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还乡之旅 |
正文 | 还乡之旅 说起来,真是有巧。 我正在谛听着主席们的座谈,为云南“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进行揭批,猛然间,我的手机响了,可我没有知晓,只是我抬头,已经发现,大家齐唰唰的眼光朝我瞧来,我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像似要等待大人们下一轮的挨骂。 大概主席们见我已经知晓了,便收住了目光,而我也知趣,走出了会议室,在那比较宽敞的走廊上,对面的窗玻璃迎来了风,是一个老主席在通过玻璃,将头伸出了窗外,好像一面在接听电话,一面在看楼下的风景,而我却没有太多的时间。 电话的声音很坚决,必须马上------要下,快点------快点准备!我只好履行请假手续,与会上领导说了,便扑腾腾地走上了我的还乡之旅。 说实在的话,我是来自乡下,对于乡下人的生活与情感,那应是遇见了久违朋友的熟知,应该是周边有田野,田野靠近农庄,庄稼人,你一言我一语,笑着谈了农事,又会结伴去东家,以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喝茶、侃谈、讨趣,甚或喝上一小盅酒,说说酒话,家里管得住的,兴许就是一两小杯,便草草收场。 回到家里,便照顾着自己家的农事。有人敲打农具上的铁屑,好像是要震落那附在农具上的旧泥,而有些却在做国家政策的推行者,施养育肥牛,这样事情记忆起来,还真有点年份。 那是我在乡下教书时,时常去一个学生家,做家访,理由呢?此家的娃娃经常辍学,问其理由,不是病了,就是家中有事,后来,就干脆不说了,不来就是了。我经打听,找到了他家,才知晓,偌大的一个院子堆满了杂草、秸杆,像似开了一个大农场。 我发现我所教的小男孩,正在提水,为粉碎了的玉米秸杆浇水,在他的旁边就放了一大箩筐,里面装满了盐。我当时不知晓,只是问“二蛋”,为什么不去上学,二蛋不语,叫了好半天,才将头抬起来,把放在箩筐里的铁锹拿了下来,看着我说:“老师好!”后面再无言语,剩下便是一脸的无奈。我当时很气愤,说,为什么今天又不上课?他用眼睛瞅我,示意在那深挖的坑道里,有他的父亲。父亲很勤劳,家里因为没有其他劳力,养了这么多的牛,一排牛圈中有7-8头牛,他充当了,那些圈中的牛,正在用嘴张开着,一会儿露出洁白的牙齿,一会儿就用舌头吞舔,好像要把嘴巴收拾干净,等待下一轮的进食。刚才埋头的吃食,现在已经很清楚了,抬头看主人,想说的:“我还少,不够饱,再来一点草饲料------” 就这样,经我一番劝说,二蛋的父母,才将自己的身躯,从3米多的深坑中探出头来,与我打了个照面礼,看着老师登门造访,说出了理由,说现在孩子们读书,就算将来图了个出息,还不是一样图结果有钱花,能过上幸福生活;再说,成绩好了,考上大学,将来出来找工作,说不定还不如在家喂养牛呢,你没看,现在的大学博士生,都在经营餐厅与开鞋店,这和读没读书有什么区别呢? 说来,当时,我都惊呆了,当下的农民的确了不起,朴朴素素的想法,却让这个时代也赶了急,有那么多的时运骄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由读书而选择早早就业,又由就业回想起读书,这中间的差别,大人们只在乎他的子女如何能挣得钱,养得家就行了。 甚至还对花了很大的代价,读了书,结果还不如从事个体干得强,不如趁早------丢掉想法,这的确太大胆了,也让我太困惑,但人生的理想,不应该就是如此吧,不应该论自己的时间,大半停留在养家糊口上,社会的进步,更需要那些拿起铁锹就可干活,放下铁锹就可知礼仪才行呀,光知道怎么干,怎样选择合适,怎样选择时令,直至怎样选择靠得上的惠民政策,这也得要知识呀,至少总比那闭门独干要好得多吧。 社会的进步已经跳出了个人的圈子,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梦想,敢创业的时代新人,就算做农民,也得有文化,懂得欣赏与关爱大自然,才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幸福指数的前提下,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可这些,今天回想起来,那位农民,那个二蛋学生,今又如何呢? 我是想趁这次群众路线教育下了乡村,走走看看,也想探个究竟,究竟我当时的力劝,要做农民,还是也要做有知识的人呢?小事可做,大事可想,世事纷扰,理清愁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能有自己的选择,为环保美好的家园,给自己一片蓝天,让心中的白云与小鸟,可以自由地飞翔——我是带着这想法,随了工作组下乡了。 路,因为春雪化水,比较泥泞,当然,抹了柏油的路,也能显见黑色的尼青了,村庄路,大多有了起色,过了柏油路,我们先是去了萨木于孜十三户村,这是我熟悉的,虽然踏过麦青色大地,农田小畦,还有宅园小路,村陌巷道,闪人眼的,真的,农村的房屋错落有致,与房前屋后堆满的秸杆、杂草,让人见了显得村庄有点乱,也有点脏,好在余烟袅袅,这里的人们和善,这里的天空也很美。 蓝天就在头顶上,农田里,还有很厚的雪,太阳光照在上面,熠得让我睁不开眼,可村陌巷道之路很难行,老百姓的日子,大概是居家惯了,那管村道是深一脚浅一脚泥呢? 