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御风而得》:留待芳菲启后程
正文

《御风而得》:留待芳菲启后程

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我很欣赏丰镇市的丰建国。纵然,为了亲切见面或电话中我老称他“丰哥”,但在我心中,他一直以来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师,属作家级人物。在我看来,就丰建国作品的精神向度而言,他完全够得上一个作家。最起码,在乌兰察布市作家中,丰建国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他为之奋笔的散文,实际上也早就成为全乌兰察布市值得关注的重要文学现象。据此,以他的这本《御风而得》散文集为对象,专门在全市乃至全区召开丰建国作品研讨会似也不为过。

丰建国的创作生涯始于1982年,至今已在《乌兰察布日报》、《敕勒川》、《内蒙古日报》、《大同晚报》乃至《读者》等区内外报刊杂志上刊发散文、小说、随笔五百万字。他的散文创作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特色鲜明的思想艺术风格。贴近人类的生存之地,表现记忆库存中的人事,最终像乌云过后的太阳给人以一抹亮色,洋溢着作家人性中的温暖气息。

挚爱文学催生出不尽的创作激情,乡土和城市又为他提供了充足的写作养料,成熟了他沉甸甸的思想,使他能够在小说、随笔,特别是散文文体向着希望的顶峰攀升。他就像一位勤奋的歌者,把对生活、对故土的眷恋,把已经远去却仍留芳菲的故乡情韵,生活的酸甜苦辣变成优美、给人启迪、陶冶情操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听到了他对逝去、过往的一切追念里寄寓着感慨,促使人“悠悠我思”。

怀想、追忆乡间事物、经年往事、风土人情始终是丰建国笔下最得心应手的描写主题。收入集子中的文章几乎涵盖了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代发生在农村的、城市的,在作家心灵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各种事物、乡风民俗、劳动场面和生活趣闻。老屋、门墩儿、火炕、甜苣儿、饮马河、小城、车站、街巷等风物,在作家笔下生动翔实地表现出来;播种、收获、割草、打石子、搂树叶等劳作,在作家笔下得到了灵动的显现;马、麻雀、狗、小兰花等城乡间动植物,被作家描摹得真切感人、妙趣横生。在《碎屑穿串》、《故土情韵》、《亲情无言》三辑中,作家描述了对于大地“精灵”们、对于亲情的喜爱与敬畏,观察细致入微,语言灵动优美,由物及人,充满无限爱意和感恩之情。尽管他现在诗意地栖居在城市,但我们仍都能听到他来自乡间的吟唱,真正能够温暖在城市里生活而“曾经沧海”的人心,给这个世界带来弥足珍贵的慰藉。

文学理当顺应时代呼唤,自觉融入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去,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注入正能量。《御风而得》散文集打动人的都是其形式背后富含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关怀。丰建国用优美的语言赞美故土,反思人生,歌唱生活,怀念亲人。他把散文的真情凝结成声声催人奋进的人生长歌,砥砺自己的意志,昭示着博爱与真诚,关乎着灵魂与真我。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责任心的作家心中那份清澈的泉水,听到了那一腔高亢的歌唱,通过幽雅而深邃的意象传呈给读者,让人思绪绵绵,每生颖悟。整体看来,他的散文时时关注着百姓的冷暖温饱、关注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的眷恋,常常牵系着人的栖居、人的生存状况。他的散文,或咏物或怀旧,或忆故人或阐释人生,往往能通过描绘社会现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道出有关命运的哲思启悟,是地地道道的阅读享受与精神馈赠。比如《唢呐声声》一文:“在这北方之地听一曲哀乐,才能有真的哀,真的切肤摘心的悲伤,才能淋漓尽致地宣泄大彻大悟的珍爱生命,善待人类之情。”又如《逝去》一文中:“正因为我们经历过逝去了的一切,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的过程就是在于积累,生活的意义也在过往之间,把遗忘的一些极具人情人性的逝去,重新收拾,让它灿烂一路美丽。虽然这些逝去不是物质的,所以才显得生动无比。因为这是触及灵魂,牵引精神和感动过心灵的。”他表现逝去,并非只为表现而已,他之表现过后给人的感觉不是空落落的,而是总要让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心存念想……恰切地说,在这个消费时代,这些文章这些道理宛若心灵鸡汤,是我们极需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家铁凝曾说过“文学是灯”,意思是文学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烛照人类前行的力量。丰建国的散文已具有了这种姿态。他对于农民、对于家园的那种眷恋和怀念,对于农民进城打工、陪孩子读书,致使农村成了空巢老人村、农田渐渐变得荒芜,显示出极大的忧虑和深深的思考。我们从《乡村渐失田园诗》、《农民》等这些细微生动的散文里,可以看出作家悲悯的人文情怀。“多少次到乡下,那落寞老人和夕照,那哀伤老柳和孤鸦,那荒凉院落和断墙,这些仅是片断的流转,让我为村庄的失落而满腹茫然和忧伤。”(《村殇》)“大部分农民除了刨闹土地,他们也想在农闲之时进城凭力气靠本事挣点钱,但这又谈何容易呢?责骂、讥笑、鄙视是城里部分人对他们的赠予。但他们还是默默地忍受,谁叫他们是农民呢?”《农民:沉重的称谓》透过他的言语,可见一种精神上的矛盾在纠结着作家,这些是多么痛彻心扉的无奈啊!即使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于城乡关系的发展演变,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价值取向。“如今的老城处处是工地……南沙地的变化是随着电厂的诞生而有所改变,不再沉寂也不再荒凉了。高大的厂房和日夜轰鸣的机声使南沙地走出了田园诗意的境地……从而有关南沙地的许多旧梦已被无情驱退。逼视眼前的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梦幻将显的现实……。”(《桑梓忆旧》)南沙地不在,新城已诞生,按理这该欣喜,可在丰建国这里是喜也是悲,留给我们的是有关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这样一个二律背反永恒命题的思索。

