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大海老师信:我为什么要写杂文? |
正文 | 尊敬的大海老师: 您好!首先还是要感谢您对我的耐心回复,我是八九年一月出生的,看您的头像,我称您为老师心想应该是恰当的。和您很少给人提意见一样,我写文章也几乎不和别人交流,我在中国散文网上看到你的文章广受欢迎,拥有很高的点击量,许多作品也获得了推荐,我看了数篇也觉得分外精彩,特别是您写的诗《回家的农民工》,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能得到您这样有资历的老师破例一评,令学生很是受教和感激。所以看了您的评语也就想借着这个机会和您交流交流写作的一些感想,特别是杂文的写作。 我想先和您谈一谈我写作杂文的一些心路历程,再来对您给我提出的意见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说的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再在上聊一聊。权当消遣,老师尽可直言,我绝不介意。望老师亦能如此,不计较我的言失之处。 其实我是不喜欢或者说不是很享受写杂文的,相比于杂文我更享受于写一些心情小散文,游记类的随笔。那样的文章可以写的更加感性,不需要太多的逻辑,可以任意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写杂文是一件挺费力的事情,需要很多的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而且常常会费力不讨好,引来一些争议。虽然我是认为那些争议都是虚拟的,没有多少意义,但毕竟可能我还年少轻狂吧,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加入一些争议之中。事实上可能读者也在劝我在杂文和散文之间做出选择:我写的杂文普遍不是很受编辑和读者的喜爱,在“散文在线”和“中国散文网”的点击率都低的可怜。反倒是我觉得一些自己写的挺随心,但是价值不大的一些游记、随笔能获得一些编辑(主要指“散文在线”)的青睐而获得推荐,最后得个不错的点击量。 但我最近还是不断的在写一些杂文,几乎都没怎么写过像样的散文。如果要我去解释这是为什么,这会儿我也无法解释我的内心到底是被什么所控制了。 其实我真正从写文字转向写文章仅仅是从去年的十月份开始的,因为我在当时的一些际遇让我写成了自己第一篇有点像样的文章《直言钱壶“实习”记》,当然这一切都是自认为的。那是一篇暗讽式的类小说又类杂文的文章。里面我写的一个人物叫“直言”,我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普通的,被学校强制分配到酒店实习的大学生:辛劳而迷茫,因胆怯而忍受着不公与压迫。但是我同时赋予了他另外的一些有相矛盾的潜质:善于思考,追寻本质,有救世精神,大胆直言。我认为这些是也是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品质,特别是写作杂文的作家。那时刚好莫言获诺贝尔奖,名声大振,我听说了莫言笔名的由来后,我就给这个主人公取其反义“直言”,昭示他仗义直言,不畏权势的精神。文中直言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在为自己与同学们的实习正当权利而仗义直言,发动“起义”,争取自由。最后那篇文章在我们同学当中获得了挺大的共鸣。我分析其中的缘由其实就在于直言身上的屈服与不屈其实是在每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的,他的屈服让读者感同身受,他的不屈让读者蔚然起敬,所以他的“起义”反映了所以人的心声。带领着所有人在心里战胜了一回“屈服”。 这篇文章在我的日志上被转载了许多遍后,有许多人赞赏也有一些人持和我不同的意见,而出来批驳我。有人和我说,觉得我就是那文中的直言。这个问题诚恳的说,作为一个作者如果说他写的东西里面没有他,我觉得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有他,那肯定也是不现实的。如果一篇广受欢迎的作品连作者都承认只是写他自己的话,那我想只能解释为其实人都是有共通点的,你写的真真切切的你反映了别人。我觉得我当时写的时候是把直言当做了大家来写的,大家包括了我而不全是我。如果说不像的话,我只能再解释为他是大家心目中的另一个自己。 那篇文章的一些后续反应,让我相信发表任何观点都是永远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的。甚至有时候同一人都会分出两个自己来,一个支持,一个反对。我觉得这是每个写作的人都纠结过的问题,怎么办呢?有些人好像发明了一个准则叫作:一分为二,力求客观! 先说这“一分为二”,我从不敢,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去否认这个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准则,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样的真理用在某些别用心的人手上,特别是政客的手上,常常成为掩盖事实的遮羞布和制造谬论的工具。在这样的工具下中国的应试教育一分为二的看依旧是可观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句话并不如何符合民意,但如果说还很客观的话。