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改革开放创辉煌文化建设展新篇 |
正文 | 改革开放创辉煌 文化建设展新篇 ——改革开放40年芜湖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主要成果 40年风云激荡,40年波澜壮阔;40年长足发展,40年文化巨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力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不仅带来新时代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也极大地激发了芜湖县的文化建设,为全县文化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和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的40年,是芜湖县文化事业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硕的时期。40年来,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逐年增多,文艺作品创作成果显著,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解决某些方面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们又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新的更多的文化成果,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40年来,芜湖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大力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织密兜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网,逐年加大文化投入,促进全县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七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的提出,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以及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战略决策的出台,芜湖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县城乡文化设施建设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978年以前,只有文化馆,小剧场,影剧院,庐剧团,电影反映公司各一个。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理念,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县、镇总体规划,加大投入,上下联动,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物所、数字影院、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以及2个黄梅戏剧团、5个镇综合文化站,112个村农家书屋,81个村级图书阅览室、21个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和文化休闲广场,形成了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县委、县政府结合国家“百县千乡宣传文化中心”项目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在城南文教园区新建了文化馆。新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5078平方米,室外建有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2018年又对文化馆进行了改建,改建后建筑面积达5400余平方米,拥有400平方米可容纳260人的多功能厅、240平方米书画展厅、240平方米非遗展厅、三个舞蹈教室以及音乐、美术、器乐等各类培训教室,配备了钢琴12架、古筝10架、电子琴10架等教学器材。目前是安徽省建筑面积最大、设施较齐全的县级文化馆之一。2011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荣膺国家一级文化馆荣誉称号。 2010年投资2000万元在风景优美的东湖公园建设的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县图书馆,为全省面积最大、设施一流、功能最齐全的县级图书馆。图书藏量达6.4万余册,建有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电子文献阅览室和多媒体室,延伸“文化共享”基层服务点138个,今年也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一级馆, 全县还新建了拥有2000余座位、建筑面积1944平米的县体育馆,2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676平方米的县影剧院,总面积2000余平米的5个镇综合文化站。与此配套的还有3300平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县老年大学)、2800余平米的县博物馆、3400平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600平米的黄梅戏演出剧场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市民广场、东湖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广场等娱乐休闲场地。 这些文化设施和阵地的建立,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日益发挥着传播知识、传播文明、普及科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更加多样 40年来,芜湖县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益,全方位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设置和服务形式上,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利用农闲时节、节庆、假日,广泛组织民间文艺调演、乡村文化活动、农民读书活动等,让广大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和农民群众更多地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成果。 多年来,坚持以服务基层为重心,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进社区。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单位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紧紧围绕“文化惠民”的宗旨,常年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广场文化为龙头,以节日文化为重心,重点打造了85场广场文艺演出、16届“元宵节灯谜会”、4届“声动鸠兹?音为有你”歌唱比赛、4届“好戏大家唱”戏迷擂台赛,5届“芜湖县广场舞大赛”,3届文化辅导员培训班,年承办大型文艺演出20多场,群众性文艺活动50多场。多次组织文化辅导员进军营演出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以2011年为例,这年开展送图书、送春联、送灯谜、送文艺、送戏、送数字影视资料等58次,赠送农科图书300册、杂志300余册、灯谜4000余条、春联500余副、黄梅戏58场、文艺演出25场次,另外还承办市送文艺下乡演出4场、送戏下乡演出10场。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各镇文化站年举办文化活动50余场次,农科培训班100余次,并认真指导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点的建设。