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杭盖西部文学作品】沉重的马鞭
正文

沉重的马鞭

孟克杭盖

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条马鞭,它是我的哈萨克朋友巴哈提送给我的。这条马鞭当成一件饰品,悬挂在墙壁上,大抵已有十三、四年之久了。回想起来,和巴哈提互称兄弟般的友谊,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这是可以成长一代人的时光。

马鞭在游牧族群里是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的,它代表着一片牧场、一群骏马、一位牧人……它不仅仅如此:在草原上的游牧者,通过一根马鞭就能辨认出马鞭的主人,血缘家族以及部落族群。

在草原,马鞭潜藏着一种草原的文化密码。

华夏文明一直划归于农耕文明的范畴,这实际是错误的。因为,华夏之祖黄帝实际是一位游牧民族的部落首领。而炎帝才是农耕民族的氏族部落首领。多少年来,历史的研究者多是那些搞社会科学的专业人员,他们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而理性思辨能力往往是滞后的。划分游牧与农耕的文明归属,只能从生产工具入手去研究。因为,生产工具代表着一种生产劳动的活动方式。

在上古的农耕劳作中,首先诞生的劳动工具应该是“耒”及“犁”这类器物,而非其他。在草原上,由于游牧需要长距离转场,它只能诞生“车”“套马索”之类的工具,亦非其他。黄帝号称“轩辕氏”,在炎黄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均提到黄帝部落使用了“车”。甚至有“指南车”之说的流传。这只能表明一个事实:黄帝部落来自于北方草原的游牧种群。

华夏之族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这五千年文明实际是农耕族群与游牧族群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动态发展衍化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在华夏之族的农耕族群主体中,无疑是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在游牧族群的主体中,却是以藏民族为代表的。就藏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奇迹。这无疑是应该归功于雪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汉民族中庸和谐的文化传统。让其保持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但,这里有个大前提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必须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像匈奴人与汉人的长达四十年的匈汉战争。直到彻底摧毁匈奴人的政权机构。

在华夏之族五千年的文明衍进中,游牧种群能以浓笔重彩载入史册的是匈奴人。在考古、历史等领域的工作者,喋喋不休地争论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突厥人种?还是塞种人时?基因技术的介入,让这个难解之题变得简单:从漠北及贝加尔湖地区的“匈奴文化层”的考古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匈奴,属蒙古人种。

匈奴的发祥地在古称河南地的鄂尔多斯草原。

当匈奴的崛起之初,面临“东胡强而月氏盛”的局面:东胡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一带。月氏则在阿尔泰、甘肃、宁夏一带。有史记载:匈奴,乃夏国苗裔,战国时夏国灭,淳维率败落家族从中原逃亡至漠北,与当地土著民通婚,逐渐繁衍成部落。只因,漠北地广人稀,推行家庭互补制,父亲亡前妻子可娶后母为妻,兄亡弟可娶嫂为妻。这一游牧族群的习俗一直沿袭到清末的藏族、蒙古族等某些部落仍有保留。

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部落能与汉族为代表的强大的农耕种群较力近千年之久,必有其强大的游牧精神来支撑,在匈奴人的生活习俗里面就能寻找到匈奴族群中隐藏的文化密码:受游牧生活方式的制约,匈奴人必随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他们种群生存的唯一保障是畜群的兴旺与繁衍。这是他们对畜群的极端依赖而造成强烈的占有欲,就像农耕民族对待土地一样的浓烈感情。由于无文字,受文明世界的影响较小,一切社会生活活动的交流与往来,皆有口头传达,迫使他们对言语承诺十分看重,必然使其:言出必行,果断坚决。随意改变会被认为是耻辱的。

游牧种群的精神世界与农耕群落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把作战与狩猎看成相同的事件,只有狩猎对象的概念,而没有敌人的意识。不会为战争而恐惧,应对狩猎只有嗜血般的兴奋,胜则进,失则退。丝毫不会出现文明社会那种因失败而生的羞耻意识。

统御匈奴的最大部落首领称“单于”,意思是:“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单于死了,举行葬礼的仪式上,妻子和随从一起割喉而亡,以表示永恒的追随。这是用一种极端残忍来表达的一种极端的虔诚。部族中不论悼念谁,在仪式上都会用刀子划破脸颊,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对于匈奴来说:这是一种生命的盟约。

