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在平凡里寻找意义
正文

又和朋友们见面了,没办法,欠的,总要还。

这次我不谈什么文学理论,理论对创作实践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绝大多数作家没系统学习过,却一不小心写出了惊世之作,反而成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比如沈从文、浩然,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是中等偏下,写作前也只有一个恒心,没有理论准备,但一个写出了流芳后世的《边城》,一个写出了名噪一时的《艳阳天》。

我没有为谁辩护的意思,仅是指理论对创作指导的无力而言。与他们的生活态度无关,更与政治立场无关。

因此,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写作的心得和体会。因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这堂课只涉及素材,不涉及其它。

由于诸多因素,我没有写过大部头的小说,只是在散文这一块地耕耘。真正提笔时间也没有几年,大概五年。那时刚到广州不久,突然生活在与内地城市迥异的环境里,新鲜感和差异感强烈刺激了我,使我产生了骨鲠于喉,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重新提起了停掉三十多年的笔,写出了第一篇随感《不知名的公园》。随后以两天一篇的进度,写起初名为《广州印象系列》的文章,陆续发在广东省作协的网站《文学风》上。当我发了七八篇时,引起当地文坛重视和各地文友关注。

当时就有人问我:你写的题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我在广州多年了,见得更多,为什么写不出来?

我笑着说,正因为你司空见惯,感官迟钝了,不合理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比如说,户籍壁垒以及户籍壁垒造成的等级差别,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是天然合理的。哪怕自己是二等公民待遇,也是因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是机遇不好,才没有得到广州户口。殊不知户籍壁垒是人为的,不论是从人性角度说,还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都应该取消。任何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任何一块土地上,都应该堂堂正正的活着,而不应该受到就学、打工、买房、工资、养老等诸方位的歧视。

只有保持敏锐而独特的观察力,才能够在众人看来是平凡的事物里,发现不平凡,在众人认为是正确的地方,察觉到其谬误,在众人一片赞颂声里,保持头脑的清醒,得出自己的看法。素材遍地都是,只需要找到它们的作用就行了。这不是人们常说的沙里淘金,没有这么苛刻的选择。许多沙里实际上是没有金的,但拿这些沙子去做建筑材料,就会起到比金子更重要的作用,这些平凡无奇的沙子也就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如果这素材真没有意义这么办?我还没有遇到过。任何事物既然存在,那就有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还是说这沙子,不能做建筑材料,那就让它躺在静静的河滩上,不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价值不就出现了。至于作者绞尽脑汁也寻不出意义的素材,我的意见不是放弃它,而是作者应该放下笔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创作的灵感。

《广州印象系列》成书时更名为《走过谁的城》,后者更能显示出漂泊者的心态:缺乏主人公的精神,只是为活着而努力。这个巨大的城市,遍布出卖青春和体力的市场,却没有立锥之地让外来者扎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交往过的人。底层人的生存困惑随处可见,不仅只出现在喧嚣的珠江,长江黄河松花江照样不是世外桃源。每一条马路上,每一个车站口,甚至每一棵柳树旁榕树下,都可以看到下岗的工人、失地的农民和失意的官员为生存而奔波的匆忙背影。是他们的挣扎和欢乐、是他们的美丽和丑陋,融入到每一篇文章里,化为了《走过谁的城》的血肉。这些极为普通的素材,俯拾即是,根本不需要去寻找什么重大的题材,身边的人物就永远写不完。

当然,有人可以全方位地驾驭各种素材。但我是普通人,没有这种天分。即使这样,他也离不开现实的影响力,离不开他熟悉的生活。哪怕是神魔小说,也能找到作者的影子。一个人的精力阅历都是有限的,超出自己的理解范围,就容易产生纰漏,一篇短文,如果出现一处难以更改毛病,这篇文章就失败了。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并不一定写自己。散文里非得有“我”出现,是一种很狭义的认识。八十年代曾经发生过有关散文的争论,有的说散文里应该有“我”,有的说散文里可以没“我”,争论没有结果。我认为散文应该包罗万象,有我无我都没有关系,只要感情真挚就行。广东有个老写散文的,提起笔总是围着自己转,越写越苦恼,感觉难以突破。他在《文学风》上发现了我的《广州印象系列》,眼前豁然开朗,给我留言:散文还可以这样写。没有“我”出现,结构依然严谨,没有“我”说话,意义依然凸现。自此他打开眼界,关注起“我”之外的社会和人生。

写散文不怕素材平凡,就怕思路不开阔。局限于就事论事之中,是许多文章格局小器的原因。而大开大合地引申和发挥,却又容易造成文章的散乱。

我的经验,解决格局小器的办法是,多看书多关心时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我一向认为,任何书都可以看,都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哪怕是很偏僻冷门的知识,当你提笔时,恰到好处用在文章里,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在《等着你来 等着花开》这篇里,我就以海龟出生比喻记忆的缺失:

几十年未见面,记忆都完全模糊了。往事就像无数的海龟蛋,在粗粝的沙砾里孵化出来,冲过天敌沿途的追堵围剿,爬到脑海里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样写才不会落入俗套,让人生出阅读的欲望。但这首先就需要作者本身阅读量足够大,才能在创作时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当然,人的精力有限,又逢知识爆炸时代,不可能博览群书。但既然提笔写作,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历史知识、时事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优秀的文章,都能给人以厚重感。就因为其中渗透了历史的和时代的因素,一些小题材才能写成大散文,格局就显得格外大气。

简而言之,就是看书,不断充实自己。近一年来,我写字少了,但我又看了几千万字的书,感到获益匪浅。

解决文章散乱的办法是,构思时就注意结构,以一件事物作为主线,贯穿全文。所有的议论、发挥和旁征博引,都围绕着这根主线展开。这根主线不一定就是主题,但与主题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我近期写的一篇散文《在老街成长》,斑驳复杂的童年记忆本来就是一盘散沙,如果没有一根主线穿起来,就只能写成流水账。论坛里许多文章让人不忍卒读,这种流水账似的的文章占了其中的大半。

《在老街成长》的主线是童谣:月亮粑粑团,跟我到江南。江南弥陀寺,婆婆纺线子。

以这首童谣开篇,把人引进梦幻迷离的江南小镇,中间再穿插许多其它当地童谣,也包括影响作者生活的童谣,从而把社会如何摧残一个纯真少年的过程一步步展示出来。这首童谣在文章后面再度出现,既发出了作者沧海桑田的感慨,又与开篇相呼应,使得整篇文章有了严谨的架构。

素材只是砖瓦,构建一栋房子,还要有更多的知识材料充填。更重要的是,房子要成为家,只有住进人才有生气。文章的生气来源于感情,是人的感情。文章的成败不仅仅是取材,而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比如还有语言、细节、布局等,以后有功夫再与大家交流。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8: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