为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巩固农家书屋,全县通过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由各镇统一聘用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已走在了全省前列。 以“打造文明村镇、创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开办了5个文化活动基地、5个未成年人活动基地、5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点,建立和完善了文化辅导员对口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镇、村、社区,为广大群众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积极培育文化品牌,在各类文化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有你更有戏?好戏大家唱”、“声动鸠兹?音为有你”、“舞与伦比、魅力沚津”广场舞大赛、新春灯谜会、广场文艺演出和少儿艺术培训展演等文化艺术品牌。既让群众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又使创作富有地方文化特色,保障了老百姓广泛享用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基本权益。 按照“自发自愿、规范引导、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组建了县文化辅导员大队,注册登记文化辅导员456名(其中12人被省文化厅表彰为优秀文化辅导员)。建立辅导点232个,实现了群众文化志愿辅导活动常态化开展。先后建立了广场舞队、合唱团、器乐队、腰鼓队、老年舞蹈队等102支各具特色、素质高、能力强的群众文艺队伍。 三、公益免费服务已成常态 40年来,芜湖县为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广大群众的新需求,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方式,实现了由过去的有偿服务到全方位免费服务的新跨越。自2009年7月份起,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在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实行了零门槛、无障碍进入、全方位免费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阵地建起来、活动办起来、群众乐起来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免费开放已成为长期坚持的制度。文化馆、图书馆、镇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人民群众更好地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同时,紧紧抓住免费开放的机遇,不断强化“设施即服务”“产品即服务”“技术即服务”“环境即服务”“微笑即服务”“特色即服务”“创新即服务”的意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为充分发挥各项硬件设施的优势,各文化服务单位注重管理机制创新,优化了组织结构,改进了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免费开放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增强发展活力;整合了业务流程,合理调配资源,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服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强化远程服务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开展流动服务和网络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阵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最大限度地缓解免费开放中文化资源的供需矛盾,在免费开放中创出新的服务品牌,以促进全县公共文化设施整体进等升级,由此吸引更多人员到馆、站参加学习和各项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享受免费开放的成果。如县图书馆每年书刊外借约15.5万册,接待读者约16.6万余人次,收集地方文献147册,送视频资源2000多部到基层服务点。2009年起,县文化馆坚持每年举办3期少儿和成人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戏曲等各类艺术培训班,10年来累计达1373个班次,其中免费班993个;培训学员人次,其中免费学员人次;年接待来馆活动约12.19万余人次。各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共接待约5.4万余人次。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与服务,已成为新时期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四、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成果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县高度重视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为全县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加强群众文艺创作,努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生产(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芜湖县特色与风格、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品,也已成为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共识。 作为文化主管部门的芜湖县文广新局,始终高度重视群众性文艺创作,年年举办征文活动。近20年多来,共编印23部、计338万余字的文学作品集,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该局又推出了文学作品新集《故乡有一条河》。这部遴选本县52位作者97篇(首)诗文、14.6万字的佳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艺术地反映了全县以及我们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作为群众文化龙头的县文化馆积极推动文艺创作,反映具有本地特色和群众喜爱的群众艺术作品不断涌现。2013年制作的首部音乐MV《月上西河》,在省文艺比赛中获省级群星奖二等奖;MV获省广电局、省广电协会广播文艺奖;歌舞《月上西河》入选2014芜湖市百姓春晚;2014年原创舞蹈《芜湖情思》参加省广场舞大赛荣获省级群星奖优秀奖、省广场舞大赛芜湖市赛区一等奖;2015年原创舞蹈《半城山半城水》在第二届省广场舞大赛获二等奖,省广场舞大赛芜湖市赛区一等奖;县老年大学的舞蹈《敦煌舞》参加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荣获“梅花奖”(汇演二等奖);舞蹈《陶辛水韵荷花舞》参加省第5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演出;国画《同晖》参加省第8届艺术节“美术大赛”获三等奖;国画《走进泾川》《农民健身》参加“崛起安徽迎奥运百人百幅书画精品展”;原创黄梅小戏《送礼》《回访》《回家》《民生工程惠百姓》等参加省市汇演和比赛,反响热烈;小戏《冷宫救主》参加全省民营剧团展演,被评为“十大炫彩节目”。 同时,县文联各协会、学会、诗社以及剧团等在文艺创作中也都发挥积极作用,每年都要创作一批质量较高的文学艺术作品,相当一批作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演出、展览等活动并获奖。全县300余名业余作者先后创作了30余部文学作品集,出版了20余部画集。