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沙朗捞塌坎第二分卷其人、其事4
正文

4,沙朗人的家园圩和埭

沙朗人的家置在“埭”上,“埭”建在“圩”里。埭者,建住房时、挑泥垒高、压实整平的宅基地。埭的本来意思是泥垒的土坝,沙朗人的宅基要挑泥垒高出沙田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多,“埭”顺圩河、埭河而走。叫“埭”是借用的,只有沙朗人才这样叫法,也是“沙朗地域”区别于“江南地域”的一大标志。“圩”,也叫“圩塘”,四周有堤岸。

一,“圩”和“埭”形成的自然条件

沙朗前辈人,总结出一条围圩建埭的经验:在筑坝截流促淤或江滩自然淤积到年平均水位差不多高时,(地面高程约在吳淞零点+3.5米左右。)就认为该处沙田可以筑堤围圩,修圩建埭了。从地域自然形态来看,圩塘是由大致南北走向的干河和大致东西走向的港、套围起来的一块区域。规划干河和港、套,都是顺着原来各沙头之间的水脉走的。周围圩堤顶高,一般约在吳淞零点十6.0米至十6. 5米。因干河和港、套的走向时有变化,所以“圩塘”的自然状态也就各不一样。所以沙上的“圩”,都有自己富有独自特色和个性的名字。

在围圩筑堤时,就勘定规划了“埭”的位置。沙朗的“埭”朝向以南向、东南向为常见,也有朝东向建埭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自然条件造成的。沙朗的干河,基本在圩塘东西二侧,圩内总排灌水的“圩河”,也就设置为东西走向,而且大多设置在大致东西走向的大港、套港的岸脚下,利用建港堤取土形成的挂脚沟加大、加深修筑而成。“圩河”用木涵洞和干河相通,“圩”内道路依河而建,“埭”是必须建在河边、路傍的,所以“埭”就势必是以南向、东南向为常见状态。同时也满足了沙朗人爱好朝南向阳的习俗。

沙朗前辈人积数百年经验,为满足沙田灌排水的便利,圩内两“埭”之间的距离尽量设置在半里路(250米)左右。因此,造成设置在“圩”内中间的“埭”,就有埭前、埭后二条“埭河”,这也是自然条件所影响的结果。

“圩”和“埭”的状况,充分体现了沙朗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地域人文魅力。

二,“圩”和“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沙朗人的聪明智慧、精明能干、艰苦耐 劳、勤俭治家的精神

主要在住房的建设上体现出这些精神。一般在秋忙后进点围圩建埭,先寻块高沙头,搭一批滚地笼(滚箍楼)、买只行香灶生活,在“圩”内水利建设到有一定功能时,就将滚地笼搬迁到自己宅基地上,先抢种沙田,等到农闲时,再来加工宅基地,压实建房。建房纯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沙滩采用不尽的芦苇、茅草,造芦菲茅草屋,一般还是烧行香灶,能住进这芦菲草屋,一般从开始围圩建埭后要三年。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沙朗前辈人实行的是先生产、存活,再考虑生活改善的艰苦创业规律。

接着在农闲时,沙朗人自己做土基,经过三到五年努力,做好了准备工作,将芦菲草屋翻成土基墙、树梁草房,砌一副灶头。一般造三间屋,中间一间置灶头吃饭,上手住大人,下手住小人、老人。屋顶铺稻草,沙朗人叫这种房子为“漫屋”。

十多年下来,沙朗人自己当年所种树已成材,多年养鸡、鸭、猪、羊、种蔬菜卖,攒下了一些钱,为儿子结婚,就开始做淮备翻房子,有可能去买些砖头、石灰、一点小瓦,翻造砖墙或半砖墙的小麦枷做房顶的、嵌点小瓦的房子,也可能这家人家一世就住这种房了。解放前,这种砖墙或半砖墙的小麦枷做房顶的房子,也为沙朗小商人们所追求的,他们做排门开店,屋顶嵌块死玻璃。当时在沙朗各镇上,这种规格房子也要占一半左右。沙朗人叫这种房子叫“拍屋”。

所以从围圩建埭建房上可看到,现代沙朗人所具有的能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实事求是,只求存活,只要有一线希望,一丝可能,就能充分利用自己周边所有有利于自己的外部因素、条件,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求生、创业的路子来的能力,为世上人所钦佩。应当说,这是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前辈们,在荒芜一片的芦苇、茅草沙滩地上,为生存、发展所创造积累的聪明智慧、精明能干、艰苦耐劳、勤俭治家的光辉灿烂的精神所致。

