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楹联尤增山水秀 |
正文 | 楹联,又名对联,也叫联语,一般称之曰对子。它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种用精炼和优美的对偶句构成的特殊文学形式;是一种意蕴丰富、词语优美、对仗工整、平仄和谐的诗;也是一种借“题以发之”用来论古今、记故实、抒情怀及描绘祖国壮丽景色的山水包装。 方薰在《山静居画论》 中说:“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益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祖国的壮丽山水好比是一幅幅画,游历名山大川,即是在“画中游”。诗人白居易在《春题湖上》一诗中就写道:“湖上春来如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江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郭沫若把江山如画描写得更直截了当,他在《游漓江》一诗中就写道:“江是青罗带,山是碧玉替,舟在水上走,人在画中游。”然而,也必须指出:作为自然形态的山山水水,无论它如何壮美,毕竟这一存在于三维空间的立体画,总不免带有直观性、表面性等诸多不足之处。因此,自然景观尚需要借用诗词、散文、楹联、题刻等多种文艺形式来、点化、描摩、阐释、评介……也就是所谓要“题以发之”。对这一点,宋人岳阳郡守滕子京在写给《与范经略求记书》中讲得很清楚。他写道:“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他认为:秀丽山川只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载体,只有人文精神与之结合,才能使之获得永久的生命,才不致于因自然的、人为的破坏、摧毁而消失。滕子京提出的自然景观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这一见解,是他对于山水建设思想睿智之光的灿烂闪耀,对我们今天旅游景点的建设与开发,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楹联,是一种短小的文学形式,用它来点染山水,不会喧宾夺主,又能起到点化、衬托山水之美的作用。所以,用楹联来包装山水,是我国造景艺术的一个突出特色。中国之所以注重用楹联来包装山水,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文字可以竖写(西方国家的拼音文字只能横写);二是中国文字的书写一一正、草、隶、彖乃是一种书法艺术,特别是行书、草书,飞龙走蛇,铁画银勾,可供欣赏;楹联,作为特别的文学艺术,以其抑扬的平仄格调、多彩的对仗词语、丰富的社会内容,兼之又长短自由、雅俗兼具,亦可供欣赏;再加之,楹联可以用虚实相生、今古连接、远近相携的手法,情意无穷地绘制出实景中所没有的景外之景,用来着力表达山水之表象所不能显示的有关人和事、意和理、理和情、情和趣……所以,用楹联对山水进行“题以发之”, 既可以使楹联借山水之美而溢彩,又可以使山水因楹联之包装而增色,二者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具体来说,作为山水包装的楹联这一文学艺术形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价值。 第一,楹联可以向人们提供审美提示,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祖国的壮丽山河,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客观实体。由于人们各自的思想水平、人生阅历、文化程度、知识修养、审美情趣的差异,因此,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总是大相径庭的。汉代大学问家杨雄曾说:“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谁将使正之?应悬诸天。折诸圣。” “悬诸天”,带有几分客观唯心主义色彩。而“折诸圣”,如果指的是借助古往今来有识见的人的睿智提示,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到一处名胜地游览,看到几幅好的楹联,就会借助楹联所表达的内容,驰骋自己想象的翅膀,给眼前的山水形象以诸多的“补充”。从而,会使自己的审美视野大大扩展,审美能力大大提高。 下面,我们仅就昆明市滇池旁边大观楼上一幅楹联所提供的审美提示进行一些分析。 大观楼,原系僧人乾印在此讲经的观音寺,清康熙二十一年在寺址建楼,兵燹后,楼毁,于同治间复重建。其楼所以有名,是与楼前柱上所悬的康熙中邑人孙髯翁所撰、陆树堂所书的那幅传诵海内外、多达 180 字的长联有关。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啧,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项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长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于它给滇池山水以精美包装,并给予了人们欣赏这里的自然景观作了诸多的深刻提示。 提示之一,楹联用大量的排比句,一气呵成地描述了五百里滇池的壮美。