我们的车,像似在山路爬行,一路摇晃着前进,来到我曾经熟悉的村庄。村庄里,有忙碌的,拉化肥的,吆喝着收鸡毛、鹅毛的,还有选购种子的车,一样和人挤着抢这窄了的巷道,尽管农田里的雪很厚,很平铺,还没有露出那真实的憨相来,心就已经记挂那些农具、农事了,碰得见得多的,多是农民学会找银行,知晓懂得投资贷款于农事了,这已经比以前开明得多,进步得多。 要是以前,恐怕银行的大门,只是允许朝着官衙与富贵人开,现在农民问起来,真有点大开眼界,说起来那什么是无息贷款、什么是国家贴息贷款,真有点是头头是道。 我想这几年,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惠民政策:1号文件,服务三农,大家肯定能熟知了,还有新农村建设推行多年的缘故,只是建设新农村之风,好像已经刮过了山坳,现在又转为求新现代农业,我想这应该还是新农村建设吧,现代农业,只不过,让新农村建设更具规模,更有规划,农田统一集中耕种,让农民腾出时间、腾出手来,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待有了钱,也可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小河清清,山川秀美,总比人挤人、人挨人的城市角落间隙好得多,只是近前的想法有点太快,好多还没抓着,又在施行新的了,这于我,还有新型农民来说是比较困惑的地方,只愿政策好了,一旦推行,就让着实了,再开花结果吧,待总结改进不合适的地方,再推行新政策,那该多好,不然,作为百姓的想法与节奏,以城市人去快接,那真的太拔高了,似乎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让人不敢想,下一步将要面临什么,这让农民作规划,想法与打算是好的,就是担心这不能长久,原先的想法与改变,也只能做短期的了,但愿这短期风不再随便加注阵脚,这可是要立根的,抓牢的,而不是三省吾身,天天在变,留在脑中的印象,问询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款? 十三户村,一棵银杏树,正在贪婪地张开着身子,要让这大路和这大路上的蓝天,全在它的内围之下行走。老百姓,还有我们的车,就在那棵树下穿行。 多年了,这棵银杏树,除了苍老些,其他还是没有多少改变,那个因为育肥牛而发家致富的商店,就靠近银杏树所存的巷道的接口,似乎也没有变,牌子已经陈旧,听说换了好几回,但在一提起人们都要熟悉的,那是二蛋家的商店,是巷道很别致的风景。巷道没有变,村户居所也没有变,而这里的变化就是学校,现在学校已经搬迁了,原本银杏树下的书声朗朗,现在变得静悄,怕是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就在这棵树下,可以挤满许多听书的人,这原本寄存的热闹、欢笑与梦想,现在都让给淡然了,在时间与空间的静寂中,这里已经变得很苍老。 我们去时,经多方打听,说是二蛋家搬了乌鲁木齐,二蛋家的商店也过了好几家门户。二蛋家搬了,而他终于没有去上大学,只是简单地学了一门技术,就离了庄,过了家,我想现在他们生活着的殷实日子,挣一分钱,过一分活,养一户家,就这样生生地,做了些改变,虽然在接续传统养家的梦想,怕是没有能接上城市里的活,可与他来说,这已经是改变,总比老呆在这个村庄里强,这也许就是他的改变,他家的改变吧。虽然,没有能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上了“大家户”,干着自己认为是白领阶层的体面劳动,而他竟然甩掉了居家平实的日子,干着平常的粗活,却同样在大城市生活得比较宽裕;而有些家庭,选择让孩子的梦想改变,竟而让家有所改变,可孩子是插上了翅膀,远走高飞了,可孩子的家,依然在,父母还在耕读。 我不记得这是否是一首歌《把根留住》,但已经是潮湿了的心,涩了的泪,好在老百姓有人在引着走、牵着走,结对同行,他们并不孤单,老百姓的日子才逐渐丰裕起来,还得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变,让乡村也城镇化起来,也被规划起来,也美好起来,这是多好的政策呀,的确应该改变了,不然,这样的理想,就会像那棵立在村头上千年的银杏树,只会照着轮回,春来生发,夏来一梦,秋收一果,冬雪一藏,来年照旧,这可是世代父辈们、儿女们的守候,银杏树老了,可这个村,正在日渐日新的改,就像学校的搬迁,那应该是全新的吧,有比较宽敞的操场与校舍,而不是挤在这几间偏屋里去静听那来自老杏树上的伤怀与感伤了。 商店已经换了主人,学校也换了新舍。工作组已经住下,就在那旧了的学校,那校门的依然,上面写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字样,尽管已经残缺了,有些字迹模糊,甚至已经看不出来了,只是那些校舍的苍老和目前工作组所住的原本是教师办公的地方,还难已让人释怀,可已经让人想到改变了。听说,这里将要变成群众的文化活动广场,让农民也像城市里的人一样,有着和大家一起娱乐、一起分享的场所。我这趟虽然没有碰上我熟悉的,或我所要寻找的,只是照着村巷道,朝着那条铺了柏油和更为远景的路。北方呼啸,雪也时常跟着翻转,倒是车轮下溅起的水花,不时地将路上洁白的雪景打湿,像似要钉上烙印,远远地,记录着前行------ 心雨供稿 2014年3月8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