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过年那些事 |
正文 | 前几天女儿在微信中说“考上研究生了,拿到驾照了”,还说今年要开车送我回老家过年。我盼望着,盼望着…… 我生于1968年,属猴,今年是我48岁的本命年。遥想儿时过大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普遍穷、姊妹多、住房少,生活接济困难。于是小伙伴们都盼望着过年,可以吃好穿好玩好。 那时平常人家很少吃肉,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多少割上一点肉。碗底多是自家制作的红薯粉条,然后蒙些花肉、豆腐、海带和肉丸,就是最理想的年饭。年饭做好后,妈妈总要我们先给大伯大娘送去,然后才允许我们动筷。那时的压岁钱都是一毛两毛,五毛就不多。那时也很少有人喝酒,即使到舅舅家也是大人们沾沾嘴而已。 那时的新衣多是自家用蓝布、黄布做的,鞋也是姐姐纳鞋底,妈妈上鞋帮。很少有百货大楼买的东西,第一次买鞋就是解放军叔叔穿的那种带橡胶味的“黄鞋”。 那时最难忘的是老家上坟。我们老家祖宗留下规矩,不管有多忙,不管有多远,年三十必须赶回老家上坟。说是老祖宗要清点人数,赐福家人,必须人人到场,不到场就是不孝。那时上坟都是年三十晚上,踏着厚厚的积雪,带上贡品和鞭炮到祖坟集中,依次给祖上进香,然后燃放鞭炮,火光冲天,响声震震。从鞭炮声音的高低、燃放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听出一个家族富裕的程度和人员的众寡。现在改成年三十下午上坟,虽然方便了行走,但再也看不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了。 还有就是农村过年看大戏。那时没有电视,几乎村村都要排戏。我们村排练的《洪湖赤卫队》、《刘胡兰》、《朝阳沟》等剧目,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可惜剧中的老演员不少已不在人世,但他们那熟悉而又习惯性的唱腔设计和那一招一式的表演动作还不时浮现在我眼前…… 现在的农村比过去好多了,一户一院住着宽敞,二层三层小楼一排排一行行,街道干净整洁,商场超市一个接着一个,有的还有网吧、歌舞厅,城乡差别在一天天缩小,农民的幸福指数在一天天提高,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