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美还是石堡川人之三 |
正文 | (14) 党福堂,一位老水利人,从十七岁参加水库工程建设,到如今还工作在岗位上,四十一年了,老党与石堡川灌区同步生长,见证了石堡川灌区建设与发展,他用四十一年青春年华,诠释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情结。 1972年,老党正是十七岁,离开学校,他加入到石堡川水库建设的大军当中。鉴于他有主见、敢负责、肯钻研的精神劲头,没多久就被派到石堡川水库泄洪洞施工组担任技术员。 面对要开挖高度为七米、宽度为五米的泄洪洞,老党翻阅书籍,认真钻研铁路隧洞施工技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大胆提出上导洞施工方案,即在上面先施工掘进,打通后再回头掘进,开挖下面隧洞。他这一建议,经指挥部讨论后被采纳实施,一举突破了泄洪洞施工技术难题,使地质条件复杂的泄洪洞得到顺利掘进,按期完成洞子施工任务,确保了水库度汛安全。 1975年年底召开石堡川工程建设庆功大会,二十刚出头的党福堂披红戴花,被授予 “青年优秀技术员”荣誉称号。 1998年仲夏,石堡川项目全面实施,他老骥伏枥,身先士卒,老党与年青人在黄龙山麓踏勘测绘,在暮色苍茫中,他与科室同志风餐露宿;在凛冽寒风中,他奔波于施工现场,一丝不苟;在办公室里,他伏案工作,通宵达旦,焕发出第二青春,又投身到灌区工程建设当中。 如何降低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配合下,经过反复试验,老党与科室同志一起,对U型渠道8.5°、12°、15°外倾角施工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外观感觉、占地面积、过水流量与水位关系、弧段在湿周中所占比例、运行效果等进行对比,发现渠道在外倾角为12°时,渠道衬砌时砼质量易于控制,抗冻胀性效果好,占地面积小,不易淤积,节约水量,与其它角度相比,渠道美观大方,工程成本有所降低,基于这些优点,老党便和设计单位将U型渠道施工外倾角确定为12°。该项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与应用。 因为经历过,老党对石堡川工程建设了如指掌,将建设过程深深在印在了脑海里,每次部省工程检查汇报时,他总是脱口而出,十分捻熟,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字字切中要害,让随行人员全面了解到石堡川灌区工程建设过程。 老党说:水库在建时,他是一名建设者;改造水库时,他是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管理者。2013年水库蓄水至936米,比水库除险加固前升高了7米,老党面对电视台镜头,娓娓道来,像是叙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一个崭新的石堡川水库,也让澄城和白水两县父老乡亲从水库高位蓄水中看到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 (15) 郝德发,曾是一名转业军人,在他身上有股子使不完的干劲。初来灌区,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向身边优秀同志学习管理经验,向灌区老同志请教工作遇到的难题,凭着一股钻劲,他没日没夜钻研学习水利知识,硬是从一个门外汉成为精通灌溉管理的行家里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段长交通工具就是辆摩托车,也就是那辆摩托车,伴着他巡渠查水。在田间地头,常常可以看到他与灌农聊天沟通的身影,拉近了他与灌农之间的距离,如果遇到那家有什么困难,他手脚麻利就给解决了,正是这一点一滴,积累起了丰富工作经验,让他在基层工作中路越走越宽。 接任史官站站长后,史官苹果处在蓬勃发展期。多少个日子,他和站上同志一起,深入田间果园,与果农交谈,了解苹果生长规律,计算果树生长阶段需水时间,邀请果农一起商讨供水灌溉日期。 史官站是石堡川灌区上游管理站,为及时调整供水时间提供便利,急果树生长所需,多放水,放大水,成为史官站灌溉效益与果林增产增质的双赢心诀,不仅提高渠道利用系数和水量对口率,也能有效地降低了灌农灌溉水费。 多少次在仓颉故里,史官站在石堡川灌区独家灌溉,该区果林灌溉大多由一次增加到两次,有的甚至达到三次,及时地供水灌溉,让史官及周边果农尝到了增产水、增质水的甜头,让白水苹果以个头大,果质甘甜,走胜市场,赢得赞誉。 他常说当站长是领着职工干活的人,是给农民粮食增产服务的水管员。在史官站工作日子里,在事关灌溉、工程管理等方面,他集思广益,不搞一言堂,不是个人说了算,用感情去沟通,以制度作保证,史官站成为一个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战斗团体。 “和他工作,是件愉快的事情。”和他共事有些年头的史孝民经常这么说。 (16) 刘亚娟,在石堡川项目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毅然挑起了灌区项目前期工作设计的重担。她一路走来,有过辛勤汗水、成功喜悦,这些都成为她成长道路上的财富。 作为年轻技术干部,实事求是是编制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在编报“引黄济石”项目建议书时,她查找分析灌区1975至2009年水文资料,由于资料年代久远、内容不全,给分析带来了较大困难,她借阅了《引红济石》、《引汉济渭》、《黄河古贤水库陕西供水区规划》等资料进行学习分析,遇到技术难题,请教专家,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由她整理出来灌区水文资料成为灌区近年来项目编写的基础资料。 2013年,灌区煤、气、油补偿费水保治理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工程进入编写阶段,从编写到评审,要求时间很短,她学规范、查资料,在反复查勘工程的前提下,她采用“多接地气”的工作方法,与设计人员多次到黄龙、白水等县实地考察项目建设地点,放下身段,讷于言,敏于行,多次同各方人员交流想法,因为她深知,搞设计不能高高在上,3人行必有她师。 与当地群众促膝交谈至晚上11点多,考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让项目既符合水保项目审报要求,又整活灌区现有项目,让项目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两大项目按要求通过专家评审。 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位同志,她以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和人格魅力带领着团队完成每一个项目编制工作。 2013年正是酷暑季节,灌区续建项目编制工作要求一月完成,她分解工作任务,实行设计项目单项负责制,制定节点工作量。与同志们写报告、编预算、绘图纸。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科室的每一位年轻同志,项目编报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 晚上接到项目设计工作是常事,有次要向黄龙县起草水库修复实施方案请示的函,她先确定项目建设内容,结合工程修复方案,按照报告章节,在科室进行分工,大家分头进行请示草拟,寂静夜晚时而听到键盘的敲击声,时而传来一阵热烈的讨论声,紧张的几个小时过去了,初稿形成到通过审查时,天边已露出晨曦。 项目设计工作以前是脑力劳动,她已过四十,到现在,拼得是时间和体力,通常有的项目设计要求时间紧,就连续加班好几个月,并且每天通宵达旦,在万家团圆的春节假期,她编制了灌区《水库库区及骨干工程水保生态治理可研报告》;在花好月圆的中秋节,她完成了东梁灌区项目设计汇报的多媒体制作;在举国欢庆的国庆节,她完成了澄城县穿城而过渠道的往测量,在她的日历中,星期天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三年来,由她主持并参与编写各类项目报告30多套,那些看似一项建议、一份报告、一摞图册,都凝聚着她的多少心血和汗水。 她喜欢做事,信奉着“工作是快乐的源泉,工作中的人是最美丽的”,她说自己最大愿望就是用自己才智服务灌区项目发展,让自己韶丽年华在灌区事业发展中煜煜闪光。 (17) 石堡川水库地处黄龙山自然生态区,景区有山有水,生态资源丰富,植物多达340余种,各类动物126种。区内有壶梯山、淤泥城、牛刨泉、仓颉庙等文化遗址。周边有桥陵,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革命圣地延安等景点,构成了高原湖水与黄河文明一脉相承的特色旅游线路。2005年被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9年被澄城县和白水县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一个仲夏清晨,我们一行路经冯原镇,顺着黄龙山蜿蜒而上,极目远眺,远处山与黄龙山斜坡相接,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拔地而起,形似水壶,状如阶梯,故曰壶梯山。 关于壶梯山及山上无量神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很久以前,有一百个狐仙从塞北飞往澄城尧头地区,99个降落在尧头,成为99个疙瘩,无量神点土成煤,使得尧头煤炭挖掘不尽.而最后一个狐仙经过黄龙山时,被无量神一剑斩断翅膀,跌落在这里,形成壶梯山, 不知传说是否当真,壶梯山上有泉,林中有庙,庙中供奉着无量神,每逢初一、十五,钟声鼓声不断,在山谷中回荡,无量神乐善好施,使得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翠黛壶梯山在秋高气爽中显得苍重深沉,这里曾是叱咤西北的彭老总进军关中的第一战役,如今硝烟已散尽,缔造新中国的艰辛留在追忆之中。 