匈奴人对勇敢与荣誉的追求是农耕民族无法理解的。他们把在战场上胜利后斩获的人头,悬挂在马鞍上,回到驻地将俘获的人头揭掉头皮,拴在马鞭上。再将头骨从眉骨处锯开,做成饮酒的器具或者骨碗。以显示其勇士般的荣耀。

这种习俗在一些藏区仍有遗留:用人的头盖骨做成的骨碗、器具盛酒被看成是一种吉祥祝福,而这种器物也被当成圣物。

《史记?大宛列传》讲:“(冒顿)破月氏,至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曾强盛于华夏西域的月氏,在匈奴地一再打击下,退走天山之西。匈奴进入强盛时期。从匈奴世系中可看出匈奴人的兴衰过程。

孪鞮是匈奴的第一任单于,他确立了匈奴部落制度,在他地率领下匈奴部落成了有组织的军事力量,被尊称为统领匈奴部落的“撑犁孤涂单于”。尔后,匈奴人将自己的部落首领称之为:单于。

头曼时期,匈奴部落开始向外扩展,与秦将蒙恬交手,终不胜秦,被迫北迁。蒙恬逝去后,头曼率领匈奴安居于“河南地”,让匈奴人在鄂尔多斯过起稳定的游牧生活。

冒顿开始的前209年,匈奴在西域发展壮大起来。先后破东胡、月氏,围困刘邦于白登达七日之久。从此,拉开了长达几代人的匈汉战争的大幕。

匈汉战争主要发生在冒顿、军臣、伊稚斜、乌维、乌师卢儿、握衍眗鞮、且鞮侯等几位单于在位期间。且鞮侯曾下令软禁苏武,让他在寒冷的贝加尔湖苦度十几个春秋。

以匈奴人视恶如仇的性格,击杀一个苏武,如宰杀一只羊羔那么简单。可匈奴人没有那么做。对他的处置在文明的汉人看,便是让其去北海牧羊。殊不知,在牧羊人的世俗精神世界里,牧羊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这如同让热爱土地的农夫去务弄庄稼一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苏武牧羊的世俗感受是不同的。

且鞮侯单于一定在想:对你苏武,我已经宽厚到让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羊人,你还有什么不满足?

匈奴人对拥有强大文明的汉人世界,是心存敬畏的。对一个脑子里只有一根筋,认死理的苏武而言,都给了他们能够理解的最大限度的宽容。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匈奴单于对那些肯于匈奴人合作的降匈汉将是很优待的。封李陵为右校王,兼任坚昆部首领。而对卫律、李广利更是高官厚禄,甚至到了可以参与左右匈奴人封立大单于的这等重大事件。换位思考,倘若放在整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汉庭,这种事情还能够发生吗?恐怕汉庭朝堂上的那些道貌岸然的阴谋家们,事态尚处于萌芽状态就会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还会给你留下空间,让其发展壮大?

武帝时期的四十余年的汉匈战争对决的结果,让匈奴帝国分裂成南北匈奴。北匈奴在东汉地进一步打击下,败走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北匈奴从此在中原汉人的视野里消失了。当那提拉出现在东罗马人的家门口时,欧洲人才知道那伙像风一样来去自如的野蛮人就是在人类文明社会的视野里消失了四百年之久的北匈奴,是他们来到了自己的面前。而南匈奴则融入汉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文明社会。今日,那些生活在渭北、陕北一带的呼延、兰、乔、成、刘、卜、金等姓氏,均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子孙。

那些曾经强大的匈奴,在文明地诱惑下,心甘情愿的彻彻底底地把自己的部族融入了被称之为归化的文明世俗世界。

春秋战国是农耕社会的大纷争时代,而五胡乱华则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大纷争时期。这个历史片段是华夏之族文明衍进中无法绕过的话题。

在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大纷争的历史瞬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支从大兴安岭丛林中走出来的一个半牧半猎的部落种群:鲜卑人。他们在未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可以说:鲜卑人对这个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是一无所知。

鲜卑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同一只丛林中的小鹿,谨慎敏感而小心翼翼。因而,他们走出崇山峻岭时,边走边看,怯懦审慎。望着雄阔无垠的草原,甚至不知该往何处去。是向西?南下?还是向北入荒原绝漠去探求未知之世界。没有任何一位部族或者文明群体的先知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一切需要他们自己做出判断。……就这样,他们边走边看,走走停停,竟然历时久达四百年。