从宽阔的空间看,在你的眼底: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从一维性的时间看,有如过眼烟云的武功伟业;有按时序运行的“三春杨柳”、“九夏芙蓉”,有“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提示之二,楹联表达了天地悠悠、岁月如流的自然演化规律。滚滚大江东逝水,千古英雄谁在?汉耶、唐耶、宋耶、元耶……俱往矣,只剩得断碑残碣,都付与苍烟落照。确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慨。 然而,仔细揣摩一下,联语还隐有言外之意,即顺着孙髯翁的思路,则“明”也好、“清”也好,也如汉、唐、宋、元一样,终会付与苍烟落照!读着这幅巨联,你不得不佩服孙髯翁“巨笔信如椽”的历史洞察力。陈毅同志到滇池时,曾作诗称赞曰:“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即是对孙髯翁历史洞察力的肯定。 第二,楹联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意识的升华。楹联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它是社会意识的形象反映,它可以表达丰富的社会内容,并由此使人的思想认识得到飞跃和升华。 我们到江苏扬州游览,总要到史阁部祠和他的衣冠冢去凭吊这位以身殉国的明末英雄。他的祠墓有两幅联语: 数点梅花扬州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生来自有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候。 读着祠墓联对,追溯历史,令人十分感动。1644年,清军入关,挥戈南下,史可法为南明小朝庭排挤,督师扬州,城破被执,壮烈牺牲。义子史德成未找到他的遗骸,乃以衣冠冢葬于扬州梅花岭右侧。清乾隆三十七年,扬州士人感其忠贞,又兴建祠堂,使得祠墓相连,号称史公祠。祠墓处的两幅联对,风格不同。一幅是就史公祠的环境特点及唐人吟扬州的诗句构对对;一幅则是托借文天祥、诸葛亮两位历史名臣的高风亮节、德行操守,来比拟并歌颂史可法的伟大人格。前一联的上联追述史可法在梅花岭泣血誓师,抗御清兵的史实,下联称“二分明月”是故臣一颗忠心的象征。联句化用唐人徐凝《忆扬州》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极言扬州明月比天下都亮、都美,极言史可法爱国之心如经天皎月,明彻照人。后联托借先贤名臣,称史可法前生就是文天祥,生来就是要为国尽忠的;下联又称他像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是一面镜子,读着上述联句,史可法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自会给予人们以极大的激励。 再如,杭州西湖岳王庙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眼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于1979年为重修岳王庙所题的一联。南宋兴隆元年(1163年),孝宗为岳飞冤案昭雪,改葬岳飞遗骸于西湖栖霞岭下。嘉定十四年(1221年),又改北山智果院为岳王祠。1979年,杭州市政府对墓庙进行修整,赵朴初题下此联。上联写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岳飞抗金保国,就是中华民族民魂的体现。今天重瞻岳王庙,就是光耀这种崇高的民族精神,连千年的老柏树,也会抬望眼,仰天长啸,激情高歌。下联写而今神州奋起,正是酬答岳飞收拾山河之未竟壮志,当前,我们可以驾长车奔向万里新程。读着这幅对联,站在岳飞祠墓前,不禁使人对建设美好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添无限力量。 第三,楹联可以激励人们好学上进、完善自我、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的祖国,是有着 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素被世界称为文明礼仪之邦。“怀素抱朴,安性约身”,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基本宗旨。在我国,以儒家为主的各家流派总结我国历史盛行于劳动人民当中的良风美俗,概括成了很多优美的道德主张和学说。孔子主张的“仁爱”;孟子主张的“德政”;曾子的“改过迁善”、“三省吾身”;荀子的“强学力行”、“行高于学”;岳飞的“还我河山”、“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上述这些高尚的道德主张和道德情感,在祖国名山胜水都色彩斑斓、耀人耳目的汇集并展现在楹联之中。 无锡的东林书院,是明末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人的讲学之所,书院门口有一幅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万历二十二年( 年),吏部文选司郎中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他修复宋代杨时所办的书院讲学,因地处东林,史称东林书院。东林党人的以讲学为主、抨击阉党、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力主开放言路、改善政治,遭到宦官魏忠贤等权臣嫉视,因而,倍受打击与迫害。