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偷文之人,我之所厌
正文

面对各种各样以偷为生的人,我最讨厌那些偷文之人。为何这类人能成为我最讨厌之人?一者,自己身无他物可供他人偷取,唯有偶尔写的短文。二者,偷文之人名曰为“偷”实乃是“抢”。偷文之人,改掉原作者的署名,挂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进自己博客,或者拿去发表,反而让原作者成不三不四的偷文之人,着实有些可恶。

起初,有人偷了我写的几篇陋文,自己推断那是网友“忘了署名”。慢慢,文章被偷得多了,才发觉人家不是“忘了署名”,人家根本没有想着给你署名。为此,我喊着要找偷文之人申诉,朋友带着几分过来人的口气告诉我,“申诉没用,搞不好,人家还以为你得了精神病,或者有要我炒作。”朋友的告诫不是没有道理,只要偷文的人和我一样默默无闻,或者作案地点只限于网络世界,那倒也可以宽容。有时候,宽容不只是一种道德选择,也是最为节约成本的选择。在这里,我选择宽容,有出于道德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了节约成本。

偷文的范围以及偷文之人,要是只限于网络世界,还可以照着孔乙己的逻辑,认为这是“窃文不是偷文”。可是,实事证明,那些可供宽容的理由就像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没有人在乎,也没有人会把这当成一回事。

渐渐,有些短文不仅得到网友的青睐,也得到某些媒体以及貌似非常有名之人的青睐,由此我领略了各种有趣的“偷文”套路。媒体“偷文”分为两种情况,长一点的文章会“帮忙”署上连作者也不知道的笔名,短一点的段落则会“想出”连作者自己也不曾用过的网名。记得,一位师兄曾写了一篇关于讨论大学生收入的文章,用真名刊于《济南日报》评论版,第二天一家报纸做了转载,但是署名却变成了“齐日”。与师兄相比,我一篇发表在江苏网的文章,让一家报纸把署名改成“江苏”,倒不显得怎么费解,自然少了一点笑点。

也许,媒体“借用”别人文章,只是编辑一时失误闹出的笑话。那些半拉子名人“借用”别人文章,则是别有一番滋味。

前段时间,裸体塑像引发社会热议,我以此写了一篇讨论国民对待中西文化不同心态的短文。严格来讲,文章的结构并不怎么严谨,只是里面的观点比较新颖,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遗憾的是没有纸媒采用,而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居然被一个名人抄袭了。这位名人自诩或是“他诩”为“什么创始人”、“某某教母”的名人,将原文“笔者认为”的词语全改成了“某老师认为”,让人读来俨然是一副教导与人的口气,岂不知这些言语皆是我这样一个“黄口小儿”的原创文字?由此,我似乎明白所谓的名人也未必可靠,其中不少名人有的只有一副名贵的外套罢了,糊弄人勉强可以,要真让拿出一点成果来,还真有些勉强。

其实,压根就写不好文章以及文章写得极好的人,他们是不用担心文章被偷的。文章写得太烂,拿来装点门面不雅观。文章写得太好,读过之后便能从写作风格上辨出作者,又容易露馅。由此,文章写得入眼,又没有形成自己风格之人的文章,自然而然成了偷文之人的首选。如此看来,别人偷自己的文章,似乎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文章要想摆脱被抄的命运,那只能争取把文章写的更好,即使自己不署名,别人读过之后也能识得真实的作者。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