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春游西梁山 |
正文 | 春游西梁山 年年阳春,今又阳春。 每年春天,我总要选择一、二个就近的景点,既可说是郊游,也可说是踏青。这样既能避开著名景点的喧嚣,又能在幽静中寻找美丽。 今年,我选择了西梁山,四月三日下午,我约好了和县两位朋友,利用清明节前这个周未,驱车直奔西梁山。 西梁山位于和县城南三十余公里,隶属白桥镇。海拔88。1米,此山府临大江,与东梁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故合称天门山。我们从西坡上山,山下修竹苍翠,山上树木丛生,道旁积土肥沃,看不出一点点山的野性,好像走在一堆陈年的土墩上,少顷,来到山顶,低头朝脚下一看,不觉心里一惊,迎江的一面,石壁陡峭,直切江边,咫尺之内风景各异,西坡细腻,东侧峻险。 站在山顶望江亭上远眺,微风中的大江象一条银练,慢慢地飘来,又悠悠地逝去。这源源不断的大江,流经中华腹地,既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又见证着中华民族悲欢离合。 传说天门山是禹治水时开凿的水利工程,无情的江水,早已把禹当年开凿的痕迹冲涮殆尽,难以考证。但站在西梁山上极目远望,完全符合地理教课书上的描述,长江下游江阔水深,地势平坦,天门并非长江的必经之路,当年禹没有必要耗费人力开凿天门疏通水道。可见后人把自然的杰作,傅会成大禹的功绩,体现了华夏民族对人类始祖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西梁山的命名,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宋孝武帝刘骏在此检阅江中水军,后下诏在博望(东梁山)、梁山立双阙,东西梁山由此得名。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篇《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天门山家喻户晓。很多向我这样的游客,都是受到李白诗句的激励而来游天门山的。可是站在西梁山上,心中默诵着《望天门山》,找不到诗意里的那份感觉。原来,李白不是站在西梁山上吟出这首诗的,他是乘舟顺江而下,站在快速行驶的小舟上吟出这首诗的:迎面阻挡的天门山虽然险固,气势磅礴的长江还是将其冲开一条通道,小舟躺在江流上由远而近,东西梁山越来越清晰,好像从水中慢慢冒出来似的,热情地迎接着远道而来的诗人。 站到采石矶上,远观东西梁山,犹如两弯蛾眉,所以天门山又叫蛾眉山,宋代的沈括就有:“双峰秀出两眉弯,”的佳句。而且两眉并不匀称,左眉低,右眉高。酷似一张突然受惊而侧首回眸的脸普。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赞到:“莫恨当初画得偏,却因偏处反成妍。”双眉为何描得如此逼真?也许是当初长江万里奔腾而来,横档在道中的天门山看到江水气势如虹,一时惊诧不已,山神还没有缓过神来,江水已从眉心冲过,留下了一幅栩栩如生画面。 西梁山就像一位伫立在江边的老人,额头上刻满了饱经风霜的皱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摩崖石刻“振衣濯足”至今清晰可辨。明代和州太守池显京镌刻的“天门”二字笔法遒劲。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有七处“洪水至此”的石刻,准确地记载了长江几百年间的喜怒衰乐。渡江战役在此激战三昼夜,又给这位憔悴的老人增添了累累伤痕。我并非专业文人,无暇对此一一考证。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今天大旅游的背景下,莫要忘记身边的小景点,往往小地方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