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走”文化成就了一个大家族
正文

福建邵武一中 黄邵辉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走”的气息扑面而来。走吧,去寻找哪山好水好人更好的地方;走吧,到哪山清水秀的地方去成家立业;走吧,到哪人文昌盛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吧,到哪穷山恶水之地去开拓,去体现自己的价值;走吧,到哪繁华簇锦之地去奋斗,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

每读一次黄峭的《谴子诗》,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作为南平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黄峭,这位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代俊杰,在他八十岁生日的那天,在他的家乡——邵武和平坎下,召开了一次家庭(扩大)会议。正是这一次会议,黄峭以其睿智的眼光、军人的胆魄和自强的信念,循循善诱,为家族定下了今后发展的基调——走。

在这次会议上,黄峭首先用尧帝“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的名言,与自己年轻时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一个家族长年聚在一起的弊端,并进而要求二十一个儿子中除各房留一长子以侍奉母亲左右之外,其余十八子都要走出去,信马由缰,爱到哪里就到哪里立业。面对亲人的不解,黄峭又用“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来比喻,强调一个家族如果长年聚在一起,又长期处在平安之中而不思进取,那是很危险的。其姻亲也用“池内之鱼,应逊云间之鹤”来说明一个人只有“走”出去,才能锻炼才智,大展宏图的道理。最后黄峭留下了本文开头的这首诗赠送给儿子们,并要求儿孙们以后凭诗与《家谱》相认,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

“走”文化由此形成。黄峭的儿孙们自此由和平走了出来,走到了祖国四面八方,走到了世界各地,走出了一个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家族。

反观与黄峭同一时代,共同生活在邵武和平的上官家族,又是另一番景象。

据《天下上官是一家》文史资料介绍,上官洎是上官家族在邵武和平的开基祖(上官洎与黄峭是朋友关系,黄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洎的孙子上官仁郁)。自此,上官家族经不断发展,“从唐末至两宋期间簪缨不断,冠盖相续,成为千古佳话。据闽樵上官氏宗谱记载,受皇帝奉赠者有洎、有质等17人,受门荫为官7人,榜眼(本状元)1人,进士有凝、恢等62人,举人27人。两宋期间共有朝官显臣达160多人,曾有‘钟灵毓秀禾坪地,天下世家上官族’之美称”。此种景象有楹联“宴罢宫花满壁,朝回牙笏盈床”为证。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性人才辈出,荣耀与辉煌并存的家族在宋末元初之时,改朝换代之际,遭到元兵的烧杀抄斩,上官氏居住的石马街官坊墟变成一片瓦砾,邵武和平这支极具辉煌的望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坠入低谷。究其由发展高潮走向低谷的原因,或许可以列出多条,但这个家族始终聚居在一起,没有“走”出去,则是其绕不过去的原因之一。须知,鸡蛋要分放在几个篮子里才安全。

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分析嘉兴望族始终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就是:走。他是这样分析的:“人口分子中间,流动性太大的固然不能成就什么事业,而安土重迁的人又大都固步自封,唯有在相当的戟刺之下能自动地选择新环境的人,才真正能有为有守,一样成家立业,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维持久远;时和景泰,他可以进而博取功名利禄;时难年荒,他可以退而株守田园,韬光养晦。在以家族制度为重心的中国社会里,这种人似乎特别占便宜,因为无论社会秩序如何的不安定,他总有一个可以退守的老巢”(转引自鲁西奇《移民:生存与发展》,该文载于《读书》1997年第3期)。黄峭早在唐朝末年,在“相当的戟刺之下”,就有了这样的见识与举动,其“走”文化创建的意味特别强。也正是在这浓厚的文化熏陶下,他的第九个儿子黄化后来成为宁化“客家黄”的开基始祖,其裔孙黄僚又成为梅州黄姓的始祖神。也是在“走”文化的熏陶下,黄峭后裔子孙,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黄峭后裔占整个黄姓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进而形成了如今“黄流数千里,一脉上千万”的局面。现在,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每年接待前来祭祖的后裔就有几万人。“走”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

写到这里,“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的乐曲声在我的耳边回荡着。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