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青云寺与水牛湾
正文

青云寺与水牛湾

初春

人上了点岁数,就爱思念故乡。这可能就是应了唐代诗人杜甫那句“月是故乡明”的缘故吧。

在老家河西沿的一处高台上,有一座庙宇,名字叫“青云寺”。以前我在那里读过几天书,所以,有关青云寺的一些传说,后来就经常漂浮在我记忆的海洋里。

青云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颇为厚重的寺庙。据庙前的石碑记载:“唐王重修不记白果”。意思是说,唐王李世民打天下时路过此地,重修了青云寺。从那时以后,庙里的香火就一直不断。在古时候,据说寺庙的建筑成片,僧人众多,庙里的田产就有上千亩。

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灾祸频生,我在那里读书时,寺庙就仅存三间正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黑瓦,气势雄伟。从正面看,屋檐下两边的墙上描画着一幅幅,唐僧率领徒弟去西域取经的彩色画面。大殿的门高三米多,东西窗户都两米见方。两根四米多高的红色廊柱,立在圆形石座的基础上,一个人都抱不过来。廊柱上刻有金色的对联,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得难以辨认。整座庙宇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之气。小时候听爷爷讲,庙里供奉的神是很灵验的。对前来烧香拜佛的虔诚信众,是有求必应。可以说是求财得财,求子得子。老家那个地方可以说是十年九旱,每当大旱之年,南北二庄,东西各村的百姓,就杀猪宰羊,成群结队地来到庙前焚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说也奇怪,老天真就普降甘霖,润泽万物,保佑百姓年年有个好收成。因此,庙里的香火就更加旺盛。

据传,在清朝乾隆年间,青云寺庙宇成片,和尚众多。这群和尚仰仗着佛祖与乾隆是拜把子哥们,又会武功,在当地就干出了一些欺男霸女、偷鸡摸狗、放高利贷、行“初夜权”的勾当来。闹得周边农民不得安生,怨声载道。

因此,老百姓推举了一位与当朝宰相刘墉沾亲带故的秀才,写了一张状子递到了刘墉手里。刘墉看后非常生气,但也觉得此事难办,就把状子呈给了皇上。乾隆看了状子,龙颜大怒,非要严惩这帮不轨的秃驴不可!但又念其佛祖是自己的把兄弟,碍于面子不好说话,便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随口说了一句:“罢了”!

宰相刘墉,闻听此言,心中暗喜,马上回了一声“遵旨”!立马安排钦差到诸城的青云寺,把这群不轨的和尚一个个五花大绑,在庙前面的地里,挖了一个齐脖深的大坑,又命令和尚们跪地听“旨”。钦差宣读完和尚们的罪状后,高声宣布将和尚们“耙了”!和尚们在惊恐之余,还得回一声“谢主隆恩”!随后,兵士们把众和尚推进坑里,然后填满黄土,只露着一个个秃头在外面。让牛拉着耙在上面来回地耙。(耙:一种平整土地的农具,八十厘米宽,两米长,木质,四边带有多根一拃长的大铁钉)和尚们的头都被耙得稀烂。

事后,刘墉复旨,说是按照皇上的旨意,把青云寺的和尚们都“耙了”。乾隆听了,又惊又气,一怒之下就要惩办刘墉。刘墉据理力争,说是皇上亲口说的叫“耙了”。臣是奉旨办事,为民除害,百姓们都称颂皇上英明,不徇私情。我刘墉维护了皇权国威,理应授奖。一番话说得乾隆哭笑不得,事已至此,只好“罢了”!后来,不知是哪一年,青云寺的老百姓在此地建房,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出来不少人骨头。看来,这段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性。

青云寺在历史的风雨中也命途多舛,天灾人祸,几遭劫难。远的无从可考,近代就连遭祸殃。据记载,民国四年,也就是一九一五年,有一伙土匪,以青云寺为据点,在附近几个村庄拦路抢劫,绑票勒索,无恶不作。匪首安茂贵更是一个凶暴残忍的恶霸,搅得百姓白天都不敢下地干活,因此引起万民愤慨。西树山村一个姓管的农民,联合附近数百村民,手持大刀长矛,土枪棍棒,于二月的一天早晨,悄悄包围了青云寺。打散了土匪,活捉了安茂贵,放火烧了寺庙。至于以后是何人何时又重修的青云寺不得而知。