然而,即使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他们仍要求东林学人不要埋头读书,要对国家大事,事事关心。这种德行操守,十分令后人感动。 还有一些楹联,语义双关,催人奋进。 南岳衡山半山亭楹联: 遵道而行,但到半山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不辞劳。 贵阳图云关楹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忙上前人。 上面两幅楹联,虽然都是实写登山,但两联都巧妙地运用借喻的手法,把登山这一行为借来,比喻为人生求学,发展、成长等自我进取行为,托此言彼,十分形象、贴切,给读此联的人以极大思想启迪。前一联写:遵道(顺道)而行,只到半山,还须努力;要登上绝顶,尚有许多艰苦劳累,只有奋力登攀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后一联,语意则更深一层。要登上峰顶,不仅要两脚不离大道,还要认定目标,辨清方向,切勿误入歧途。当然,两联中的“道”,有双重意思,一指道路,二指佛门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宇宙万物本源一一道,对上述两联,我们不论对“道”怎样理解,都会使人悟彻到离开专心致志、坚韧不拨,是什么事都办不成的。从而,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此外,在全国各地,还有一些用来包装山水,明志庭堂的格言联,如“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学祖宗广积功德,教儿孙多读诗书”等等我们读着这些格言联对,对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完善自我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第四,学习楹联,可以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楹联从用字、用词、用典到句法结构,对偶形式乃至修辞方式等都有很多学问,我们阅读楹联,可以增长许多语言文学知识。清代学者崔学古在《幼训》中说,学习楹联“为文理捷径”,我国过去曾在学校开设对课,蔡元培曾说:“楹联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文中讲得更具体。他说:“根据属对课本的内容来看,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训练,同时也包含了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基础训练。”他举例说:学生阅读的联句多了,你出“星光灿灿”,他就会对以“水势滔滔”;出“如烟” , 他就会对以“似火”;出“一川杨柳如丝袅”,他就会对以“十里荷花似锦铺”。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语法、修辞、逻辑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 具体说来,大量阅读楹联,可以增长以下多方面语文知识。 首先,阅读楹联,可以使人懂得叠字、嵌字、混异字、同傍字等在联语中的妙用,以达到用字精当,并起到“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铖”的作用。 其次,阅读楹联,可以从联对上下句之句法关系中,学习到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多种语法关系的运用,从而掌握写作中应该遵循的句法逻辑规律。 再次,阅读楹联,可以从上下两联的相互结构关系中,学习到对称与关联结构,常式与变式结构,以及变式结构中的并列式、分总式、对话式、问答式、环递式、排偶自对式、排比自对式等多种结构形式。从中,掌握其规律,这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复次,学习楹联,从其精美绝伦的对偶句式中,可以了解到工对、宽对、邻对、正对、反对、串对、借对、言对、事对、互文对、顶针对、回文对、当句对、隔句对、两兼对、重言对、串组对、列品对、分总对、先后对、兼语对、连动对等多种对偶形式,从而掌握对仗工整的写作技巧,这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学习楹联,还可以学到联对的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双关、夸张与衬托、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对比与反语、节缩与婉曲、层递与转品、假称与摹状等多种修辞方式,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中讲究词章之美。 总之,游览者观山赏水,是需要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为之作赏鉴引导的。楹联可以给鉴赏者开阔思路,锤炼思想情操,拓展美学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对鉴赏者获得对山山水水之感官愉悦、情感体验和理性升华都是颇有意义的。 用楹联艺术包装山水可使山水更添秀色!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