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拜年印象之二 |
正文 | 正月初六这天,妹妹来我家拜年,闲谈中她很是感慨,现在的过年,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就说拜年这风俗,如今也简化到大家只在微信里发些‘吉祥如意’啦,‘恭喜发财’啦,‘阖家幸福’啦等等的吉利话后,这年也就算拜过了,实在是敷衍的成分多于真情,拜年的形式单调乏味无趣得很。 对妹妹的感慨我亦有同感,我们都很留恋五十多年前情味浓郁的拜年情景。我问她对从前的拜年有哪些印象?“那时的拜年礼包,我印象蛮深的。”妹妹不假思索地答道。“哦?!”我很是诧异,她说的居然和我想的差不多。 原来,她也和我一样,对儿时的拜年礼包有很深的印象。那些旧时的礼物包,虽说比不上现今包装精致的礼品包,而且按现在眼光来看,那时的拜年礼包,也许还显得非常土气。可是在半个多世纪前,每当春节来临,这可是绍兴、萧山这些地方家家户户都需要张罗准备的拜年馈赠物品。 印象中,那时候常见的拜年礼包,大多是用富阳产的土黄色毛边纸,将豆酥糖、冰糖、红枣、桂圆或是荔枝干、炒米糕等等的食品包扎成棱角分明的梯形或是簸箕形状的包裹,然后在面上盖一张颇有古意的洒金大红品名纸,就成了民间俗称的“酥糖包”、“冰糖包”、“红枣包”、“桂圆荔枝包”等等的拜年礼包了。不晓得这些带有乡土味的礼包在我家乡是否还另有称谓? 前些日子,我在网络上注意到,在金华永康一带,以前也有这种用土黄毛边纸包扎而成的拜年礼包,当地称之为“果子包”。这种乡间礼品包,尽管它的叫法不同于我家乡的拜年礼包,但它的包装形状,以及所包裹的物品却完全同萧绍地方的一样,让我有一种想起往昔正月拜年情景的亲近感。 说到正月拜年的风俗,中国各地的乡俗应该都一样。但我从没在江南以外的地方度过春节,所以我熟悉的拜年场景,还是以浙地为主。按我家乡的习俗,每年从正月初二起,民间的拜年就渐渐热闹起来。儿时的我作为家里长子,在每年正月提着拜年礼物随父亲去乡下老家及亲戚家拜年,是我过年的既定任务。因此,相比起弟妹来,我对拜年情景及拜年礼包的印象自然也深刻得多。 那时候,我祖母还健在,她和大伯、二伯两家人共同生活在老家的旧宅里。祖母很喜欢甜食,所以我们每次去老家拜望她,父亲总会给祖母带去好些酥糖包啦、冰糖包啦、桂圆荔枝包啦等等的拜年礼包。这些礼包连同淡黄色的甘蔗、深棕色的荸荠、橘色的金桔等果品一起装在篮子里,那色彩图案很是诱人。我们拎着盛有这些礼物的篮子走在路上,很是吸引其他拜年行人的目光。 记得祖母特别爱吃豆酥糖。我们孝敬给她的拜年礼包,她总会把其它礼物分送些许给大伯、二伯家,唯独豆酥糖祖母是不会分给他人的。她把豆酥糖看作是珍品舍不得很快吃完,所以她会把酥糖包珍惜地藏在她睡床里边的搁板上,只是在她觉得口味寡淡的时候,才会拆出一包来慢慢地吃上很久。 如今,祖母辞别我们已有将近半个世纪了,然而,她欢喜地接过我们给她拜年礼包时的情景,以及她慢慢品尝豆酥糖时的舒心样子,我依然还能清晰回想起来。民国才女作家苏青也曾写过一篇《豆酥糖》的散文,在这篇文章里她动情描写了她祖母爱吃宁波豆酥糖的种种情景。我每读到这些文字时,自然也会忆想起,在正月的日子里,我跟祖母一起高兴地分吃豆酥糖的温暖情景。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带着我美好回忆的拜年礼包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商场里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馈赠礼品。这些现代感鲜明的商品,由于过度前卫的包装设计,言过其实的商品介绍,pose夸张的代言明星……有时候,真会让人对需要购买的礼品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是啊,倘若静心地想起来,在现今琳琅满目的拜年礼品中,究竟有多少会像我记忆中的拜年礼包那样,能够让人牢记不忘呢?虽说那些旧时礼品包,其礼物是那样土气,其包装又是那般乡气,但在我的感觉中,比照起如今讲究的礼品包来,那些旧时拜年礼包就显得更富浓厚的年味与淳朴的乡情味。 就如我妹妹所说的那样,这些旧时礼包会让她想起许多美好的往事来。我心想,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很喜欢苏青在《豆酥糖》中写的一段话“它们虽然已经潮湿,却是地道的山北货,吃起来滋味很甜。甜到我的嘴里,甜进我的心里,祝你健康,我的好祖母呀!”虽说苏青描写的不一定就是我说的拜年酥糖包,但却让我想起了我的祖母,想起了那些年味浓浓的拜年礼品包。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