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君子与忠臣 |
正文 | 上中学时课文里有一篇古文《报燕惠王书》,文中有这样一句:“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这是战国时名将乐毅,写信回答燕惠王的一句,意思是:臣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也不发出恶毒的声音;忠臣离开国家,不洗刷自己的名声。我们且不说燕惠王和乐毅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单从字面看,两千多年来,君子与忠臣,是相提并论的,常常并用的。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君”就是指帝王。春秋后则变成士大夫的统称,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和地位低下者称小人。妻子称呼丈夫也为“君”,《诗经》有“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女子称呼情郎为“君”,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君”也是对友人的尊称,像唐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长安无故人。”君子一词是泛称,有多重意思。梅、兰、竹、菊四种植物被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梅兰竹菊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士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莲花也被称为君子之花,说它是出污泥而不染,一种高尚品质;而君子兰则直接以“君子”命名了。 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君子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不器;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是儒家认为君子应有的品格。《论语》一书,对于君子的论述是最多的,“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 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 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 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父亲当年经常说这话,说自己老了要“戒之在得”;其实父亲退休后,又在几个单位一直工作到七十八岁才正式退休。那么孔子“及其老也”是什么标准?多大岁数才是老?才要“戒之在得”,得多少在戒的范畴?没有具体的数字,后人们在执行时,免不了颇有偏差。不义之财,君子莫取;凭自己劳动取得报酬,再老也不在“戒”的范畴。社会上有种“五十九”现象,少数掌握实权的人,临退休前捞一把,结果身陷囹圄,悔之晚矣!这才是孔子的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来君子不但爱财,还好色。屈原在《国风》有这样一句:“好色而不淫”,对美色爱慕这很正常,但不能淫荡。君子色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理。对美色即便是发自内心的爱慕,也仅此而已,能用道德约束自己,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 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这就是君子。君子还不谄媚有大权的人,不依附强势的人,不奉承姿色倾城的人,不厌恶容貌丑陋的人,不畏惧强者,不欺凌弱者,对善良的人要友好,对品质恶劣的人要远离,尊敬年长老者,爱护幼小孩童;做百姓要安分守己,做官要做好的本职工作。困厄但能不失礼义,发达了就能使百姓也得到好处,这是君子为人的准则。 要说忠臣,大约记载最早的忠臣就是比干了,《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君爱国,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 纣王把比干的心剖出来,看看什么样。比干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被称为“亘古忠臣”,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长留世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比干被民间奉为神,由于没有心,因此不会偏心,我们敬的财神就是比干,比干是文财神,关老爷是武财神。 诸葛亮是入了孔庙的,父亲健在时常和我们说起。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专门供奉牌位的地方,诸葛亮的牌位就供在那里。之所以能入孔庙,除诸葛亮为建立蜀汉所立功劳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一生忠于刘备、忠于蜀汉,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深深感动了后人。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李斯的才干也是非凡的,要不然秦始皇不会重用李斯那么多年。李斯为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距、制定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等,功不可没。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劳,远比协助刘备建立蜀国的功劳大得多,李斯对后世的影响,应该远远大于诸葛亮。但李斯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在决定秦国命运的一刹那,被赵高蛊惑,私心占据上风,拥立秦二世登上皇位,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被逼自杀。一失足成千古恨,李斯被阴谋家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中;后遭赵高陷害被腰斩并灭族。司马迁在《李斯列传》里对李斯深表同情,说李斯如果不是“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李斯的功劳应当与周公、召公相提并论的。看历史常常感叹,李斯如能一心为公、正气凛然的处理好秦始皇的后事,凭他的功劳再加上忠心,孔庙应该留有一席之地,何至于身败名裂! 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很多,像周公,文天祥,岳飞以及明朝的方孝孺等。一代大儒方孝孺是建文帝的侍讲学士,也就是建文帝的老师,深受建文帝器重。朱棣起兵攻下南京,建文帝自焚后的第二天,朱棣登上了奉天殿,立即召见了方孝孺。没想到方孝孺却穿一身孝服,痛哭失声来见朱棣。朱棣本来想启用方孝孺,让他起草诏书,但方孝孺更是骂不绝口,最后被朱棣灭了十族。连坐被处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 方孝孺对建文帝可谓尽忠,但他的做法,让人不敢苟同。如果方孝孺归顺朱棣,并忠于朱棣,也可以建立功业,名垂青史。历史上唐朝的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为李建成巩固地位出谋划策,并劝李建成及早防范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掌控了局势,魏征也归顺了李世民。李世民继位重用从前的政敌魏征,曾引起一些权贵的嫉妒和不满。魏征向太宗说道:“我听说君主与臣下一条心,这才叫君臣一体,哪有抛开大公无私的精神、只在检点行为上下功夫的贤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细枝末节,谨言慎行,我看国家的兴亡祸福就无法预料了。”魏征又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唐太宗不解:“难道说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吗?”魏征说:“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且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共享富贵,流誉青史的大臣。所谓忠臣,虽然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并敢于规劝君主,对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后被君主杀戮,国家灭亡,只落个忠臣的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魏征遇到明君,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留芳青史。方孝孺虽说也留芳青史,只是太血腥,牵连那么多无辜生命,何不学学魏征?!魏征即便不是忠臣,良臣却是名副其实。 忠臣必定是孝子,能忠于君主的人,能不爱自己的父母吗,能不孝顺吗。可古语:“忠孝不能两全”,这可真是难为忠臣了,也只好舍家为国了。君子与忠臣的称谓与内涵都是儒家学说,很多情况下,出现忠臣也都是有昏君的缘故。如此说来,人们情愿没有忠臣,都是良臣又该是怎样的社会!人们情愿没有君子,没有了小人,何来的君子? 这一厢情愿不符合道家思想,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显露出恶来了。有好的一面是因为有坏的一面做反衬,如果只有单极一面,这世界就会失去平衡。所以,有忠臣就有奸臣,有君子就有小人,这是亘古不变的。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