雁过留声,鹰过留影。

鲜卑人还是有一些小的群体越过大泽北海,进入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流域,给这片沃土留下一个至今让世人无解却闻名于世的名字:“鲜卑利亚”,即今人所说的“西伯利亚”。

一个西伯利亚的地名,让世人从此争论长达千年之久。有人说是突厥语,有人说是蒙古语,也有人说是通古斯语。……实际上这是古老的鲜卑语中的“鲜卑利亚”的转音,说“西伯利亚”是“鲜卑利亚”的转音的理由很简单,只有用古鲜卑语才能准确地翻译出其含义。而用其他语种,只能牵强附会而含义模糊无解。

至于最早进入北亚极地边沿的那部分鲜卑人是又扭头南下了,还是留下来融入当地土著,已经不再重要了,人们只需知道:鲜卑利亚这个地名就可以了。

欧洲人对西伯利亚的认识,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了。从《世界探险史》中可知,对该地区认识的主要群体是俄罗斯人,他们之前的视野一直停留在石头山之西,而没有越过乌拉尔山脉。

鲜卑人的主要族群并没有北上,而是在边走边看的缓慢过程中扭头南下,来到华夏九州之核心----黄河流域。

过于理性的陈述历史,会枯燥无味。实际的历史事实是非常精彩动人,激荡人心的。五胡乱华时期的驰骋疆场的名将如天上繁星,灿烂耀眼,载入史册者亦多如牛毛耳。甚至可以说,一些割据政权就凭一两个名将而张扬显赫一时。比如:前凉,张轨;前赵,刘渊;成汉,李雄;后赵,石勒;前燕,慕容皝;前秦,苻健;后燕,慕容垂;后秦,姚崇;西秦,乞伏国仁;后凉,吕光;南凉,秃发乌孤;南燕,慕容德;西凉,李暠;北凉,沮渠蒙逊;夏,赫连勃勃;北燕,冯跋;代,拓跋猗卢;冉魏,冉闵;西燕,慕容冲;翟魏,翟辽。在这些猛将如云地残酷拼杀的险恶战阵中冲杀出来的第一名将是“慕容恪”。

慕容恪几乎是一战成名,他当时仅十五岁,让人大跌眼镜。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他依赖的先锋官竟然是年仅十三岁的慕容霸。也就是类似于今日初中生那么大的两个小屁孩。当时,后赵以残忍闻名的君主“石虎”,率数十万大军,打算围歼慕容割据政权。

石虎率领着天下闻名的猛将:姚豹、石闵、姚弋仲,把慕容皝的国都棘城围得如铁桶一般,面对强敌的重兵围困,手下都劝慕容皝投降。

慕容皝却说:“孤方取天下,何降人乎?”

他敢如此藐视石虎的数十万大军,就是手中握着一张王牌:慕容恪这位笑傲天下的军事天才。在某个凌晨,慕容恪率领两千铁骑,突袭冲入后赵阵地。后赵军互相惊扰,弃甲遁逃。史记“恪乘胜追击,暂获三万首级。”

武将一生能经历一次恶仗,就可笑傲江湖。然,慕容恪一生却经历过的这种生死恶斗的关键性战役达六次之多。便无可争议的位列五胡乱华十六国混战时期的第一名将。

冉闵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战神,能列为战神级的名将,南北朝时仅此一人。他左手使一杆双刃长矛,右手挺一杆连钩戟,常骑一匹赤色烈马。神武悍勇,让天下敌手闻风丧胆。他曾经下令灭绝了整个羯族和羯族人的割据政权后赵,被誉为黄河流域饱受战争蹂躏的汉族人的希望。

常胜将军慕容恪的精锐铁骑,在冉闵严格训练的精锐步卒的长矛大戟组成的不可逾越的矛山戟林面前,纷纷落马,弃尸而逃。战场厮杀得惨烈,争勇斗狠得恶仗,让一代名将慕容恪也心生怯意。

毕竟,慕容恪是个年轻人,思维活跃。苦思冥想的结果,弄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军阵:用五千铁骑结成连环马阵,一代战神冉闵就成了这种阵法的第一个牺牲者。

