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龙鼻赶集
正文

集市,于童年的我是最美的期盼。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父母往往会从集市上带来几颗水果或一点糖食以抚慰我们对生活的最初憧憬。在大人们允许之下,六七岁的时候我就曾经跟着点起火把的大人们无数次地去二十多里外的地方赶过集。几束晃动在山路上的火把、摩肩接踵的人群、不断吆喝的小贩、排列整齐的商摊,是我对集市最为完整的记忆。那时的我常常怀有一个念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集市边上天天赶集,该有多好哟。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念想竟然成了现实,因为工作关系我与龙鼻的集市相伴了八年之久。

龙鼻的集市处在古丈去吉首的必经之道上,辐射了古丈、吉首、保靖三个县市的七八个乡镇。一九九三年,我刚调去龙鼻,对集市的新鲜感依然涨得满满的。逢农历五、十赶集时,我就早早起床坐在坪场上望着四周的山路。山路上涌动着三五成群的人流,有背背篓的,有挑竹筐的,有身穿苗族服饰的,也有五彩缤纷的流行装,妇女儿童、老中青年,全都喜盈盈乐呵呵,一如我赶集的童年。乘车来的相对晚些,但每一辆车也是满当当沉甸甸。

这时候,沉寂了几天的集市苏醒了。农副产品、衣物玩具等等都有条不紊地各归各位,昔日有些空旷的平地里、摊位上都成了物的小山、人的海洋。有四面吆喝的、有小声商谈的,有多人一堆争相抢购的、有独自一人精心挑选的。苗语、本地方言、陌生口音相替交融,特色小吃和外来食品,民族服饰与流行色互为辉映。这个几百平方米的小地方,变成了色彩和味觉的大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几乎所有的颜色都在这里流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竞相弥漫。碰见熟人了,或笑着点点头,或高声招呼一回,或干脆停下来叙叙旧,然后又各自分开滑进这厚实得划不开来的喧嚣里去。

老人们逛够了,去一个约定俗成的角落唱起那憋了五天的山歌;中年人买卖好了,吃一碗米粉走上了回家的路;年青人闹足了,或三五个或一两双避开了人群开始营造属于自己的氛围;小孩们拉着大人的衣角走出集市,目光却还粘在某个小吃的摊位上……逐渐冷清下来的市场又将等待下一次集会的喧嚣。

老人们说,龙鼻以前的集市更有看头。解放前,所谓的集市只是设在河滩上,涨水了就在沿河两边排成窄窄的两条线。五二年,政府征收了两丘大田建成了龙鼻村现在的老街,结束了在河滩上赶集的历史。那时候,大多是以物换物,少有现金交易,连卖米都不用称的,只是以斗或升而论。但榨油房、染布坊、、织布房、酿酒厂、碾房很有气势地排在集市两边,住家户大多建了固定的铺台,外来商贩搭几块木板或借一块门板就开张了生意,家织布、苗族花带把整条街道飘得五颜六色。九一年,政府建造了现在的专门市场,才搬了过来。

我曾经陪同清华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去过龙鼻赶集,也向他描述过老市场的盛况。他激动得在原来的地方看了好久,直到现在的市场里一口气买了五个村民自制的老鼠夹后,还一个劲地说:这就是民风,这就是民风。后来,又陪一个剧组去龙鼻赶集,他们一群人围着唱苗歌的老人们听了一个多小时,然后买了近二十个原生态苗歌碟才舍得离开。

前几日,又去了龙鼻赶集。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只是比原来冷清了许多,青年人的身影很少,他们去了更大更远的地方。以前还零星地挂着几件苗族服饰和花带的摊位已被常规的服装侵占了,唱山歌的那个角落只有一位算命的老太婆孤独地守候着,几个身穿苗装的老人面前摆了一堆小河的鱼虾在出售,但灯盏窝、米粉等小吃的摊位前依然红红火火。蔬菜区少了外地商贩的影子,大多是本地村民忙乎着销售自家地里鲜嫩嫩、水灵灵的蔬菜。

走出集市,外面已多了好几幢崭新的砖瓦房,一楼一律从事着各种商业的经营,有的还挂了联通、移动等这样那样的专营店招牌。村民们有的还是背着背篓、挑着竹筐,却没有人再走上那弯弯的山路,无一例外地挤上了或大或小的农用车、面的车。

回望龙鼻市场,我想像不出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之下,它又将会以怎样的容颜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7: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