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漫步雪中的榆林高山文苑 |
正文 | 漫步雪中的榆林 高山文苑 凌晨四点半左右从被窝爬出,习惯性站在窗户边向小区外瞅瞅。不会吧?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小区的每棵树上,一条条小甬道上,到处是灰白色,毕竟路灯照亮,还有点暗,待天亮下楼看个究竟。 窗外渐渐亮起来,冲出家门,像断线的风筝冲出家门,发疯似的奔向榆林大地。 哇,好漂亮!到处一片银白,白得让人心动万分,索性去榆林的东沙生态公园去探雪。 脚踩着寸许厚的皑皑白雪,发出吱吱响声,惬意极了。两旁杨树在晨风中挺立着,像边陲站岗的卫兵,任凭雪儿在飘洒,落得浑身都是,枝丫上裹得严严实实。柳树也不逊色,掉了叶子的枝条任由雪花及寒风摆动,跳起了广场舞,舞姿优雅,十足惹人好看。再看那满山遍野的花草,早已变妆,打扮得跟妙龄女郎一般,楚楚动人,撩人心扉。公园里已经有人在走动,特别是老年人携着老伴,三三两两在慢慢地散步,尽情享受这场久违的雪带来的别样风趣。另外一些老年人站在公园的高处,用手机拍着照片,不时哼着榆林小调,看起来高兴极了。 当行至张季鸾陵园时,周围一片寂静。一位环卫工人在扫着雪,扫出一条小道,陆续这里踏足的人多起来。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参观陵园的景色,大都对张先生给予赞美,甚至是羡慕。毕竟榆林在那个年代能走出这样的名人、伟人,确实厉害。雪花尽情地飞舞,参观者越来越多。在我看来张季鸾先生潜心钻研、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不避艰难、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和矢志不渝、办报为民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们要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牢记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重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前辈先贤的业绩。 当行至镇北台时,这里不再是昔日的景象,而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致。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此时是那么安静,像一位慈祥的历史老者,目视着榆林大地发生的一切。看那些翩翩飞舞的雪花清落在发黑的大砖上,有的钻进砖缝里,有的被朔朔寒风卷至地上,甚至堆积在墙根底的低洼处,越积越厚,形成一垄白色的天然屏障。若是外敌入侵的话,仅凭一垄雪墙,怕是无济于事。环绕镇北台一圈后,遂登至台顶,举目四望,雪中榆林的景色尽收眼底,一片灰蒙蒙的,任凭雪花在浩大的天宇中肆意挥洒着,飞舞着。那些高楼大厦此时失去了素日颜色,变得模糊不清,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一刻不停止在流动,隐约看见交通指示灯在闪烁着。此时我感慨万千,当年的军事要塞之地,而今变成后人游览的景点。也许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吧。 镇北台西边不远处是闻名的红石峡,顺便去看看,毕竟是在雪中看。匆匆行至红石峡,早已看不清平日真实面貌,被雪花打扮起来,煞是好看。通往峡中小道及石台阶覆盖了厚厚的积雪,用手紧紧托住石台阶两侧,慢慢往下探脚,生怕滑到。行至峡谷中央,环视三面石壁,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那些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堪称是中国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不一的25处宋元时期石窟,让我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依稀地感知那时艺术的辉煌。不难看出古时榆林"九边重镇"的地位。如若傍晚游览的话,便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被称为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可惜看到的是雪中红石峡。雪越下越大,峡谷中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那些书法石刻及石窟被雪花涂抹得更苍劲许多。整个红石峡不在看起来苍老了,而是更年轻了。我感叹历史总是把震撼的留给后人,把最悲痛的伤疤镌刻在今人的心灵深处。 从红石峡出来,站在峡的高处,向远处望去,皑皑白雪把红石峡四周裹了个严实,生怕被冻坏的感觉。边走边回头张望着,最显眼要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的镇北台,在漫天遍野的雪景中衬托更古朴、威武、雄壮了。 此时,我漫步在雪中的榆林大地上,寻找着雪中带来的那份快意,甚至是一份生活的宁静也好。看到的是过去,追求的是未来,真的想张开双臂与雪花拥抱,感谢雪花带给我这次弥足珍贵的机会。让我领略雪中榆林之美,那种美是炽热的、滚烫的,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