县文艺评论家协会出版的以抗洪英雄王能珍先进事迹为体裁的长篇报告文学《初心》,在《湖南日报》《南方日报》等发表。县作家协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成绩斐然。1人被评为“百位最具活力诗人”,1人获得新诗百年100位城市文学优秀诗人奖。县戏剧家协会创排的黄梅戏《王能珍》获2017年度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剧”,黄梅戏《名优》获全国小剧目调演一等奖。同时,他们还创作了《九月》《二牛劝妻》《不忘初心》等多个优秀剧目。县黄梅戏剧团创作的以扶贫脱困为题材,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贴近现实、贴近基层、非常接地气、充满正能量、富有积极导向意义的黄梅戏《吉祥草》,于2018年9月13日成功首演,受到观众的热闹欢迎。 五、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将文化产业作为全县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进行了统筹谋划,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围绕总体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以陶辛圩古水系农耕文化为主线,连接西河古镇、九十殿、顶峰学校为沿线,将木榨油基地、蜜蜂博物馆、蘑菇园串成一线,同时结合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已将芜湖县打造成为一个整体的文化产业链。 以项目建设促文化产业发展。围绕县委提出的着力打造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区的总体部署,在加强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加快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坚持龙头带动,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芜湖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崭露头角。重点打造了红杨山汽车休闲运动文化和利海文化生态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同时,一个集文化创意即办公、艺术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形成,并引进国内外各类大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入驻,现已成为大学生的创业园。 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已成全县靓丽风景。芜湖县黄梅戏剧团是全县优秀的文化演艺企业。为力推进该剧团跨越式发展,将其打造成芜湖县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开始,就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采购该团优秀剧目在5个镇开展“送戏下乡慰问演出”活动,为传播、繁荣黄梅戏,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突出业绩。剧团经过20多年的市场打拼,固定资产505余万、年演出场次500余场,年服务观众百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以及《中国经济网》等数家媒体曾予以宣传报道。剧团先后荣获 “全国‘服务农民 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省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全省“百佳剧团”、市“2011年度优秀民营文艺院团”、“全县先进演艺企业”等荣誉称号,受到芜湖县人民政府通报表彰。 六、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县一直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修复了九十殿火帝庙地平,恢复性维修了大杨村公屋(俗称香火堂),完成了胡氏宗祠维修工程。组织人员对东门渡窑址、行廊塔、九十殿、焦村方祠等文物单位进行安全隐患检查,确保了我县境内文物单位的安全。向省文物局申报了4处文物点,作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公布了29处文物点作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三普”登记的文物点复查、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对东门渡窑址、行廊塔、九十殿、焦村方祠等文物单位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完成了九十殿火帝庙地平、胡氏宗祠、大杨村公屋(俗称香火堂)、白沙圩农民暴动旧址等维修(修复)工程。批准西河老街古建群、白沙圩农民暴动旧址、立新抗日将士墓、丰山烈士塔、花桥渡桥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划分。申报并被批准楚王城遗址、珩琅塔、胡氏宗祠等3处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1987年至1989年,进行了民间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了18万字的《民间故事资料本》、3万字的《民间谚语资料本》和15万字的“民间歌谣资料”。2006年起,开展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共收录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4个,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编印了《鸠兹遗韵——芜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芜湖县民歌选集》、《芜湖县民谣选集》以及《我们的节日》专辑。截止2017年底,县政府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项,其中3项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被芜湖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现有代表性非遗传承人25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7人,县级17人。对28个非遗项目进行商标注册,为省、市、县三级54个非遗项目颁发了牌匾,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证书。 自从国务院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2018年改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来,县文化主管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宣传,特别是加大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这对于加强芜湖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继承和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并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的实际,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对此,芜湖县委、县政府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的论述,继续创新创造,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芜湖县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万汝滨) 2018年12月10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