那么由这样的结论引导下的工作我看就违背他们认识的客观了:似乎说这些话的人总是只记着前一句,躺在成就的功劳簿上;忘了后一句,问题怎么也不去改!当然如果去看每年报出来的一些数据的话可能不知道改了多少,但当我回到我以前读书的小学、初中时,看到一成不变的教室,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的时候,那些数字又在我脑海里灰飞烟灭了。如果这个问题再一分为二的看下去就是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真的不想再看了。以上说的的话其实我都不愿意加上一个“中国”来自轻自贱,但是这个问题好像是在中国最严重。我怕我再多举几个例子出来都是侮辱了我们国民的眼睛。他们身边哪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分为二!所以我觉得一分为二提出来的观点多半是没有创造力,灵活度太大,没有说服力的观点,说了等于没说。 再说“力求客观”,首先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是有客观真理的,但是真理基本上是我们的思维与文字所无法承载的。我们发明文字才五千年多一点的时间。那宇宙运行了多少年呢?真理是永恒的,但是我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无限追寻它的过程,是动态的。我们认识的世界,记载的所谓真理其实只是对真理的冰山一角暂时的,应急的,模糊的描摹,或者命名。真理依旧在于我们无法触及的永恒。多少我们以前固执的真理都被推翻了,教会、哥白尼、都手握过宇宙的“真理”,但都没有得到真理的怜悯,而被发展了,或许不久的将来伽利略也要被发展了。这是从时间上看。 再从事物的“全息性”来说,每一个事物都几乎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从一块石头上能找出地球的演化史,他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产作用、、、、、、这些又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穷其一生也是探索不完的。总结一句话:我们人类再如何客观也是客观不了的,没有谁的世界观能拥抱世界上所有的真理与本质,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忠于自己的思想去表达,哪怕错了也是在丰富这个世界,无怨无悔!我觉得这才是写作的人应该把持的原则!我们常常所依仗的,自认为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其实也是马克思或者说人类的主观看法,未必就是不变的真理。 抛弃二分法,丢掉客观,尽情的表达主观才是文章的魅力所在,在我们这个被信仰,信仰单一化的地方。人人把持一分为二的结果就是没有进步,没有发现,人人客观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的结论都差不多是没有用的废话。 我对您说我写的文章写的太过于偏激的理解是:您认为我写的文章太过于主观,把自己太个性化的观点无理由,不解释的强加给读者。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主观”、“个性” “无理由”,“不解释”、“强加”。对于“主观”我觉得前面我已经论述完了,对于“个性”我想说的是主观有了“个性”才有必要发表。不然就不用太浪费纸张了,在别人写的上面写一个“附议”就可以了。至于“无理由”和“不解释”我要解释一点点,承认一点点。“无理由”有时候可能是由许多的主观的感性因素所主导的“我就是这么认为!”所引起的,承前所说,我不觉得有错。至于“不解释”我得承认有些时候我是把一些自己认为的,听边上朋友说的,舆论上普遍说的一些事或者道理都认为是读者应该不昭自明的事和道理了。比如您批评我说:“赵本山的小品,拿到班上演出,也是此等的。这就有点过头了。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小品,但应当恰如其分的分析,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你这样说,许多观众会不服气。”。我听后,想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有些时候拘于全篇主旨的考虑,没办法展开论述,所以我一般在表达一些无理由,不解释的道理的时候也时常会带上一些“我认为”,“就我个人感觉来说”或者在边上打括号来加以补充我的依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您提出的意见是我应该虚心接纳,好好改正的。至于“强加”我认为,无论如何也是强加不了的,这点在我后文再向您道来。 但是对于您觉得因为我的个人感性色彩流露太多,“写得太偏激,使文章的感染力打了折扣。”我是承认但不会改正的。我觉得任何一篇文章,特别是杂文,作者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思路趋势都应该力求清晰。其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一篇文章创作意向,思路趋势的源泉,是文章的指南针。