的雇主。

以前士大夫对于朱家,心中存着“效忠”二字;而今他们脑子里只有“博弈”意识,即大家都在玩一场游戏,你玩我,我也玩你,互相玩,就看谁玩得过谁。

一个比较理想主义、比较有激情的皇帝,赶上了一群不再相信理想主义、不再有激情的士大夫,事情就比较搞笑。

政风劣坏,人们往往以“腐败”二字言之。但细察其情,腐败也是有分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有一种腐败,钻制度与法律的空子,以权谋私。这类现象,何朝何代都有,无法根除,或者索性可以认为——权力必然伴生腐败,惟程度不同而已。制度比较严密、监管比较有效,就轻一些,反之就重一些。总之,这种腐败虽同属可恨,但我们无奈却只能以“正常”理解之,除非权力本身这东西,人类可以消灭之。

还有一种腐败,已不仅是钻空子,偷摸为之而已,简直成了与制度和法律分庭抗礼的另一套规则、尺度。制度、法律,名义上虽在,却已形同虚设,社会的真正运行不能按照公开的合法的准则,而非得按照腐败的准则,不然就不能运转,就简直无法办任何事。这种腐败一旦发生,社会必已到崩溃边缘,因为在它背后,是人心的彻底涣散,社会没有任何公信,完全返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动物状态,显示了“好一似食尽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普遍而强烈的预感。

不是什么人都能让当权者接受你的贿赂,这钱送得出、送不出,还得有门路。当时有个叫吴昌时的礼部郎官,专门充当行受贿赂者的中间人,出了名,所有被查出问题的官员,都走他的门路。而姓吴的,自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权钱交易,渗透到官场的每个细胞。每年政绩考核之时,便是权钱交易旺季,因为考核的结果与晋职或改迁直接相关,想高升的,或想换个肥差的,此时就全靠金钱开路。谁说金钱万能是资本主义特产?极权帝制,金钱也万能嘛。

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同样靠钱摆平。崇祯即位以后,对赋税抓得很紧,给各地方定下额度,但这额度又很有些想当然,不容易完成。不完成,休说升官不可能,还得停发工资和降级。如此,计将安出?还得靠孔方兄出面。书手,也即文书,负责编抄的刀笔小吏。地位虽卑微,但在这件事上意外地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他们所为,说白了就是做假账,现代社会的腐败分子也很用得着这种人。

崇祯皇帝朱由检展示出来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形象。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总是能够抓住要害;性格激直,谈吐犀利,注重效率,直截了当,不留情面。就明快干练论,太祖、成祖以后诸帝,只此一人。

就这样,崇祯一步一步走向那个著名的结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李自成攻入北京前一天,情甚危,崇祯紧急召见百官,彼此相视无语,束手无策。

关于明朝亡国的认识,必须还以历史的公道。我们看得很清楚,百余年来,甚至更早,朱明王朝坐在龙床上的每个人,都在自掘坟墓、驱离人心。现在,不过是到了它应当领受这种合理结局的时候。崇祯只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单单不提前头理该亡国之君恰有多少!据此,说他对朱明统治的罪孽既无认识,更无任何诚恳的醒悟与忏悔,恐怕毫不为过。一旦挖出这个思想根源,虽然他自评并非亡国之君,而国仍在自己手里亡了,看来也并不冤枉。

暂将崇祯皇帝明瞀与否撇开不论,或姑且假设他是一个好皇帝,明朝晚近以来难得一见的有道明君,也一样无补于事。大明王朝到了崇祯时代,处境确非山穷水尽、四面楚歌不足以形容。国祚已竭之象,彰显无遗。

以大要论,必败之征计有四者:一曰外有强敌,二曰内有大乱,三曰天灾流行,四曰国无栋梁。

自缢而亡的崇祯皇帝,尸体被发现时呈下状:头发披散着并且遮住面孔,普通的蓝袍,白绸裤,一只脚穿靴,另一只脱落。经检查,在朱由检身上找到了以血写就的遗书,略云:诸臣误朕,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以发覆面,勿伤我百姓一人。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6: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