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声华千古动山川
正文

声华千古动山川

————探寻田南才子江玉琳的岁月印痕

刘水腾

“弹琴人去是何年?尚有亭存曲涧边。相业一时垂鼎鼐,声华千古动山川。秋风别调传金昊,夜雨余音漱玉泉。传语山灵同爱护,凤台今已胜云烟。”(据《永新县志》版) 一首荡气回肠的《琴亭》,读来令人感概万千。或许很多人对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其诗作者,却并不一定熟悉。

那么,就让我们沿着一些历史的痕迹,去探寻一下这个莲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才子————江玉琳。

从永新通往莲花319国道的白云洞处,往左转入平直的水泥路就到了莲花县三板桥乡。溯西安溪而上,抵达赣湘边界交汇处一个名叫田南的村庄。

田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贸往来重地。翻阅乾隆版《莲花厅志》,古时田南也叫棠墟(后称棠市),乃湘赣交界著名的“商贸三条街”之一,名闻遐迩。街中古道上通茶陵,下达永新,商贾行人,络绎不绝,物流繁华,买卖盛行。在田南上家山街上有位老人经营一个小小的草鞋铺子,原本也没什么说得出来的精采,却因两个才子的邂逅相遇,成就一段文人佳话,在当地留传至今。

话说明代内阁首辅吉水人解缙被贬回乡期间,途经田南上家山街,路过此铺,远看层峦叠嶂,近处紧临曲涧,令人心旷神怡。在云烟浩渺之中,却有鸡犬之声相闻,绿竹围绕屋舍,尽显清净幽深。此情此景,与临印道上景致十分相象。惹起才子一股子雅兴,遂亲笔题写“斑竹铺”三个大字,赠与老人作铺之名号。于是,“斑竹铺”名声传开,招来众人驻足称赞,生意竟好了许多。由此,引出了田南一个鼎鼎有名的文人奇才。

此人名江玉琳,字正夫,明代1391年生,1453年殁。原砻西第二十都棠墟山田人,即今三板桥乡田南村上家山人。祖籍莲花下坊金家村(原为梅溪龙光塘),后裔散落今湖南永州市祁阳县境内。江玉琳八个月丧父,由母刘氏独力抚养成人。刘氏以贞节名闻乡邻,每天辛勤劳作,矢志抚养幼子长大,鼓励幼子努力学习。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成材,贫困的家境造就了江玉琳积极向上的品质。江玉琳自小发愤学习,且天生异赋,才气逼人,锋芒渐长,在乡里挣得了一些名声,自有几分傲气。八岁大的江玉琳听闻高人赠字,特地赶来观看,抬头见“斑竹铺”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遂题诗一首:“谁写斑竹铺,银勾铁画长。仙人何处去,翰墨有余香。”贴于字旁,江玉琳诗中描述的便是北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贵见情韵、格调和气息,自有对书法艺术赞赏之意,也流露出不服输暗自较量之心。后解缙复至,读诗之后,颇感惊奇。身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小时就被人称之为神童,后因主持篡修《永乐大典》而名留千古,自是慧眼识英才。老人特意告知解缙:写诗之人乃江玉琳。一大一小两名才子由此邂逅,因字而识,遂成忘年之交。

之后,解缙举荐江玉琳列博弟子员之林。其间,有秀才自持才高,到县里拜访先师,也不依循礼仪, 还故意指责。江玉琳在公庭上,径直纠正秀才过失。由于江玉琳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立下了不少功绩,得到了朝廷召见,并考查了他的学业,朝廷对江玉琳的表现很满意,予以奖励。

斑竹铺虽小,名声却大。先是解缙留下墨宝,后有江玉琳挥毫题诗,江西两大才子以书诗邂逅相遇,成就了一段文人佳话。此所谓:非江不能识解,非解不能识江。两人偶然相遇之奇特,正是斑竹铺成就了他们的天作之合,而斑竹铺之名也借由他们二人传之不朽。

1427年,江玉琳考中进士,为二甲传胪。在明朝考中进士是很不容易的,名列二甲传胪(即全国第四名)则更难。中了进士,算是出人头地了。范进只不过中了个举人,就高兴得发疯。而江玉琳中了进士,还是全国第四名,那就更了不得了。从江玉琳身上,体现出来一种莲花人的灵性和才气。

江玉琳考中进士之后,令归进学,回了一次田南。途经琴水河上琴亭桥,相传唐朝宰相姚崇随母在莲花玉壶山元阳洞攻读,曾于此地弹琴咏志,借以抒怀,悠扬的琴声伴着潺潺的水声,余音绕梁,涤人心胸,江玉琳到亭中浏览,留下大气磅礴之千古绝唱:“弹琴人去是何年?尚有亭存曲涧边。相业一时垂鼎鼐,声华千古动山川。秋风别调传金昊,夜雨余音漱玉泉。传语山灵同爱护,凤台今已胜云烟。” 这首《琴亭》抒发了诗人对唐相功业的崇敬和对琴亭留恋忘返的一片痴情。与其早期所题《斑竹铺》之诗对照,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后被琴亭(莲花)人广为传颂,铿锵于耳,余韵不绝。回到家乡的江玉琳,为记深居永新碧波岩书院苦读一事,游山礼佛,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珍遗墨迹。其诗《碧波岩》云:“高岩容坐啸,笙鹤若闻声。雪意收寒昭,云层发晚晴。降雪行欲近,碧海望还月。将驾长风去,松乔万古情。”好一个江玉琳,对碧波岩的爱恋渲示得惟妙惟肖,谁能不起江山垂爱之感触呢?江玉琳从碧波岩书院返回的时候,见到了一方清澈见底的泉井,喷流不息,可以饮用,便带回一壶,以自勉心胸象那井水一样清澈、无私。