鲜卑人就是靠这样无畏的争斗厮杀,才在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为自己的部族争得了存世的一席之地。

五胡乱华时期的割据政权实际有二十个,而鲜卑人建立的割据政权就有:前燕、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代、西燕等八个;匈奴人建立的政权有:前赵、夏两个;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有:前凉、西凉、北燕和冉魏四个;其余为羯、氐、羌、卢水胡和丁零。在这场惨烈地争斗和厮杀中,鲜卑人笑到了最后。

在崇山峻岭中生活的鲜卑人,还没有形成文明社会那种高度统一的组织群体,他们在深山老林里走出时,是散乱的。一些族群向北到了西伯利亚;一些族群向西进入中亚,就是人们所知的厌哒;一些族群则进入青藏高原,便是人们熟知的吐谷浑;拓跋部是从大鲜卑山较迟走出的一个族群。

鲜卑拓跋部在几位有为首领的带领下,迅速扩张,取得优势,雄踞中原。建立起北魏政权,结束了数十载五胡乱华大纷争的乱局。

北魏孝文帝是位有为的君主,可身为太子的拓跋恂竟然不知父亲拓跋宏的心思,和鲜卑守旧的贵族势力搅和在一起,不知不觉甘心沦为旧势力政治绑架对象。

孝文帝一直想把北魏的国都从平成(山西大同)迁往中土洛阳,他知道反对迁都的拓跋贵族势力十分强大,就以南征为名,亲率北魏三十万主力南下。时值秋雨连绵,衣湿路滑,疲惫不堪,大军好不容易挣扎到洛阳,拓跋宏面对疲惫之师,仍然不肯下令,一副跃跃欲试要继续南下的样子,吓得群臣拦住马头进言求告。

拓跋宏才抛出问题,供群臣自己抉择:兴师动众,无功而返,无法面对历史。今时要么南征,要么迁都。迁都就在这种情形下,被确定下来。但,反对迁都的贵族势力仍然存在着,这些问题不解决,迟早会给帝国的安危带来隐患。

果不其然,两年后正式迁都时,以拓跋隆、拓跋超为代表的贪恋故土的贵族势力,企图策划截留太子恂,在平成武装割据。由于孝文帝筹谋严密,让他们无从下手,避免了一次叛乱。到了洛阳,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禁胡语、禁胡服,改汉姓,讲汉语、习汉礼……

可太子恂却无法忍受了,身边集聚了一大批坚定的拓跋鲜卑传统的捍卫者。

太和二十年八月(公元496年),孝文帝出游嵩山,令太子镇守京都。太子恂却利用父亲外出,立即拉起大队人马,疾驰旧都平成。他们没走出多远,就被拓跋宏派出的追兵擒回。显然,睿智的孝文帝早有洞察和防范。

他不过是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等待时机而已。

拓跋恂身为太子,纵不能像慕容恪那样率军征战,起码不能如此漠视父亲的心事和政治图谋吧?更不能甘心沦为守旧势力的挡箭牌,去阻碍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吧?雄心万丈的拓跋宏,面对如此昧于父皇圣心抱负的昏庸儿子,将来怎么能担负国之重任?被孝文帝视之为“国之大祸”,痛心下令处死了荒唐糊涂的太子恂。

失去了挡箭牌的守旧势力,再也无法存身,拓跋隆、拓跋超等人铤而走险,煽动朔州刺史一起起兵造反,被孝文帝抓住机会,一网打尽。

鲜卑人自此,在轰轰烈烈的彻底汉化运动中,义无反顾地融入了文明社会。这就是文明所潜藏的巨大力量。

蒙古人是东胡的另一支游牧种群。匈奴未崛起之前,横强东部草原的是东胡人,称雄西部牧场的是月氏人。匈奴大单于冒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历史的衍进就朝着另一个方向而去。有历史传说,东胡和匈奴争夺草原,双方为了试探对方的实力,东胡王便不断向冒顿提出很多无礼要求,一会强要匈奴的骏马,一会索求单于的阏氏(即皇后)。富有韬略的冒顿竟然一一答应,给东胡人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匈奴人软弱可欺,便放松了警惕。