三,“圩”和“埭”的建设格局,充分体现了沙朗人追求的生活上简朴、生产上方便、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不随便求人的精神

一条“埭”,多则上百户,少则十来户,三户也成“埭”。多数人家宅基后面到河坎边种一块小竹园,自家用竹子可自采,春天有鲜美竹笋吃,竹园里可养鸡鸭。圩河或埭河就在宅基后几步路,一家人用水方便,河水边上种茭白,夏秋有菜吃,水面上种菱角,秋天有收成,还好在圩河埭河里做鱼窝,冬天车干水挑河泥垩田时,捉了鱼虾,腌起来慢慢吃。河边屋后种造房的成材树、种果树,树成材了好翻砖墙房。宅基左、右是菜园,一年四季吃菜不用愁。

家家场上有酱缸,烧菜调料不用上街买,腌制的瓜菜一年吃到头。家家有水踏腌菜大缸,冬天收了大青菜腌起来,家家都种雪里蕻茄菜,常做几甏“常阴沙人”美称为“盐鸡”(腌齑)的干细咸菜,家家都晒菜干头、秧草干、长豆干,一个春荒不用愁没菜吃。家家自制甜酒酿吃,做老酒酿兑老白酒吃,用老白酒泡枣子、枸杞子、杜仲,去寒治腰腿痛。

隔开几步,左右就是乡邻,有起事来一喊就到,远亲不如近邻,这可是沙朗人的优良习俗。一出门,就是自己种的沙田,人在田里干活,家里细佬哭、鸡飞、狗叫、猪哼都能听得见,一抬身,一张望,家里照看得到,娘子在家烧好饭,站在场头上招呼一声就能听见。

四,“圩”和“埭”的社区生活,独特的人文现象,充分体现了沙朗人的心胸宽广、包融百川的度量和战无不胜的团队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朗人来自四面八方,在一个圩内、一个埭上,大家见面都讲各自方言,平时各自遵循各自出身地的风俗习惯,互不干涉、干扰。大家不仅相互听得懂对方的语言,更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毫无门户、地方之偏见,从不因讲方言的不同而相互拒之门外,从不因不同地方来的人结团成伙来对付他人,究其原因,大家都明白,为了有饭吃,为了生存下去,大家都必须要随时随地与天、与地、与海与大自然搏斗,只有同心合力,才能战胜大自然,战胜死亡,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沙朗的这种人文现象,人人心胸宽广、包融百川的度量,这种超常理的特殊凝聚力,结成的“沙朗地域”独有的优良团队精神,有攻无不克,坚无不摧的巨大能量,这就是沙朗人的精神财富,几百年下来,已融化在沙朗人每个人的血液里,已化做建设和谐社会、开创幸福生活的原动力。

五,“圩”和“埭”的自然地域环境,促发和满足了沙朗人向往外部世界,爱出门闯荡的品性;培养了沙朗人倡导教育,爱追求新事物,爱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

“圩”和“埭”内公共社区建设,历来首要的是办学校。这是沙朗人几百年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沙朗人历来重教尊师,好学习文,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大圩,总会有学校。从前是私塾,民国后办初小,周围小埭的细佬都赶过来念书。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论”,在沙朗是深入人心的。家境再难,也要让细佬识字。教育的普及,说文断字的人比例高,沙朗人文化素养高,虽陋室茅屋麦饭青菜,且胸怀宏宇放眼世界,这是沙朗独有的文化、人文特点。这一特点,造就了沙朗人世代倡导教育,爱追求新事物,爱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民国以来,特别是解放后,沙朗为中华大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沙朗前后就出了六个学部委员,几千个教授、高级工程师,有从军做到将军的,有从政做到国务院部长,省长的。

沙朗人托扬子江而生、受扬子江恩惠,可自由顺江去上江各埠,去南通、上海;经干河可去江南和繁华的苏锡常;加上沙朗历来是私盐的集散地,沙朗人随“盐道”可闯东半个中国。因此,沙朗人见多识广,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快。

加上沙朗人从小受到前辈人不畏艰难、克勤克俭、聪慧精明的影响,受到与天、与地、与海、与大自然不屈斗争精神的培育,受到沙朗特有的团队精神的支撑,一个善于紧跟世界潮流,大胆艰苦创业、精明奋发图强、能做到所有想要做的事的沙朗人的新形象,已被世界所公认,这种伟大的成果,无疑与沙朗人的特一无二的家园“圩”和“埭”所具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地域人文魅力分不开的。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3: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