1436年,江玉琳提拔为福建道监察御史。据正统元年六月十八日敕命之宝记载:“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设监察御史,欲其振纪纲而厉风俗,以弼成国家之治,苟非其人曷克以称尔,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江玉琳,发身贤科,授以斯职式,克勤慎以举其官,是用锡之敕命,以示褒嘉。夫官以察为名,以言为职在,明大体而略细,故爱君子而戒小人。其亦端尔志,益坚尔守。毋私于法,毋伤於讦,明以烛之,公以行之,懋修而不懈,尚有爵以待尔承。钦哉。”执政期间,节操高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凡是他提出的意见,都是应兴应革而又急需要办之事,因此少有驳回。传说福州城內原有“吉安会馆”房屋一栋,有一个宦官义子企图据为己有,要强行霸占。当时在场的绅士们见情纷纷避之,不敢抗争。江玉琳见状,独自挺身而出,与他理论,同时将其中一名歹徒捆绑起来,押送衙门判刑。会馆从此不受霸。

江玉琳在任日久,朝廷对他十分信任,擢升他为广西按察佥事(正五品省监察厅长) 。那时,广西的土司贼寇猖獗,经常骚扰边疆。有一个李指挥,勾结贼寇,与贼相通,江玉琳接到许多告发李指挥的状子,马上把他召来责问,并限令他扑剿贼寇,将功赎罪。不久,贼犯平定。江玉琳返朝述职时,呈报了此事,英宗帝特意嘉奖。京师人追仰裁至今,呼所寓巷为江家巷。

在江玉琳心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一个是解缙,另一个则是母亲刘氏。刘氏生下江玉琳才八个月,却遭遇丧夫之痛,决心独力将幼子哺育成人。日勤操作,长勉以学,非一般人不能及。当地谚语云:团箕晒谷,教子读书。从中也显示出刘氏一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改变人生和命运的决心。先有其母,则有其子。正统元年六月十八日敕命之宝记载:“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国家推恩臣下,必褒显及亲,所以重源本也,尔刘氏子江玉琳为福建道监察御史,皆尔善德所致,兹特封为大孺人,服此隆恩尚懋敬之。”明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尚书大学士杨荣撰《欽定四庫全書》记述江母:烈女不二夫,古道谁信然。懿哉昔共姜。守志能自坚。至今栢舟诗,耿耿垂简编。伟矣百世下,有此江母贤。年当二十余,奄忽失所天。子生甫八月,励志矢弗迁。辛苦事织纴,严恭奉其先。一心抱贞白,皎若明月悬。延师教孤子,夙夜惟勉旃。子幸登巍科,冠豸方腾骞。受封荷御勅,光宠何昭宣。遂令邑里间,称羡无间焉。妇道既无愧,母德亦已全。作诗纪贞节,庶为千载传。明内阁首辅江西泰和人陈循诗曰:节义都贤者所固有也,非过不幸不足以表于世,然则节义之表,岂忠臣节妇之所愿耶,唯非所愿帮为其所得,虽千百世之远,自有不容掩也,若江母者,可以观矣。一生勤苦缉家门,镱里鸾凤忍遂分,词忍玉堂皆鸟篆,诰须天阙尽龙纹。凡能教子心愈切,剪发延宾志益敦,喜有贤郎登宪纪,家门千古播清芬。明兵部尚书杭州人徐琦诗曰:有美江家母,芳年失所天。期坠金石操,誓继百舟篇。织衽供先祀,诗书教子贤。圣恩旌厥里,贞节永相传。据乾隆版《莲花厅志》记载:有司听说了刘氏的事情,上奏皇帝下诏表彰刘氏。刘氏活了八十多岁。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与当朝荐绅大夫,都用诗歌来歌颂她。知州柯暹(云南按察使,工书,尤善行草)认为她品性高尚,作文刻碑传扬她的美名。后来经历过两次兵火战乱,其它东西都不存在了,只有石碑没有被毁坏。到了隆庆年间,石碑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妇人的形状。后人感到惊奇,在上面摩挲,但妇人之形磨而不灭,越久越明显。传言刘氏人虽离去仍在关注儿子的言行呢。传说无论真假,足见刘氏爱子心切。

1449年, 江玉琳从巡按御史的职位以老疾告归,英宗皇帝极力挽留他,江玉琳感激涕零。土木事变后江玉琳回到家乡,立义校义仓,以兴民间教育和贫困救助事业,为人排纷解难,为百姓切切实实地做了许多好事,时时以“清、诚、勤、善”和“乐道何妨有菜羹”的处世之道来勉励后学。后来,乡里人在追记江玉琳的人生经历时,有感而发:“先生天生异赋终成器,虽晚而器利,我等难望其项背也!”

斯人已去存余韵,声华千古动山川。时光可以带走很多东西,但是那些灿若珍珠的诗文,刻入骨骼的名声,如青草般疯长的乡野趣闻、江湖旧事,却和江玉琳的名字一样,散落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融合在寂然不语的山水间。在田南,在莲花,在很多的地方,历久弥新,从未稍离。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