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读书乐(34)读《江南三部曲》
正文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9月25日——10月17日),我竟忙里偷闲读完了格非的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三本大书。这部小说获得了2015年度茅盾文学奖。

近几年来,我很少看大部头的书了,尤其是小说。细细想来,还是在几年前,认真地读过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觉得非常好。这部作品后来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再后来,又看了莫言的几部小说,如《生死轮回》、《蛙》等。那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赶个时髦,但感觉没有《白鹿原》好。

《江南三部曲》的作者格非。1954年生,江苏丹徒人,清华大学教授,实力派作家。据称:“格非是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睿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风格鲜明。”

《江南三部曲》第一部是《人面桃花》,小说讲述了晚晴末年、民国初年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闹革命”,“恋表哥”,向往“桃花源”等等的故事,其情节斑驳陆离,其人物天马行空。据本书封底介绍,作品是“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简单写出复杂,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我倒觉得,《人面桃花》是把简单事情写得很复杂,把清晰人物描述得很混乱,是用寓言的笔法写出现实形象,隐晦地表达出某些思想。

说实在的,我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看这种写法的小说。小说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没有清晰完整的形象,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读这本书就像在浑浊的水中看几条鱼在游动。比如,第一章《六指》,到读完全书,那个“六指”始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倒是第二章《花家舍》写得还较形象,“花家舍人民公社,有风雨长廊连接所有的房舍,每家每户的花朵,都是相同的,连蜜蜂飞来都会迷了路,连夜晚每家每户的梦,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貌似桃花源的地方,但我觉得,这个地方有些影射讥讽之意。

《人面桃花》的语言很好,轻灵、雅致,有散文的韵味,有诗一般的意境,如:“温暖的阳光下,冰花正在融化,它一点一点地,却是无可奈何地在融化,这幅正在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也许,格非是用散文的语言和结构来写长篇小说的。这一点在格非的一篇谈话中得到了印证。

《江南三部曲》第二部是《山河入梦》,“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主要人物是陆秀米之子谭功达在新中国成为梅城县县长,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混杂了‘桃花源’的梦想,而从上海流落到梅城的少女姚佩佩偶遇谭功达,成为他的秘书。在个体无法抗拒的现实中,谭功达的雄心屡遭挫败;憧憬着纯美情感的姚佩佩,则被命运捉弄,沦为逃亡的嫌犯。谭功达被下放到‘桃花舍’后,发现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已在此实现;他与姚佩佩的爱情虽历经磨难,却劫数难逃。”

本书的封底对作品介绍:“小说以充实的细节,饱满的笔墨和沉静深入的思索,勾勒出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实景图,寓言般地呈现了个体在时代巨变中的曲折命运与精神求索。”

有评论说,《山河入梦》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作者对命运的无常、莫测、不可逆转等作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对那些“失败”有了非凡的色泽。一个人雄心勃勃的梦一点点破碎,一颗鲜活饱满的心一天天死去。

再摘抄一段《山河入梦》的话,“ 没有与生具来的罪恶和永无休止的耻辱,没有蛮横愚蠢的官员,也没有战战兢兢的百姓,如果你决定和什么人结婚,再也不会有年龄的限制。”——这大概就是桃花源了吧。如此看,现在的社会离桃花源也不远了,至少“如果你决定和什么人结婚,再也不会有年龄的限制。”这一点是做到了。

《江南三部曲》第三部是《春尽江南》,“主要人物与前两部衔接,聚焦点是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现实。小说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却长达二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谭功达之子、诗人谭端午自我放逐在鹤浦,面对群体参与变动的时代,试图从《新五代史》中找到解释;最初崇拜诗人的李秀蓉在社会巨变的潮流中成为律师,她改名换姓,以庞家玉的干练泼辣现身,最后却在虚浮而折磨人的现实中走向绝望。小说广泛透视了个体在社会巨变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作者以令人感佩的诚挚和勇气,用逼近时代粗粝的犀利文笔,深度切中了这个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描绘了一个扭曲的被欲望牵制的世界。”

我觉得,《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没有《人面桃花》写得好,尤其是语言没有前一部好,感觉不到轻灵、雅致,有散文的韵味和寓意。

有评论说:“在在格非的小说里,每个人的宿命都如雨打浮萍,一阵涟漪会将人连根拔起,去往天涯,沉浮全不由自己做主。是一个春尽江南,梦尽江南的画卷。掩卷之后只叫人觉得灰心,散场了的灰心,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心头一片索然?

格非在一篇访谈里说:“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问题非常多,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从我的经验来讲,可能是在文化领域里面。······作家这个职业就是反趋时的,就是反对这个时代某种趋向性的东西,它是一种补救。文学的任务就是为了对这个现实进行某种整合性的批评,他一定要提出他的见解。假如你为了讨好某种意识形态,你为了讨好读者,讨好市场,那么这个书即使好卖,也毫无价值。”

总之,这部书我看得还是较认真,但感觉混乱,思绪茫然,感到书里有太多的哀伤和虚无,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也许,这种“惆怅”要慢慢地进行回味、反思,才能较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真谛。

2015年11月3日于上海乐巢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