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沙朗捞塌坎第三分卷民风、民俗6 |
正文 | 6,沙朗人的交通工具及其它 “船”是沙朗人早期唯一与外界联系的交通工具。 最早逃难上沙朗的坍灾民是江北如皋人为多,还有靖江、通州、海门、启东人。多是肩挑一担行李,拖儿带小挤乘双浆划子打渔船或厂口赤膊几十担小木船过的江。上滩求生后,江北船民因大江里风高浪急,一般不大上沙朗来。最多来沙朗的是老夹南滩江南脚朗的打渔船,也就是一些有蓬双桨划子船,用甩兜网、撑兜网在老夹打渔的穷渔民。他们打渔卖鱼之外,就是在老夹北滩的各镇上打零工度日,他们一家家当就在船上,老少三代挤住一船,吃喝拉着都在船上。他们在陆上无地无房。据传,他们大都是张士诚败给朱元璋后,张士诚的被打散的兵和他们的后代。 原因是明朝朱元璋当皇帝后,他为防止被他打败的陈友谅、张士诚的后人、部下再聚众谋反,他曾下过一道“遗民策”,规定,凡曾是陈友谅、张士诚的后代或部下,有陈、张、周、朱、夏、李、吴、丁、崔、曹、季(大致)等十姓及其九族内亲眷,一律将陆上财产没收,全部赶下水,不淮他们上陆上生活、就业、创业、置家当,与陆上人通婚。违者殊连九族。这就是散在中国长江两岸,西从二湖东到江、浙所有水系里生活的船民、渔民。 而当时沙朗是一块星罗棋布的散沙头水域,这批船民、渔民也学“上沙朗”求生的坍灾民一样,上沙头上寻块高沙头搭建滚地笼歇脚,这不违法,因为不在陆地上,在岛上。他们就是沙朗最早的船民、渔民。他们是沙朗最早承担各沙头之间,沙朗与外界,主要是老夹南滩,人、货往来的交通运输营生。单桨划子、双桨划子,厂口摇撸撑稿木船,是当时沙朗主要的交通工具。传说,当时斜桥头到沙朗一些沙头,有“两头摸黑星星照,过滩要赶潮。”的说法。交通是十分不方便。 到了清朝年间,官家上沙朗组织围垦,在南沙、中沙、北沙之间,在南沙、中沙与江南脚朗之间,官家设有免费摆渡的“官渡”,有渡口的地方,基本上全是沙朗日后发展成的街、镇,沙朗人一开头叫“码头”。同时也为沙朗带来了造船业和专业搞运输的航行业。当时,沙朗的船,主要是撸摇平底风帆船,浅水区加撑稿。 撸摇船,也分客船、货船二种型式,客船较宽、长些,有前甲扳,前甲扳有一前小帆桅杆,也为操帆、带缆、抛锚、撑槁的船工作业的地方,前甲扳下是前小仓。中间有一大通仓,有固定木结构客人仓房,上铺遮雨漏油布,客人仓有仓底扳,一般有一米六净空,从前甲扳上,有一斜梯上下,客人仓两边、中间设座位,一般可乘六十人左右。主风帆桅杆设在客人仓中间,一直固定在船底龙骨上。后甲扳上有厂棚,一人多高,人在后甲扳上摇撸,有单撸、双撸,下有三格后仓,一仓为伙仓,放行香灶。船身两边有撑槁道,一般一尺半宽。货船,也叫“航粮船”,中间是二格或三格大厂口货仑,上有可拆移的仓盖架,下雨雪时遮油布,与客船不同处,一是船腰身处左右有侧撸,船稍还有一小帆。 当年内河货船,因要进套港,一般有一百担(石)到二百五十担(石)不等,干河可航长江的“航粮船”,大的有上千担(石),在内河船的风帆基本消失后,长江里的三桅、五桅大航粮船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全改成机动船。 民国后,三沙三夹淤涨没,二干河开浚好后,本来从常熟、无锡航到江南脚朗杨舍、鹿苑的小火轮,也顺二干河开到了长江边的十一圩港,沙朗的撸摇平底风帆船的风帆,随着河上造桥多了,就逐步消失,客、货船的型式没多大变化,只是一只小火轮拖头可拖好几条船,客货流量大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机动的单船客货船,船身都扩大好几倍。直到本世纪,用拖头拖一队货船的水上运输业,仍然是我沙朗地区的主要的货运型式,不过货船都是100吨到200吨左右的大船。 民国初,十一圩就借南通的大码头停靠长江的客货轮之便,开埠设中转码头,沙朗人可顺长江西上上江南京、安徽、二湖、四川,东去上海、浙江。 自从清朝有官家上沙朗围垦后,也带来了“脚行业”,有了陆上的运输业。当时的“脚行业”主要有挑夫,二人抬轿子和沙朗特有驼背独轮车,从摆渡路口(码头)接客,送到目的地。