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唱念做打“唱”为首
正文

——芜湖县首届戏迷擂台赛调研报告

芜湖县“有你更有戏?好戏大家唱”首届戏迷擂台赛近期画上了圆满句号。11月12日进行的两场初赛,全县有39名选手参加。11月24日举行决赛,初赛中胜出的20名选手们各显其能,各亮绝招,依次登台演唱了自己的拿手唱段。他们的演唱发挥到了极致,较好地表达了唱段内涵和人物情感,显现了各自的戏曲表演功底,基本达到或接近专业演员的水平。

为确保比赛效果,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特邀请省、市戏剧界专家组成评委会现场评分。经激烈角逐,梅清水、龙达慧、章国荣(2人组合)、卫定喜荣获一等奖,董萍等6人分获二等奖,汪小宝等10人分获三等奖。

本次比赛选手虽是非专业演员,但大家的表演却达到了一定水准,演唱高亢激昂,音色甜润,吐字清楚,唱腔优美,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舒缓,手眼并用,声请并茂。如20号选手龙达慧擅长京剧表演,她的《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高亢、结实、酣畅淋漓,铿锵有力,具有“磁”性般声音的演唱,运用拖腔时的嗽音来润色以及那坚强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情感,把一个忠于党的革命老妈妈演绎得情真意切、无可挑剔。这是她根据感情的需要、听众的需要,用心、用情自然歌唱的表露;17号选手梅清水音域宽广厚实,唱腔圆润明亮,清晰有力,在表现人物形象上,努力找准人物定位,注重情感表达,演唱得到了专家与观众的肯定。16号选手章国荣、吴慧为母女俩,她们演唱的越剧、黄梅戏对唱《十八相送》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通过两种不同的戏曲唱腔,不同的手法和技巧,旋律、节奏、板眼以及步法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等,更是体现其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10号选手卫定喜演唱的黄梅戏《含悲忍泪往前走》,嗓音宽厚,气量充沛,韵味十足,声腔别具一格。整个比现场气氛热烈,演员激情迸发,观众热情高涨,台上倾心演唱,台下观众互动,高潮迭起,引来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声。

本次戏迷擂台赛本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繁荣戏曲艺术,丰富市民精神生活,为戏曲爱好者搭建自我展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宗旨而举办的一场富有特色、含有多剧种的综合性戏迷擂台赛,既有国粹京剧,也有地方戏如黄梅戏、越剧等;参加本次戏迷擂台赛的全是来自全县各单位、各行业的戏迷和票友,他们中既有初涉戏曲世界的戏曲爱好者,也有浸淫戏曲艺术多年的老年戏迷。整场比赛显示了我县群众业余戏曲表演的水平,对此,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

戏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特别是地方戏曲,思想性与艺术性并举,符合广大群众的心理和欣赏习惯,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神食粮。但是,就群众性戏曲而言,这20名参赛选手在全县广大群众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要使戏曲在群众中得到普及,就必须充分他们的引领、带动和辅导作用。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我县群众戏曲艺术,让它在群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戏曲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大力发展群众性戏曲文化艺术。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在不同地区,所展示的风格也不同,如京剧的雍容华美,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为了感受戏曲的博大精深,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吧!

戏曲是融“四功”、“五法”的表演形式和综合性、节奏性、程式化、虚拟化、写意化为艺术特征的传统艺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艺术宝藏浩瀚精深,与绵延千年的中国民族音乐一脉相承,是中国的舞台传统写意凝练和东方审美观的独特表达。

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和特殊艺术手段是“唱念做打”,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现形式的特点,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重要标志。戏曲表演艺术和其它任何艺术一样,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赋,更需要扎实的功底。特别是它要求演员具备“唱念做打”等全面素养,而其中唱功又居重要地位。唱功的好坏主要看嗓音条件,好嗓子有天赋的也有后天练就的。有了好的嗓音条件,还要配合唱功技巧,掌握气息的合理运用、发音位置的准确、吐字的清晰以及把握好唱腔的力度、感情、节奏,这样才能达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运用自如。就群众戏曲而言,不可能要求像专业戏曲演员那样,“唱念做打”样样都会,但要拿得出、能站上台面,特别是参赛获奖,起码必须具备戏曲演员的基本素养,即戏曲爱好者、戏迷、票友及广大观众关注的戏曲艺术表演中的基本功,这就是:

一、重点突出唱功。“唱、念、做、打”唱为首;唱戏唱戏,唱为重。“唱”是戏曲表演中的核心内容。观众欣赏一台戏,虽然要看整台戏的演出效果,但首先注重的是“唱”。平时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一些优秀戏曲,都是以唱功见长,以唱功取胜,所有久演不衰的剧目几乎都是唱功戏。如京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数十年而演不衰的个中原因之一,就是其中有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千百遍而听不厌的精彩唱段所赋予的生命力。要唱好戏,必须运用气息。唱戏与声乐中的歌唱一样,其声音是以气息为动力振动声带而发出的。唱腔的设计,要讲究以字生腔,是根据字音的平仄调值来行腔运调,完全像诗歌的抑扬顿挫一样跳跃起伏。以梅兰芳先生的话讲,就是要字清,音纯,腔圆,板正。那么,怎样才能唱出如此美妙的唱段呢,行家认为,应着重从嗓音、吐字、发音、行腔、归韵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嗓音。嗓音是唱好戏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唱戏没嗓,一辈难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演唱者必须首先具有高亢明亮、清脆圆润、音色纯正、高低自如的良好嗓音条件。良好的嗓音条件分先天自有和后天磨练而成两种。大师马金凤的“金嗓子”就是后天练成的典范。

二是吐字。吐字是唱好戏的根本保证。吐字即演员利用唱腔手段将唱词中的文字清晰地传送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唱腔艺术的同时明白剧情含意,因此唱腔中的吐字至关重要。这就是说,要想唱好戏,先要吐字清,“吐字不清听不真,急煞台下看戏人”,“吐字不清,气跑观众”等,无不反映观众对演员演唱吐字清晰的强烈要求。。

三是发音。发音泛指演员在演唱是吐字时的声调。各个剧种均有各自的声调特点和特色,如京剧的声调特色是京韵,豫剧的声调特点是豫腔,豫剧的豫腔是河南话方言声调,而河南各地方方言又有千差万别,因此,豫剧标准发音声调为中州话声调,演唱豫剧,惟以中州话声调发音为唯美,反之则不动听更显得不伦不类。

四是行腔。具备嗓音条件、吐字功底、发音技巧的演员,在演唱时根据剧情的需要,在行腔中把握气息匀、吐字真、音调准、板眼稳、音色美的要领,形成富有特色、高低自如、娓婉动听、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优美唱腔。

二、巧妙运用“念”功

“念”即念白,是戏曲表演过程中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在整个剧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扶助作用,有“千金话白四两唱”之说,因此需要演员的真功夫。念白功确切地说就是嘴皮功,须做到嘴巧、字准、音色美,但不能随意用,要依据剧情的需要,该悲则悲、该喜则喜、该怨则怨、该恨则恨、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在念白过程中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低而闪、高而不喧。即说得快时不乱节奏,保持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条理分明、语意明确;说得慢时要保持情感丰富、抑扬顿挫、情在音出、音托情激;说得高时不能大喊大叫、声嘶力竭,而是浑厚高亢、高而不躁;说得低时,要做到低而娓婉、气足音轻、字清送远。

