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世悠悠携手觅渡 |
正文 | 去年春天,无意间听到了一首歌——《携手》,是爱国主义影片《秋之白华》的主题曲。突然间,就被打动了。并不是因为歌者唱得多么动听,而是因为词写得唯美。那时的我,还不曾看过这部电影。 时隔半年后,我终于在电影频道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最大的感慨就是影片的名字取得真好,不仅有诗意,更有寓意。“秋之白华”,将影片主人公——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名字巧妙地嵌合在一起,既揭示了故事的主人公,又暗示了影片的悲剧主题。“秋霜白胜雪,杨花似含愁”,好一派肃杀的秋景!字面上看,这是写大自然的秋天。而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工农革命也陷入了低潮期,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经过讨论,决定安排瞿秋白留守红色首都——江西瑞金。因为前一段革命所引发的路线之争,瞿秋白受到牵连,差点被开除出党,所以,此时的他其实是戴罪之身。对于中央让他留守苏区的决定,瞿秋白没有争辩,而是服从命令,继续以文化宣传的形式坚持敌后斗争,迷惑敌人,为红军主力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想:瞿秋白留守瑞金的这段时间,应该正是中国革命的秋天,更是他个人人生的秋天。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杨之华,是瞿秋白的妻子,也是他的同志兼战友。在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黑暗年代,她以柔弱之躯坚持和瞿并肩战斗。无论瞿后来遭受了怎样的不白之冤,她始终不离不弃。 因为她坚信秋白高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为此,她坚守着他们共同的共产主义信念。从这个角度来讲,杨之华,是瞿秋白个人坚定的追随者。她给予秋白的,不仅是一个妻子对于丈夫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精神上的默默支持以及心理上的莫大安慰! “曾携手,风雨高楼。知我者,谓我心忧;曾携手,投身洪流。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秋之白华,夫妻携手,一同觅渡。只可惜,人世悠悠,觅渡无处。惊回首,英雄泪洒黄泉路…… 后来,瞿秋白在撤离苏区过程中,不幸被捕。后来,因党内叛徒出卖,他的真实身份被暴露无疑。入狱之初,他曾多次受审,但他坚守秘密,坚持申诉,多方求助。这里,我不得不提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斗级人物——鲁迅 。鲁迅和瞿秋白是至交,虽然二者身份迥异,各自选择的斗争形式也不一样,但他们的拳拳报国心是相通的,他们的爱国志向是相同的。所以,他们不仅是文友,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1993年秋,我就读于徽州师专中文系。一次,在教学楼502室中文系教室我靠窗座位的墙壁上,我看见了从前的某个学长用钢笔写下的一行蝇头小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当时,并不知语出何处。一年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才知道是出自鲁迅之口,所表述的正是鲁迅对瞿秋白的真挚友情。 瞿被捕后,第一个想到可以求助的不是党组织,而是党外人士鲁迅。这一点,今天回过头来细想,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不合常理呢?要知道,瞿秋白,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是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缉拿的中共领袖!我不知道,究竟是瞿因为连续多次遭受了来自党组织甚至是党中央高层的不公正批判和无端打压后,自己觉得已经不可能获得组织的信任和救援,还是他真的早已厌倦了尔虞我诈的政治派系斗争?也许,是二者兼而有之吧。但不管怎样,他在狱中以残病之躯,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拒不投降。最终,他高唱《国际歌》昂首上刑场,慷慨赴死,含笑于九泉之下! 瞿秋白,这个貌似文弱的儒生,在面临生与死,利与义的艰难选择时毅然选择正义和真理。他不惜以死明志,应该让曾经多次批判过他的那些口口声声标榜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羞愧终身! 人世悠悠,野渡无人舟自横。觅渡觅渡,人生之渡向何处? 瞿临死之前,在狱中写下了最后的文字《多余的话》,言辞之中流露出的是迷惘、是忧伤,当然最多的还是对自己从事革命事业数十年间的心路历程近乎苛刻的深层剖析。应该说:即使身逢乱世,身处险境,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瞿秋白也从未表现出对革命的失望,对信仰的怀疑! 读史使人明智。这些年,我看了不少史料。不是看官方写的所谓的正史,而是看个人书写的历史。文革时期,刘少奇被“四人帮”揪斗。谁能想到,在离家入狱之前,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居然是:“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这话看似平实,但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每一个爱好读史的人细细品味,好好深思。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