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亚,东北人的殖民地? |
正文 | 对我来说,此次三亚之行,除了感受她市容的变化,感受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天涯海角的变化以外,最大感受就是,哎呀,妈呀!三亚“东北银儿”贼多(南方的朋友千万不要认为是东北银儿做贼的多哦)。 来三亚之前,朋友已经不只一次在我面前感叹:三亚东北人太多了,那些退休的老头、老太太都在三亚买房子、避寒!说的时候还若有所思的摇着头。 始终不以为意,一个北,一个南,东北人能多到哪去呢? 其实说话的朋友祖籍就是东北人,当然那是父母辈的事情,前段时间电视台放电视剧《闯关东》,他还数次郑重提醒我,“电视拍的不错,要看!” “我现在才知道我的祖先们是怎样在东北扎根生活的。”朋友的先辈是从山东闯关东的东北人,“解放后”父母又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从东北到了西北,所以他生活长大在西北一个工矿城市,而现在,他一直在海南这片热土上闯荡打拼。 他时常用异乡的“东北口音”发感叹:我们都是游子呀! 闲话就此打住。 沿海榆西线前行,车子在乐东黄流镇停留,就开始接触东北“银儿”。 很惊奇有一家人干脆举家迁徙在黄流做生意,老爹、老妈开着一个卖农药的小铺,儿子和媳妇开着一个东北水饺小饭馆。闲谈中他们告诉说仍然听不懂海南话。 以前这地方可没有几个人懂普通话,不知道他们的生意是怎么做的,有些疑惑。其实,乱七八糟的小镇上不止他们一家东北饺子馆,真为这里的“东北银儿们”捏把汗。 “海南人可不爱吃饺子之类的面食,外地人又很少”。 “现在南菜北运,贩瓜运菜的时候,外地人还是不少的”,他们解释说。 车到三亚,朋友为了让我这个离开了一段海南的人感受新修的三亚湾路,特别途中停下来,耳畔飘过的又是阵阵东北调,海滩上转悠的正是一群东北人。 晚上随着大家一起欣赏三亚夜景,在三亚河两边精心修筑的平台、回廊、广场,一群群特征明显的东北老头、老太太正引吭高歌革命歌曲,或者扭秧歌…… “东北银儿”真的很多啊!不由得感慨。 随后的几天,在大东海、在海月广场、在天涯海角,依然面对的是成群结对的“东北银儿”。 夜宿的店家是东北人开的,楼上的“洗脚屋”、按摩房也是东北人开的,不少东北牌照的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数家规模不小的饺子馆也开的红红火火…… 前天朋友要钓鱼,约了一个退休老头,正是一个哈尔滨人,老头一直唠叨,他的这个同事在这里买房了,他的那个同事在那里买房了……仿佛蓝天白云之下,都成了“东北银儿”的私家花园。 同行一位刚从哈尔滨来的女士,屁股还没有落定,当即决定在三亚买套房子,“才六千八一平米,真便宜!”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三亚被“东北银儿”发现挖掘成了新大陆,反正老头的老伴一直在赞叹,“你看这儿多好呀,冬天又不冷!”“海水还漂亮……空气也好”。 公寓看门的东北阿姨告诉我,来三亚十几年了,回东北老家已经住不习惯! “按摩、洗浴”城的老板一天突然问我:“兄弟,东北银儿吧?”我向他挤挤眼睛,不置可否。 三亚变成“东北银儿”的殖民地?好像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嘛,当然这是说笑。 其实,三亚四川人很多,湖南人也不少,两广、湖北、陕西、山西、新疆、江浙……俄罗斯、德国……“那个地方的口音好像都有嘛!” “嘿不错!”冷不丁,一个成都口音冒了出来,驾着花里胡哨的飞翔伞从海滩飞上了蓝蓝的天空。 三亚真是个好地方,吸引的来自各地的人流连忘返——在冬日椰风轻佛的暖洋里晒着太阳、沐浴在水晶般清澈的海水里…… “看来,老了在三亚养老也是不错的选择!”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