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冬日暖阳尧瓷情
正文

冬日暖阳尧瓷情

李剑锋/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

久雨重阳後,清寒小雪前。几天前一场小雪,将澄城这块大地洗得干干净净,天空万里无云,蓝得透澈,阳光出奇地明媚。到了周未,在家闲得无事,拿起照像机,去尧头窑转转。

喊好友一起去尧头窑,顺便散散心情。好友说:冬天没有花红草绿,有啥子好照,看得心里都憋屈。我说:阳光明媚,光线这么烂漫,冬日暖阳里,尧头窑残亘断壁,破罐旧瓮,满眼萧瑟,壮观悲怆,留下是满满遐想,图的就是这种感觉。

来到景区,廖廖没有几个人,我拿着相机,在阳光里搞起了创作。这是我第六次来尧头窑,每次来的感觉都不一样,虽然每次来这里,景区都悄悄地发生变化,但是我的心始终沉甸甸的。昔日繁华成为憧憬,落入眼底是苍然悲凉,心中感觉总是空落落的,每次都想把这种感觉写出来,却迟迟不敢下笔,不知道该为逝去的尧瓷写些什么。

在景区,有个穿浅蓝色的女孩不停用手机在自拍。女孩从吊桥上走过,初踏上吊桥,女孩义无反顾,走到桥的三分之一处,女孩停止不前,桥长150多米,桥在女孩脚下左右摆动,女孩扶着桥栏,带着哭音喊帮助,我放下手头照像机,走过前去,牵着她的手,送她过桥,询问才知道她是从西安过来,是听好友介绍,慕名一人来游尧头窑。

看什么,她也不知道,那天,她止步于陶器作坊前,看了两眼陶器制做过程,在展厅里看着价格不菲的黑瓷,估计女孩是听景乘兴而来,观景无过于此,应该没有什么收获。

拾阶而上,我来到尧头老街,长不过三百米,两侧商铺林立,多数是人民公社时期修建,旧址依稀有着瓷器店、钱庄、酒楼、山货店的影子,而今老街商铺依然林立在风雨中,这里依旧十里通衢接洛滩,此时不见往年客商熙来攘往,车水马龙消逝在历史的天空,昔日繁华形盛之地,而今冷落鞍马稀。

匠从四方来,尧头方圆不过几十里,人口逾万,却杂姓群居,街面上更是五方杂音,渭北人生冷硬倔,铸就了制陶人吃苦、厚重、坚韧、硬气。因尧头煤碳资源丰富,北洛河水源甜美,蕴藏丰富的高岭土,尧头人烧制出器皿与玩具,造型粗犷拙朴,纹饰洗练凝重,精致潇洒,瓷胎厚重坚实,粗中寓巧,釉色纯净细密,朴而不俗,成为民间大众的喜爱。

正因为这种喜爱,尧头瓷器行走天下。在尧头周家洞前,那条瓷瓦铺就的通道,曾经是以前澄城西出白水,蒲城等地必经之路,也是以前陶瓷外销的主要通道,曾几时瓷品源源流出,钱财滚滚而来,而今城门依旧在,不见晨曦驼铃声。穿过周家洞,满眼残窑破壁,宅前的老树见多了往昔繁华,经历过风霜雪雨,咀嚼过人间冷暖,见证过多少世间的悲欢离合,而今老树的叶子在冬风中掉得所剩无几,在明媚阳光里,瑟缩地盯着古道上一批批采风人。

周家沟,这里曾居住着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多为瓮窑匠户,而今沟壑之间静悄悄,已无人烟。路过龙湾,正是午时,阳光暖暖的,有三两老人,坐在沟边的石墩上,在缠棉线,在聊家事,做着织布前准备工作,看着路过的我,露出慈祥微笑,问起沟道间还有多少住户,老人说:星星点点,只有一两户,大家都搬到镇上去了,多数搬到县城了。

尧神庙位于周家沟道上,制陶人以窑为生,对瓷窑敬畏胜过对生命热爱,可能是窑与尧同音,窃以为先有尧神庙,后有尧头窑之说,尧神庙兴于尧瓷,尧瓷盛时,这里庙会赛过周边三县繁华,每每到了正月二十,诸边省份的商人都会来此采购些瓷器回去。尧神庙衰败也缘于尧瓷,周家沟道依旧蜿蜒,而今尧神庙孤苦伶仃,废墟在冬日显得是那么萧瑟寂寞,到处弥散着不堪目睹的衰败和透彻骨髓的苍凉。回过头,看着远处周家祠堂,曾一时多么荣耀,一时多么风光,而今在暖阳里,任由风雨打磨,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