三、酌情运用“做”功

“做”功即戏曲演员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做工的基本功夫,也是演员在剧中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一种演技手段和各种演技的集中体现。做工涵盖以暗示动作、姿态动作、情绪动作等多种动作,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表演技巧。这些动作需要演员的演技和绝活,如表现勇士征战的策马扬鞭,表现女性生活的飞针走线,展现各种人物生活原型的踢腿、下腰、云手、探海、碎步、跪步、顺风旗、托按掌等技巧及揭示人物喜怒哀乐感情世界的扇子功、手帕功、水袖功、甩发功、椅子功、翎子功、书画功、硬僵尸等绝活。技巧和绝活都是按照行当的划分、人物的设立和剧情的需要设定的,因此不能随意滥用,比如让闺门旦愤怒时去甩发、硬僵尸,或老生行当高兴时耍手帕,那就不成体统。因此运用“做”功要酌剧情、人物而运用。

此外,正规舞台演员还要精心运用“打”功(我在本文着重阐述的是群众戏曲,故对“打”功不做赘述)。

四、适时适度地运用“五法”

“五法”与“四功”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有着相辅相承的密切联带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与“四功”衬托和辅助的“绿叶衬红花”关系。在“四功”表演中,哪一功也离不开“五法”的帮衬。因此在戏曲艺术表演过程中,如能适时适度地运用“五法”就能有效地辅助“四功”表演,烘托舞台气氛、鲜活人物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增添艺术色彩、增强艺术活力。

一是“手法“运用。“五法”“手”为首,“手”法指戏曲表演中的手式。手式在戏曲表演的运用中有一定的技法,故称“手法”。“手法”在戏曲演员的表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要在表演中熟练运用“手法”就必须首先明知戏剧术语“手式”和“手位”。其中生、旦行当手式各有不同,生行当中的基本手式有掌式、拳式、指式、赞美式和望月式等;旦行当的基本手式为兰花式、赞美式、望月式、指式和拳式等。旦行当在运用手法时要小巧灵活,生行当要刚劲有力。

二是“眼法”运用。眼是心灵的窗口。戏曲界有句“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的谚语。这句谚语强调了眼睛在面部表情上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只有脸上的表情而无恰如其分的眼神来配合,就会使观众对当时的剧中情节不能有较明确的理解。所以一个戏曲演员,要在舞台上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以眼传神”的基本要求,就要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通过这种训练,逐渐掌握表现各种情绪、情感的眼部形态以及运用的方法,以求在艺术效果上达到所要表现的目的。

在戏曲舞台上更是人物情感世界的窗口,俗话称:“唱、念、做、打眼来领,角儿上台全凭眼”。在舞台上,随着剧情变化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人物的喜怒哀乐、欢乐忧愁等均写在演员的眼里,如传情时含情脉脉、眼闪秋波,愤怒时怒目圆睁,眼射怒火等。如《穆桂英挂帅?出征》中,穆桂英一出场目光四射,目光炯炯,使人感觉到千军万马尽收眼底。

三是“身法”运用。“身法”即表演中的演员身段技法。是指演员的体躯姿态而言。是演员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身法”在“四功”、“五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要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身段,旦行当要做到亭亭玉立、姿态娉婷、婀娜多姿;生行当英姿飒爽、威武挺拔、潇洒刚健,再根据剧情的需要设置出不同行当、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剧中人物身段。

四是“步法”运用。“步法”指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舞台上的站立步位和行走步伐。俗语称:“台上走一走,就知有没有”;“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张口”。由此可见演员的台步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演员要运用好台步技法,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好“八字式、丁字式、踮脚式、踏步式、存腿式、骑马式、弓箭式、正步式等八种步位和“圆场步、云步、碎步、方步、跪步、趋步、垫步、矮步、娃娃步等九种步伐。其次经过刻苦演练,依剧所扮演的不同人物,按照程式化理念,设计不同的台步,把完美的舞台人物形象,通过优美的台步展现给观众。

完美的戏曲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而完美的戏曲艺术是通过演员运用“四功五法”创作出来的,因此说是“四功五法”赋予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没有“四功五法”就没有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四功五法”运用愈成功,其生命力就愈强,故而说,“四功五法”是戏曲艺术的灵魂。只要所有戏曲演员,包括戏迷、票友和广大戏曲爱好者能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四功五法”,戏曲艺术生命就会永远长青。(万汝滨)

2015年11月25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