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一位没有文凭的文化人 |
正文 | 记一位没有文凭的文化人 周晓社 作家梁晓声先生发问:“什么是文化”?然后他又用四句话,进行了精准地概括回答。何谓文化?那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反复咀嚼梁先生的这四句话,自然联想到我的岳父。老人家今年八十五岁,身板硬朗,面部红润,不见岁月留痕。老人家至今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爱起早,一年四季黎明即起。每天起床后必做的功课是洒扫庭院,扫完了西家,扫东家。村头巷尾,他的扫帚必定走到。几十年如此,从未间断。 老人家自己未进过书房门,但是他对子女教育方法是以身示教,他至今没有与村上任何人动过高声。他育有四个儿女,在当时的农村唯有他家的孩子不会骂人,不会讲脏话,不会吵架,这就是他家的德行。这个德行以至于他家孩子们自己也拥有了孩子,至今还保持着这样的品行。 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件事,村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觉得,集体拥有大塘里的水还是统一管理好,既能节约用水,又能公平用水。为此村里推荐赵新汉老人管理村里的用水。遇到干旱季节,村民们眼睛瞪得圆圆的,盯住水。这也难怪,水能够让水稻增产,又能让水稻减产,谁不在乎?。村里规定,不论谁家地,上水后要用一根竹筷子量量水位。有时候晚上轮到自己的女婿家地里上水,上水后他也要用筷子置置水位。女婿不解的问,“这么晚了,谁来监督你啊?!”老人家轻声漫语地说,“凡事得自觉,无需他人监督和提醒”。 全村近百户人家,四百多亩地,就是靠这种自觉,用水公平。这种自觉在村里繁衍成规矩,规矩造就成方圆。 在农村,菜地浇水频繁,排水要通畅,所以菜地的位置对水系条件要求要高一些,村里将全村百户人家的菜地全部集中在一片。赵新汉老人分的菜地处于低洼地段。而他每次清沟沥水时,总是将自家的田沟抽得比人家低一些,他的解释是,沟抽浅了人家沟里的水从他家沟里出不来,影响人家种菜。 村民们到水地里干活,都喜欢穿雨靴,收工时都要到村塘口的台阶上洗刷,赵新汉老人每次将洗刷雨靴落在台阶上的泥巴,用水冲干净,他说不冲干净,别人不小心踩上去会滑倒的。他就是这样的人,做每一件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央视著名栏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赵新汉老人是位没有文凭而有文化的那种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