将近山头,眼前的水泥路与柏油路将我们前行一分为二,柏油路是去黄龙县界头庙,那里曾是一个英雄的归宿之地,传说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失败后,荆轲头悬秦都咸阳城门,燕人有一侠士将荆轲头颅从秦都偷回,认为过了北山就算离开了秦地,于是就将荆轲的头埋葬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荆轲,以头为界,设庙祠奉,史称界头庙。在黄龙山麓,或在澄白大地,颇有秦人的骠悍风气,又有燕人侠武之风。 水泥路是石堡川水库的防汛路,伸进葱绿黄龙山麓。米黄香花槐和紫红紫荆花和着防汛公路在黄龙山脉蜿蜒盘旋,那时起黄龙山麓道路不再泥泞,山路不再崎岖,上库驱车时间减少了一半,便利了石堡川人防汛物资运输和应急抢险工作开展,也方便了沿途近万亩苹果、核桃、玉米等农产品外销,黄龙洛川3万多人不再为雨雪天气无法出行困守家中而紧锁眉头,忧郁煎熬,《延安日报》亲切地称石堡川防汛公路为绿色通通、致富路。 进入防汛路,走不长,茫茫黄龙山脉,绿草无垠,在沟洼中,有两颗翠松傲然挺立,迎风处树枝稀落,背风处枝叶茂密,松下清泉汩汩而流,这是两颗铃,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上古时期,这里穷山恶水,黄龙做怪,王母娘娘用两根银簪镇住黄龙,龙身化作黄龙山脉,两根银簪化作松柏,黄龙悔恨泪水化作松柏下涌泉,泉水四季不断。 我们顺路而下,树下果有一清泉,纵观黄龙山脉南麓,遍山只有这两颗松柏,据说有人曾经偷伐这两颗松树,尚末伐倒,便遭天遣,松树上的斧痕至今清晰可见,传说赋予这两棵松树一种”仙气”,引来众多善男信女供奉朝拜,有好事者在松下建一小庵,供朝奉之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黄龙山反革命叛乱猖獗,两棵铃曾是土匪联络点,后经镇压,风靡六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两颗岭》以此为题材,两棵铃因此而得名。 站在黄龙山顶,澄白大地一马平川,千村烟树万倾田涛,尽现于眼底,山下地势开阔,庄稼遍野,令人心旷神怡。春时这里杨柳飘絮,蜂蝶戏舞。夏时满眼山丹丹,绿浓欲滴,艳得羡人。秋时临山登高,荡胸生层云,不由让人豁然开朗和惬意舒心。冬时风劲草瘦,尤其是在雪花飘飞的日子里,这里银装素裹,天地山白成一体。 车行在防汛路上,有处景点叫淤泥城遗址。属商周时期建筑,淤泥城与战国时期的魏长城烽火台遥遥相望,遗址北边有穆柯寨,据说是穆桂英比武招亲地方,而淤泥城则是穆桂英挂帅屯兵的地方。该遗址范围内现在到处都可看到彩陶、红陶和灰陶陶片,是历代商家聚集之地。在遗址边是牛刨泉,相传是商人行经歇脚之时,因口渴牛刨而成。 在水库边缘,有个村子叫石月村,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上古时期,洪水肆虐,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一不小心,有块石头落在这个地方,听村里老人讲,有缘人在夜里会发现:这里的石头与月亮一样,透着灵气,煜煜发光,故曰石月,不知传说是否成真,曾经夜宿石月村,那夜月光如洗,深夜中村子静谧安宁,偶闻两三声狗吠声,恍如世外桃源。 在这美丽延伸尽头是一库清水。高峡出平湖。壮实坝坡、青黛沟壑和碧绿库水相映交融,那一库碧泓在清淡阳光里漪澜闪光,婉约一位窈窕淑女,静若处子,舒展着自己的美丽。 顺坝水泥路将库区一分为二,迎阳坝坡,水泥网格衬托得大坝更加雄伟,“石堡川水库”五个大字让坝坡更加壮观,迎水坝坡,砌石勾勒着黄土高坡的浑厚,透着陕北汉子的粗犷和豪迈。 在水库左侧的边坡,迎风突兀的岩石一涡一涡,坑坑洼洼,大小不均,那一片一片的旋涡,让我们感叹风之忽浓忽淡,或烈或柔,再硬朗的岩石也经不住黄龙山脉风雨千吹万刮。 极目远眺,在水库左侧,溢洪道成为一幅壮观丽景,庞大机械为大坝注入了现代化气息。远处山峁镌刻着“建管并重、兴库富民”八个大字,让我们感受着石堡川人与时俱进、服务于民的鱼水情怀。 其时溢洪道正在泄水,库水一泄而下,溅起浪花让我们感受到库水的欢实。 (18) 前些日子,整理资料,发现了一首张智斌老师唱的《水利人牵着龙王走》,歌中这样唱道:深深的沟,大大的山,古朴沧桑的石堡川,碧水情谊连三县,秀美山川赛江南……厚厚的地,高高高的天,改天换地的石堡川,筑坝开渠战旱魔,万倾碧波浪花翻……长长的水,源远的泉,为民造福的石堡川,条条渠水润田园,五谷丰登牛羊欢……千年的梦,万年的欢,豪迈不息的石堡川,水利人牵着龙王走,绣得大地金灿灿,石堡川旧貌换新颜…… 歌声铿锵有力,我独站黄龙山高处。灌区南北八十里,一库清水出黄龙,灌溉农田三十多万亩,四十多年来,渠水绿荒塬,灌区苹果枝枝盛茂,富了澄白两县,旧貌换新颜。创业虽艰苦,往者亦欣然。风雷动,新人起,展宏图。施展改革纵横,立项引资欢。折挂冬修冬灌,这里树绿水碧渠通直,孜孜不倦地为父老乡亲送来了幸福水、吉祥水。 倘若俯瞰,石堡川水库酷似一张微微颤动的大船,而那黄白绿相间的堤坝就像是欲扬风帆,潮已起,风势急,扬—帆—了—,这是“市场大海”深情呼唤,也是石堡川人搏风击浪的铿锵誓言。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