让积蓄起力量的冒顿率匈奴铁骑,一举击溃强横一时的东胡,杀死了东胡王。

在强大的匈奴人地打击下,东胡余众四处逃散,有的隐藏深山,有的藏身密林。逐渐形成诸多氏族和部落,比如鲜卑、乌桓和室韦契丹。室韦是契丹的一种,分别有大室韦、南北室韦和蒙兀室韦。

蒙兀就是蒙古。在汉语文献中,蒙古一词有多重写法:盟古、萌姑、萌骨子、蒙古里和蒙古斯等。所谓其含义是:永恒的部落。捏古斯和乞颜是传说中的蒙古人的先祖。传说他们为躲避匈奴人地追杀,躲进一个险峻的山谷之中,有一大片平地,还有清澈的溪水,草木丛生,是个狩猎放牧的好地方,谷地仅有一条隐秘的小路和外界联通。

这里就是额尔古纳河边的一座高山,当时称呼为:额尔古捏昆,意为:险峻的山坡。这群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艰难度日,形成了众多的氏族,这些氏族又形成了一个部落:蒙兀室韦。

在唐代的开元年间,他们还在额尔古捏昆生存度日。日益壮大的种群,终于让他们感觉拥挤不堪,蒙古部落便离开深山谷地,一支向西,包括成吉思汗的先祖部族乞颜;一支向南,包括弘吉喇、乌良哈、朵尔边等。

向西的这支蒙古人经历了漫长的迁徙之路,回鹘汗国灭亡后,他们才逐步迁徙到三河源头的不尔罕山脚下的斡难河畔。就是蒙古国的肯特山鄂嫩河的源头地区。所谓的三河就是:鄂嫩河、克鲁伦河与土拉河。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成了蒙古民族的文明发祥地。

蒙古乞颜部在铁木真地率领下,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不但统一了蒙古诸部落,进一步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开始向南问鼎中原,向西进入中西亚草原。

向南的一支蒙古军队,由著名的木华丽国王率领。向西的一支蒙古铁骑,则由成吉思汗本人亲自率领,这就是著名的蒙古人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时,他的一个睿智的汗妃也遂夫人进言,询问蒙古帝国的第二代可汗的继承人的人选问题。成吉思汗有四个如狼似虎的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托雷。

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习俗,幼子需守祖业,即守灶。故而,幼子托雷就被习俗派出在外。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只能在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人中产生。虽然,成吉思汗一直宠爱的忽兰妃也生有一个:阔列坚。但,阔列坚与个个战功显赫的几位兄长相比,如同雀鸟与雄鹰相比。这些,当时的成吉思汗的每个汗子都很清楚。

因为,术赤出身不清楚的阴影,一直折磨了一生,并无继承大汗之位的奢望。可他卓越的战功,却令其他政敌不敢轻视。性格急躁的次子察合台就拿大哥的出身不明,大做文章,公开在父亲的面前争斗起来。

对此,睿智的成吉思汗一言不发,并不制止,反而甩手而去。

如果没有察合台的焦躁争夺,也许大汗之位,真会落在他的头上。因为,成吉思汗一直很宠爱察合台的儿子:木阿秃干,并一直留在身边,传授心得,用心调教。倘若察合台能明白父汗的良苦用心,就不会出现这样莽撞的事件发生。

然而,少年勇士木阿秃干在西征进攻西方强国花剌子模的一场战役中阵亡。加上急躁的察合台公开争夺汗位的莽撞之举,让成吉思汗只好把目光落在相对宽厚的三子窝阔台身上。起码,窝阔台承袭汗位,不会引起汗子们之间的公开争斗。

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与汗妃乃马真生有五子:贵由、阔端、阔出、哈剌察尔和合失。窝阔台死后,乃马真在察合台诸王的支持下,监国五年,史称皇后专权时期。此时,在蒙古帝国内形成了主要的举足轻重的四大宗室诸王势力,依次称之为:术赤系诸王,察合台系诸王,窝阔台系诸王和托雷系诸王。

1246年,在蒙古贵族和诸位大臣的强烈要求下,乃马真氏被迫举行选汗大会。窝阔台在世时,曾确立三子阔出为蒙古帝国的第三代大汗继承人。但阔出阵亡于征宋战争,就将阔出之子失烈门养育在汗庭,并说过:失烈门将成为大汗的继承人。