说到底也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渗透在文章中对每一个词语的甄选,每一个句子语气的把握。另外两项都能相对灵活的改,但是这一项我认为是万万不能修改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没有谁的世界观能拥抱世界上所有的真理与本质,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忠于自己的思想去表达,哪怕错了也是在丰富这个世界,无怨无悔!”改了就是违心!就是背叛! 所以如果我的文章因为“偏激”而无法说服“感染力”一起合作的话,那我会选择放弃“感染力”让我的文章只留给和我一样“偏激”的人看,正如莫言所说的,即使写到只剩一个读者也还要这样写下去!因为“偏激”就是我的思想趋向之一,我不能背叛它。 您说的“讽刺也好,批评也好,都应该恰到好处,以理服人”我是完全赞同,可能在这点上我们的分歧在于我们“偏激”人的理和你们的理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恰到好处了,您未必赞同。 更或者是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偏激”本来就存在歧义,我认为您看到我们的“偏激”在我们眼里是: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太主观了。而我前面的已经阐明了我的观点:主观才是文章的魅力所在。所以我觉得我没有真的偏激,我冷为真的偏激是:主观+武断。我认为我虽然主观但是还是发展的,我说自己的思想趋向不可以在文章当中随意修改,但我相信我的思想趋向是会随着我的人生而发展的,或许等我到您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会变的更平和了,不那样评论赵本山了,能做到了您说的“讽刺批评恰到好处”了,读者也就会更容易接受我的作品了。但此刻我还是要坚持自我,尊重自己的内心。即使这样的写作绝无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半点希望,即使没有点击量,即使连文学网站的编辑也要审核不通过,我还是要坚持这样写,时间、人物、地点可以打马赛克,但是思想绝不打马赛克! 说到这里正好可以牵上说一下关于我在《诺贝尔不是情结》这篇文章中对莫言的评论,首先我绝没有讽刺莫言老师的意思,只是对“莫言热”这一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在写作之前,我在工作之余是看了点莫言的书的,但是看了20页不到,但是因为印象模糊尽说成了“100页不到”。所以对他的评价肯定有欠妥当,但是就在我写完那篇文章的11天,我就在我那篇日志下写了如下评语:“前两天我从新在APP里下载了莫言的小说,发现当时我只看到了第20页左右,远没到我这里写的‘没到100页’。看来当时看的太糙了,现在我看到了近50页,我被作者的笔力震撼了。现在我要说我很欣赏他的作品!”而后我陆续看到了150多页的时候,我便更加惶恐了,因为我完全被作者绝技般的文字想象力,和直言现实的精神所震撼了。我觉得我太妄评了。所以一度动了想要删掉这篇文章的念头,但是转念一想,我还是应该尊重主观,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对的,还是错的。这是对我个人来说,另外也正如我在那篇文章中写到的那样:“有时候我们真的太看得起文学了,人民以为它和政治有什么奸情,能给政治吹什么枕边风。政治以为它是自己的外戚能帮自己镇压民意。但实际的情况,文学只是老百姓的慰安妇。”我不认为它真的就能起的了什么坏的影响,或者好的作用。写的人凭主观写,读的人也是凭主观读,他赞赏的其实他本来就赞同,他不赞同的他自不会吸取,这是谁也无法强加的。所以我也不担心误人子弟的事。 说到这里或许我可以回答开篇时我自己的疑惑了,我觉得这也是我想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也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旨:我写杂文,不享受,不客观,不教化,也不赚钱,更不只求点击量;只是为了跳出客观来挖掘主观,叩问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我是怎么想的,我要怎么去思考!说的再直白点:找到最真实,最深层(沉)的自己,外加锻炼思维。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老师,您的评语给了我一条线索,让我沿着这条线索整理了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将自己一些一直在探索,在叩问自己的问题系统的整理思考了一番,找出了“我为什么要写杂文?”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的答案!虽然可能是暂时的,但我想这个暂时会持续很久,很久的指引我为什么写,怎么写?谢谢您!如有语失处,还望老师见谅,绝无针对老师之意,相信您知道我的行文风格,与本人人品无关,呵呵。生活中我是很尊师重道的人。期待与您下一次的交流! 附录:和大海老师的对话: 2月13日大海老师审核通过我的文章《30%的春晚》: 大海之子审核通过您的文章并说: 看过你写的几篇杂文,语言犀利,很有风格,有才气。