小时候听爷爷说瞎话:(讲故事)有一年,军阀混战,一伙败军退入青云寺固守。另一伙军队为了打胜仗,准备火烧青云寺。但也怕惹怒了神灵,军阀头子就跪在庙前许愿。许诺火烧庙宇以后,再重修大殿,给各位神灵重塑金身。等事情过后,竟忘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在一次遛马的时候,战马突然断肠而亡,军阀的头子也被摔成重伤。事后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这是火烧庙宇,没及时兑现诺言,惹怒了神灵的结果。于是,赶紧重修庙宇,与众神重塑金身。这可能就是后来我在那里读书时的庙宇。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青云寺又遭劫难。我在那里读书时,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三间大殿。宽大的庙门,也早被村民偷回家烧火了。庙里的神像也都被扫地出门,扔到了东河里。墙上的彩绘也被铲得七零八落,只是隐隐约约地显示着往日的光彩。凋零破败的大殿有时做村部,有时做木匠铺,后来做了小学教室。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又惨遭拆除,用所拆的砖瓦木料盖了学校。庙前那块经风沐雨上千年的石碑,据说也毁于土地改革时期。前几天,老家的一个弟弟来东北串门,带来了一张“功德书”。说是家里的百姓准备重修青云寺,希望大家捐款。看来青云寺有望重见天日。

青云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庙前那颗白果树了。根据庙前那块千年的石碑记载:“唐王重修不记白果”。也就是说李世民重修庙宇的时候,就有这颗白果树了。李世民到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了。那这颗白果树肯定要早于这个数,少说也有一千五百多年了,甚至或许更早。也就是说隋朝时期或者以前就有这棵树了。都说白果树是活化石,活个两三千年不成问题。如此说来,这棵树果真见证了随、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朝历代的历史变迁。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来的风云雨雪,电闪雷鸣,几遭劫难,一直艰难地活到现在,可见它的生命力之强。因此,人们在感情上赋予它许多流芳千古的传奇色彩,可以说闻名遐迩。

相传在若干年前,外地一对盲人夫妇,对青云寺的白果树非常崇拜。便不辞劳苦,靠给人打卦算命挣点路费,费事巴力地来到了青云寺。男盲人想要丈量一下白果树的粗细,因为树太粗,搂不过来,就让他的盲妻倚在树干上,他就一庹一庹地量起来。哪成想,他妻子也想量树的粗细,就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量起来。结果,当盲人一搂一搂地摸到他媳妇时,已经数到八搂了,于是大呼“这树真粗啊,八搂一媳妇”!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其实,白果树只有五搂粗,而“八搂一媳妇”也就成为千古笑谈。

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说:原来白果树上还生长着两棵树。一棵榆树,一棵柏树。就像一个母亲怀里抱着两个孩子一样。这种相似的情景,在北京天坛公园似也见过:一棵柏树和一棵槐树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宛如一对亲密的情侣,大家就认为很奇特了。如果白果树上那两棵树活到现在,应该是千古奇观了。可惜的是,人们怕这两棵树影响白果树的寿命,就砍掉了那两棵树。白果树是保住了,同时也毁灭了一道世间亘古未有的奇特景观。

据诸城市二零零八年出版的《千村揽胜》记载:“早年间,白果树下的庙台子有十几亩大,台子上长满了松柏、槐杨等树木。平时这里只有和尚参禅念经,百姓很少至此。树丛里生长着一颗人参,年久成精,能变化成人。青云寺村有一个姓郑的老头,这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天不亮就背着拾粪篓子出门拾粪。东转西走,来到了庙台之上。(老家的人过日子勤奋,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粪篓子出去拾粪,六九年回家时,也和小伙伴们干过此事)只听得‘吱呀’一声,白果树的主杆东侧,开了两扇门,从门里走出一位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头上扎着红色的头绫子,上身穿一件葱心绿的绸子小褂,下身穿米黄色的绸子裤,粉红色的脸,宛如天仙下凡。手提水桶,飘飘遥遥地到东河打水去了。

郑老头心中十分诧异!这可真奇了怪了,树里面怎么走出个大活人来呢?迷糊了一阵,这才想起老辈人早就说过,庙台子上的树林里有人参精的故事。人参是一种宝贝,没福气的人是见不着的。我今天可能是遇上人参精了,这可能是我时来运转,该当要发财。于是就放下粪篓子,美滋滋地 在树下等着人参精回来。心里想:只要你一回来,我就抱住你不撒手,这样我就发财了。不一会,那个姑娘提着一桶水回来了。郑老头快步向前拦住了姑娘的去路,张开双臂就要搂抱。那姑娘见有人拦截,就挪动着灵巧的身子,左躲右闪,奋力逃脱。最后,终因郑老头年岁太大,腿脚不灵便,姑娘瞅了个空子,钻进树里面,大门也随之消失,树干也恢复了原样。郑老头干忙活了一顿,只拽下来姑娘绿绸子褂的一角。等回过神来再看,原来是两片人参叶子。这么大个活宝贝我咋就没逮住呢?郑老头懊悔得直拍大腿!