失烈门当时却是一幼童,无法处理横跨欧亚庞大的大蒙古帝国的国事。乃马真氏拖延的企图就是让自己亲生子贵由继承汗位,故而借自己监国的有利时机,一再拖延库利台大会的召开。最有实力的术赤长王系诸王,以拔都汗为首,由于长子征西之战,贵由对拔都统帅大军的不合作态度,造成两大部系出现间隙。拔都便不愿意让贵由继承汗位。选汗大会便再次流产落空。

经过各方势力的不断角逐,终于在和林不远的斡难河发源地重新召开,把贵由扶上汗位。然而,贵由即位仅两年就去世了,让汗权的角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时有资格承袭汗位的人选就比较多了。术赤系的拔都、察合台系的也速蒙哥、窝阔台系的失烈门、拖累系的蒙哥等。

在成吉思汗汗子的四大部系中,西部诸王中最有实力是的拔都,东部诸王中最有实力的是蒙哥。而术赤系和拖累系的感情一直很深厚,拔都自己的钦察汗国刚刚建国不久,事情繁多。拔都自己也对帝国的大汗之位没有兴趣,他就极力支持拖累系的蒙哥承袭汗位。

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对此认识不足,自己内部也纷争不止,汗权的转移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贵由死后不久,拔都就以长王的身份,向各地派出急使,召集各部系诸王到他的新驻地——钦察汗国举行库利台大会。窝阔台系、察合台系诸王拒绝出席。拖累系诸王却积极响应号召,不辞遥远前往。

拔都不顾窝阔台系、察合台系诸王的不合作态度,按计划坚持召开库利台大会。在拔都的支持下,正式推举蒙哥为下一任蒙古帝国的大汗。拔都为了汗权的顺利转移、交接。下令自己的兄弟别尔哥率领一支大军,护送蒙哥回到帝国的京都,在蒙古本土正式召开大会,让蒙哥承袭大汗之位。

对窝阔台系、察合台系诸王的继续的不合作态度,拔都警告:“你(别尔哥)拥立他登上宝座吧,那些背弃扎撒的人都要掉脑袋。”

在召开库利台大会的时候,窝阔台系以失烈门、恼忽、忽鲁黑等人企图发动军事政变,被蒙哥及时剿灭。

蒙哥汗在位八年,在征宋战争中阵亡。

让帝国再次处于选汗的抉择之中,最具实力争夺汗位的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同母兄弟两人互不相让,阿里不哥在和林称汗,忽必烈则随后在开平称汗。

由于忽必烈采用汉臣之权谋,未尊草原传统法则:大扎撒。在还没有取得大部分各部系诸王的支持下,就急切地公然在开平称汗,成了第一个公开破坏草原文明法则的人。

从大蒙古帝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起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其间的几任蒙古大汗,不论是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还是贵由、蒙哥汗,都是由经蒙古贵族包括几大汗国的代表参加的库利台大会选择决定的。在大蒙古帝国时期,几大宗藩汗国的汗位继承者,都需要帝国大汗的认可。而在忽必烈之后,在汉臣谋士的影响下,抛弃了成吉思汗确立的大扎撒令。不再尊重蒙古帝国以及几大汗国贵族的意见,依赖自己的军事实力,自立为汗。

这样强行登临汗位的结果是:蒙古帝国内部产生分裂,形成了以阿里不哥为一伙的保持草原法则的一派;以忽必烈为首的一群以汉法为体的中原汉法派。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造成了诸部落蒙古贵族的公开对抗与分裂。最著名的莫过于海都之叛,与忽必烈分庭抗礼长达近四十年之久。

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元帝国,虽然庞大但其社会结构却很脆弱。

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在宋代,被北方游牧族群——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建立的割据政权的不断蚕食与侵袭,使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向心力的不断消弱。

加上蒙古贵族推崇和遵守的诸王分封制度、幼子守灶制度和库利台大会的选汗制度的交织、混合、相互掣肘,造成的社会结构体系的不稳定。分封制在华夏西周的诸侯国分封、汉代的八王之乱,都证明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应该遭到淘汰的。而蒙古贵族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幼子守灶制度是蒙古社会的传统,可惜这个传统却不利于汗权的巩固。唯一能起到进步作用的是库利台大会的选汗制度。但,这个制度却在另外两个落后制度的消弱下,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诸多不利因素的混合与交织,使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纷纷脱离母国,走向分裂独立发展的道路。