也有随客人上渡船去其它地方的。当时短途运输还有牛车,有钱人家有自备马车。当年,二干河开通后,沿途的路桥修好后,有定班客货马车到鹿苑,到常熟。直到修了“十王公路”,通了汽车。 沙朗修公路通汽车的时间比苏南其它地方要滞后,主要是港、河较多,公路桥投资较大,抗战前,基本没修什么公路。沙洲县志有二种说法:“民国29年(1940年)11日28日,常鹿公路工程竣工,汪伪常熟县政府派员验收。”“民国32年(1943年)1月9日,常熟至鹿苑公路段试行通车”。时间要相差二年多,让人不大好理解。 当年日本侵略者是在民国26年(1937年11月25日)占领沙洲全境,整个江南沦陷。日本人为控制住苏南,建立公路网是他最早实施的几个侵略手段之一,江阴经杨舍过鹿苑到常熟的军用公路,在压路机到无锡的军用公路,民国27年(1938年)年上半年开工,民国28年(1939年)冬,就通了军用卡车,县志上说,常熟到鹿苑通民用客车,在民国29年(1940年)11日28的说法比较符合客观。不久日本侵略者从周家挢到大新、老海坝,从袁家挢到德积;从鹿苑到十一圩、西家港,修军用公路,进一步控制沙朗。 《中共张家港(沙洲)地方史》记有,1940年11月,后塍、沿江群众300人,破坏从袁家桥到德积公路18华里。这就是一个佐证。所以,十一圩港通汽车,不会迟于1941年底。县志上说,1952年十一圩才通汽车,让人不大好理解。 说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外地工作的笔者,听到家乡一些人传来的一种让人非常想不通而又大吃一惊的说法,说沙洲县委的主要领导者,“好大喜功,‘侵占’‘浪费’多少良田,盲目的要修多少不可能有多少用场的又宽又多的公路,真是‘劳民伤财’。”笔者在广东走过不少地方,“若要富,先修路”是不二法门,怎么会有如此严重的不同看法存在?正好笔者单位在沙洲有工程,我回故乡一看、一听,一了解,得出了我沙洲人有福,县委主要领导者是一位紧跟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思想解放,注重脚踏实地而又大胆敢闯的共产党人,一个革命者,一个改革者。我以一个支持改革开放的工程技术专家的眼光,从当时的大手笔的雏型中,看到了一个令人向住的现代化的,讲科学的新沙洲,令我兴奋万分之后,对中共沙洲县委升起了极高的敬意! 我以一个港口、路桥专家的眼光看了正在施工的通张家港港区的高等级公路,我给县委主要领导者写了一份建议书,其中有二条,一条是对路基施工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提出注意和改进意见,一条希望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沙洲的地理战略地位,加快沿江再造一条高等级公路,以沿江港口为依托,将沙洲沿江建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带…… 弹指一挥二十年过去了,我只想和当年议论沙洲县委的主要领导者的老乡们说一句:你可能现在也会乘坐自己的私家车,正开在这故乡已成网状的高级公路上,欣赏着美丽无比的绿化带和一爿爿现代化的花园式的工厂,看着这车水马龙的各式汽车在奔飞时,你对当年的那些议论作何总结? 从沙朗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的变迁,你能不赞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吗?能不升起你对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改革者、革命者、领导者的敬意吗?能不赞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吗?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