信步来到后坡,这里曾是做黑窑、碗窑的地方,烧造出的罐、坛、盆、盏、油灯、笔筒、酒具等日用器,因器皿通身为黑釉色,色泽油黑,光洁莹润,被称黑珍珠,正是这颗黑珍珠,让隐在民间的尧头窑与名望显赫的官窑景德镇同时上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道玄云矗绛宵,祝融烧炭敲尖敲。铸来白碗胜雪霜,奇喜休夸汝宅窑。这里人口繁密,烟火旺盛,上世纪四十年代,引起驻扎在黄河东岸运城日本人警觉,误认为这里是座都市,遂在此处投下两枚炸弹,炸乱了这里繁花,炸碎了尧瓷文明,而今这里蒿草丛生,断壁中坍塌屋舍,山坡上遍布的残垣,风雨冲刷过的土墙,青砖支撑下破败的庭院,瓷罐垒起的残窑,没有往昔烟火,没有一丝生机,往昔人来人往的院落,残墙破门顽强地立在路边,诉说着岁月沧桑,人世的冷暖。

路过家瓷圪劳,从清代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百年来主要销售尧瓷,繁华时前排有二十几孔窑洞,摆满各类瓷器,年销量多达百万件。打我记事起,常听父母说“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点,就去尧头买大碗;买下大碗咥干饭”。这首歌谣传至父亲已有百年了,百年来反映着祖辈对丰收的期盼,也印证了尧瓷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具。就因那首歌谣,家瓷圪劳曾是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向往的地方,他们多次穿梭于此,寻找着称心如意的瓷器,盛满着今年的丰收和喜悦,装进来年的憧憬与希望。

回家穿梭于尧头村落之间,有两个小道上下平行穿村过,道与道落差在六七米,上下自然形成土崖,上边道路旁长着两颗树,大概也在百年以上,因土方在不断垒落,树的根大部分裸露在外边,但是根须牢牢地扎在土里,顽强地抵抗着风雨寒霜,他们的存在,让我想起路过周家沟,想起了那个瘸腿的老匠人周铁怀。

周铁怀,小时腿部有残疾,成年后在父亲窑厂干活,半路出家,他用执着与坚韧,脱胎于泥,换骨于火,靠的是三十年坚守和令人敬佩勇气,成为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尧头窑陶瓷传承人。

路过时,老人正在昏暗的窑洞里给小茶杯上釉,和老人聊了几句。老人说:以前县文化馆答应让他带些徒弟,每个徒弟补助一千元,他催促了多次,现在娃娃都嫌钱少,至今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这位尧头窑最后的“制陶人”、“守望者”和“坚守者”,多年前为几乎消亡的尧头窑,拽住了窑火,留下了最后一粒火种。而今老人伤感地说:不愿意将手艺带进棺材,不愿意周家的制陶技术在他手中失传。

问起老人收入。老人略微高兴地说:现在每年拿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助,县上正在给他申请国家级补助。问起补助能有多少,老人说:现在每年也就四五千元,等国家级批下来,估计会多些。说完老人给我宣传起他制做的瓷器,什么时候要,打个电话过来,他将最好的瓷器留给我。

周铁怀,这位民间做陶人,作坊从昔日门可罗雀,到如今人流如织,引起关注的只是人们对尧头黑瓷的好奇,以及人们对近乎神秘的古老制瓷技艺和历史的向往。站在周铁怀的瓷窑门口,向南放眼望去,蜿蜒数里,一层层,一排排馒头窑和老作坊错落有致,布置有序,在窑前空旷地,堆放着一排排黑瓷瓮,有的三两堆积成型,颇具规模。那倾泄的灰渣堆积层和排列有序的黑瓮,正告人们这里曾经火光缭绕,烟雾腾飞,昼夜不断,何其繁华。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精美的细瓷已进入变通百姓家中,做为民间传统工艺手工制做的尧头粗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尧头瓷时已经不再辉煌,周家作坊还能将热闹庚续到何时,这正是制陶人悲哀。看着周铁怀每年拿着微薄补助,在黑窑洞里没日没夜地制做陶胚,在风天地里烧窑制陶,经过七十二道工序,精心制做出来的瓷器,却要逢人去兜售,试问谁人敢跟他受累吃苦,那个愿意跟他学这门制陶手艺。

漫步在尧头村落间,我看到有几个陶瓷协会,每每去时大门紧闭,想起在澄城这块大地,前些年,奥陶春酒业进入澄城,政府曾将其指定招待酒,而今尧头窑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我们守着尧瓷这块槐宝,政府又能为尧瓷做些什么。

回家翻了翻县志,尧瓷生产始于唐代,有着一千年历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尧头窑的窑火已是奄奄一息,到二00五年,尧头镇烧制瓷器仅周铁怀一家,而今十年过去,尧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筑悄然发生着变化,镇上多了几家制陶人,但愿再过十年,尧头窑火能在沟壑之间再多燃几家。

看着尧头老街南边的商铺正在加固修茸,看着李家祠堂,白家祠堂一个比一个修得豪华巍峨,听着制陶人悲凉的话语,我站在暖暖的冬阳里,心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