写人喻物,借景抒情是丰建国散文写作的又一特色。王国维认为,写物是具体有形的,感情是虚幻无形的。只有以无形求有形,以实显虚,以客观物象显主观情感,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作品的创作才是可能的。在《秋风掠过玉米林》一文中,丰建国写道:“又是一季秋风拂过玉米林。收获的人里也不见了老岳父。去秋的玉米林里,他默默地掰玉米……而今却只有风过耳。”、“秋风拂过玉米林,那是不尽的挽歌在唱,回荡着袅袅不绝的哀伤……。”特定季节、特定环境、特定情景,连在一起,勾勒出一片荒凉景象,一切都是那样令人感伤……它极其和谐地表现了作家痛苦的心境,凉秋与悲愁融为一体,妙合无限构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读来使人身临其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此诱发和开拓出的诗意空间是巨大的。

此外,文集中“友情天地”、“读书说文”两辑,是他为文的又一领域和恣意表达,尽管有些文友至今未曾谋面,但从中可见他异常坦率和诚恳的态度,更见他关注乌兰察布市文坛的热诚情怀,同样是回忆花园中的奇葩,芳香怡人。

我们读丰建国,读他的才气,读他的人气,其实,更让我耐读的是他的赤诚,他就像原野上的那棵默默生长的大树一般,从不张扬和做作,深深地汲取生活中的养料,在不断壮大自己,用一抹绿色——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颜色,为芸芸众生献出一份生机……

我以为,相当于文学艺术,回忆是首永恒的歌。其间的情绪和感觉的力量正是回忆的趣味。只有在回忆中,我们才可以体验当时无法体验的一切,才能通过遗忘和想象的双重的迂回和曲折达到回忆,才能从散碎的记忆碎片中开掘出有意味的空间。我希望他在文学的山峰上继续攀登,站在城市角度上去表现农民工的生存境况,凸显农民工的精气神,抑或关注当下农村正在进行的历史变革,触摸新农村建设历史脉动,创作出现实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文学精品。同时,我也希望他能在创新特色上下功夫,比如在处理相似或同一题材时能开掘出不同的主题。有更深邃的思索,在语言和艺术上巧妙地展现出新意,让意境更新、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

当然,丰建国为文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文中长句、生僻词汇的偶然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情绪,使人略有不通俗、晦涩之感。又如文中引号、省略号用的较多,有时反而显不出该符号应有的作用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本散文集既是作家成长的见证,亦是作家为文的总汇,通过它,我们才得见作家综合创作才能和实力。针对小说《出梁庄记》,作家梁鸿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写出来不是为了哭诉,是为了对抗遗忘,为了唤醒大家,因为,这些确实存在。”同理,《御风而得》正有此种意味。它是作家生活的浓缩与生命的结晶,其中包含的反思当下,回望来路的意义,是对当代人极重要的精神食粮。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5: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