可以说:唐宋是华夏文明发展的分水岭。在宋之前华夏文明是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而在宋之后,华夏文明实际上步入消极的衰弱阶段。这样,叠加在华夏文明主杆上的其他少数部族的文化,也将难以摆脱走向衰亡的困境。其间虽有大明永乐年间的短暂辉煌,特别是明王朝推行的更加野蛮的东厂、西厂的特务组织机构的产生、女真满人入主中原,推行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残酷的文字狱,更是在客观上加速了华夏文明总体上慢慢走向衰弱的窘境。

近代的“五四运动”,是华夏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对中国社会的一次总的思考与探索。他们在积极的、悲怆的、激昂的、冷静的开始思想。

近代之华夏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段最黑暗、最野蛮、最残酷的历史记忆。其令天下华人刻骨铭心、痛彻心扉、欺凌羞辱而永世不忘。

每个华夏子孙都有隋唐盛世的“圣人可汗”、“天可汗”的最昂扬、最自豪、最辉煌的历史记忆,却实在无法接受同是华夏文明的分崩离析:华夏之族的近枝旁族兄弟的离去——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喀尔喀蒙古人被蛮横的罗刹人在华夏的怀抱中强行夺走,中国丢失了西伯利亚的广袤牧场,葱岭西辽阔的哈萨克草原,外兴安岭大片的狩猎场,八国联军攻入天朝盛京,日本倭寇的侵华战争……琉球属国至今被倭寇侵吞,台湾仍孤悬海外。

这些,都是华夏之族崛起前无法迈过的一个心理门槛。

柯尔克孜人是个曾经融入了大量汉人血缘的族群,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更替时期、五胡乱华时期,均有北逃之人群融入。那个时期,有少数族裔内附,也有大量中原汉人外逃。只是内附的那部分被汉族载入史册记录下来,外逃的那部分族人由于归入的族群没有文字,只能存在于口头传承。

作为柯尔克孜人的最早历史记录,最著名的莫过于李陵的投降匈奴,兼领坚昆部之王。坚昆就是柯尔克孜部族的早期称谓。阿里不哥争汗时期,逃亡于谦谦州,就是游牧于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利吉斯部族。阿里不哥反叛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以海都为首的西道诸王以及斡亦喇(卫拉特蒙古)、布鲁特(柯尔克孜)等诸部族。

迁了新居,仍然打算把那根马鞭子悬挂在新房客厅的墙壁上。

西汉的丝绸之路、盛唐的西域归化、蒙元的大规模西征和明永乐年间的七下西洋……都标志着华夏之族的开拓进取精神。

时至今日,建立连接亚欧大陆桥经济枢纽的欧亚大陆桥铁路线是华夏之族再次崛起的原动力,这是连接欧洲经济圈、非洲经济圈和亚洲经济圈的经脉所在,东抵西进,是在战略上胜出美利坚牛仔的一着高棋。再造中华的硬件设施建设就是南水北调或者东水西引工程的实施,在辽阔的西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以及化工业、绿色能源工业等等。

配合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让西部各民族融入大中华的发展主流之中。

倘若,东瀛倭寇之流,在华夏再次崛起之际,给我堂堂华夏的发展添堵,就毫不客气地狠狠抽他几马鞭,让其老实消停几日。千万不要小看哈萨克牧羊人手中的马鞭,那鞭梢中都要捆绑一块沉重的铅块或者铁疙瘩,倘若遇到胆敢侵犯羊群的凶残恶狼,扬起那马鞭,就可轻易地击碎恶狼的头骨。

用杀鸡给牛看,也给其他鼠辈看的气度,耐心地玩几把猫捉老鼠的游戏,陪伴那个高声叫嚣的世界老大:美国政客们在宽阔的太平洋上隔岸骂几句大街,搞几次与狼共舞的交谊舞大赛是必须的选项。

在世界经济大循环的今天,当欧洲经济圈、亚洲经济圈和非洲经济圈紧紧的与泱泱华夏连接在一起,那个强大蛮横一时、孤悬北美大陆的美利坚合众国,才能在发展战略上慢慢落在中华之后,逐渐步入没落的穷途。

天山不但有骏马,也有纯美、清澈、辽远的牧歌。

2013年3月19日于渭水之南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9: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