但恕我直言,写得太偏激,使文章的感染力打了折扣。讽刺也好,批评也好,都应恰到好处,以理服人。 2月16号我回复大海老师: 风渐行回复:大海之子:大海老师,您好!因为不知道您贵姓,我且就这么称呼您吧!感谢您前两天在我的文章《30%的春晚》上的评论。我很高兴,因为我的文章看的人不多,评的人就更少了。能得到您的评点对我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该如何回复您的评论,最后我觉得应该先认真再听您把问题说详细点,我们在来讨论会更有意义。您说我的文章“写得太偏激,使文章的感染力打了折扣。讽刺也好,批评也好,都应恰到好处,以理服人。”首先我觉得我们两人对偏激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同。您说的要以理服人我也是赞同的,但是如果您能把我不以理服人的地方指出来,我们再作讨论会更好。期待与您的交流,如蒙赐教感激不尽! 2月19日大海老师再次回复我邮件: 风渐行先生,看了你发来的消息,我非常高兴,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已经把你列为我的好友。你的杂文,尖锐泼辣,文风犀利,我很欣赏。我一般很少给人提意见,怕人家误解。我在赞赏你的杂文的同时,也提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你没有反感,想反,还把我列为好友。这种真诚和坦诚,我很感动。我喜欢交这种朋友。我说你的文章有些偏激,譬如说,赵本山的小品,拿到班上演出,也是此等的。这就有点过头了。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小品,但应当恰如其分的分析,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你这样说,许多观众会不服气。还有对莫言,你也可以不喜欢,但也不要说过头。杂文需要讽刺,需要批评,如果讽刺批评得恰到好处,读者就容易接受,文章就有说服力,就会信任你。 至于点击率,你不要太在意,有各种因素。点击率与文章的质量不一定成正比。文章写多了,影响大了,网友对你熟悉了,点击率可能会高一些。 也希望朋友对我的诗文也提出宝贵的批评。大海之子。 这篇文章之后老师对我的回复: 能与你敞开心扉交流,感到很高兴。网友之间,真的需要直率。 你说文章需要作者的主观色彩,我完全赞同。写文章不是照相,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即便是照相,在选择镜头的时候,也有摄影师主观的爱好。我们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他的品格、他的爱憎。因此,如何把握好“主观”,是非常重要的。褒贬一个人,褒贬一件事,都要非常慎重。褒贬得好,文章就有战斗力。这也是一个作者的责任。我看过一篇文章,把一个名人骂得一无是处,但没有分析,没有说理。这样的文章,语言再犀利,也不能说服人,因为他没有点到要害,没有点到实处,达不到贬的目的。如果把那个名人的不足之处一一点出,即使不骂一句,也会让读者信服。还有,讽刺或批评一种社会现象,过头一点,无伤大雅;但如果讽刺或批评一个真实的人,就要有分寸。该讽刺的辛辣讽刺,该批评的不留情面,该彻底否定的就彻底否定,该否定八分的,就不要否定十分。如果一个作家,有些文章写得很差,但总体上很有成就,就不要把他彻底否定。这样的文章,可信度高,讽刺和批评的效果也好。上海新民晚报以前有个专栏作家叫林放,几何每天写一篇杂文。他的杂文,讽刺批评都是很有分量的。 对反对的意见,要分析,也不必太在意。诚如你说的,任何文章,不可能都赞赏,这也是很正常的。 我写文章,也是近两三年的事。仅仅是爱好,根本没有什么功底。在散文网,我结识了不少网友,相互交流,增加了生活情趣,受益匪浅。 我非常珍惜与先生的相识。先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思路敏捷,这不是短期能培养的。你很年轻,发展的空间非常大,真诚祝贺你成功。以后,你的文章,我将一一拜读,增加交流的机会。有些话,在网上说不方便,可以在或邮箱中说,这样更自由些。 而后我的又一次回复: 老师的主要观点是: 1、主观很重要,但是要把持好自己的主观,褒贬慎重是一作者的责任。 2、褒贬应该点到要害,点到实处才能有生命力 3、对事与对人应该有所区别 我认为第一点主要是要在尊重内心的前提下,把持好情绪和理智在自己作品中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后两点的落实。第二点是我觉得是直接关系到一篇杂文价值所在的东西,我完全赞同,这也是杂文的难点所在。对于第三点,我认为虽写作不等于做人,但是这一点对写作与做人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总结您的话为三个字就是要把握:“慎”、“准”、“度”。我将思之! 感谢老师的耐心讲解,希望以后还能听到您的点评,同时也感谢老师的赞赏,您对我过奖了,对自己过谦了。我现在已经看了一些老师的作品,老师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文章写的都很有现实意义,非常了不起!我也将持续关注老师的作品,期待能与老师继续这般坦诚交流!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