白果树的神奇,千百年来,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远近不少善男信女,扶老携幼,大车小轿,来此树下请愿还愿,褂幡拴帖,鸣鞭放炮,焚香烧纸,敬酒献肴,磕头作揖,祈福消灾。听母亲说:在我小时候,为了使我能长命百岁,母亲还特意抱着我,带着祭品,来到白果树下,焚香烧纸,磕头作揖,拜白果树为我的干爹。还特意请银匠给我打做了一把银锁,就像红楼梦中宝玉那样,整天挂在脖子上。六四年闯东北以后,就再也没见过它。

六九年回家以后,我就在白果树前面的学校里读书。那时候的庙台子,经过千百年来的时代变化,比记载中的面积小了许多。经过唐宋元明清风雨的剥蚀,也矮了不少。白果树的根,很多都裸露在外面,就像一条条蜿蜒爬行的蟒蛇,在奋力地向树根处游动。树上粗大的枝杈似巨龙的爪子,张牙舞爪,遒劲蜿蜒,伸向空中,仿佛要奋力地抓住什么似得。浑身的树皮宛如猛兽奇鬼,张裂着又深又宽的大口,随时要吃人的样子。叶子还是郁郁葱葱,枝条也算旺盛。中午休息时,不少的学生都爬上树去玩。据听说,有时候在树上能听见一种“梆梆”的敲击声。可惜我不会爬树,自然就听不到那种奇妙的声音了。

白果树的果实,熟了以后就像金黄色的杏子,但外面的果肉不能吃。里面的核很大,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果。核里面的果仁是绿色的,烧熟了很好吃。所以,中午经常和同学们在树下烧着吃。到如今,四十多年前那果仁的香气还时常漂浮在我的记忆里。

白果树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用它做书签既实惠又美观。六九年再次闯东北时,我还带了一些,当礼品送给同学。几十年来,白果树的影子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多次在梦里和它在一起。这几年和关里老家的亲戚通电话时,还几次询问青云寺那棵白果树怎样了。前几年老家的一位文友,给发来一张白果树的照片:看后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树的东面,当年挂着庙里一口水缸般铜钟的那根牛腰粗的大枝杈,如今没有了。树上的叶子也不多了,也没有过去高了。两根铁管子立在树下,顶着摇摇欲坠的枝杈。很明显,白果树已进入老态龙钟的暮年,现在只是顽强地支撑着。用自己数千年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诉说着青云寺历代的风雨传奇。

在庙台的西边,有十多亩的一大片平地,四周略高。解放以前,那是我们家的耕地。据父亲将,以前种地时,经常翻出成块的银锭。有时在麦田里,看见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就好奇的向前追赶,有时手快还能捉住一只小鸡,其余的都钻进桑树丛里了,扒开桑树丛却什么也没有。再看手里却握着一块银锭。据说在遥远的古代,那里是一处水湾子。当地一个大财主,名字叫“万十万”。他家养了一群水牛,经常在湾子里洗澡,所以此处就叫“水牛湾”。

万家非常富有,良田就数十里,家宅上千间,都是雕梁画栋。家里男佣女婢成群,资财无数,据说皇上没钱了都向他家里借。亲朋好友都是达官显贵。一首打油诗夸他家的地多:“南至望穷楼,北至河崖头,西至大路东至沟。”按着这首诗说的大致范围,这块地长约4000米,宽约500 米,大约3000亩之多。这仅是一块地,别的还不计其数。

万家的钱多得实在是花不了,这也使万员外非常发愁。为了挥霍钱财,就在五六里地远的岭南上,修了一座豪华庄园——“望穷楼”。整天歌舞升平,吃喝玩乐,山珍海味,任意挥霍。每餐剩下的大鱼大肉,就足以养活几十户人家。这么多的剩菜剩饭却没给穷人吃,都倒进下水道白白流出去。由于这些剩菜剩饭,都是山珍海味,香气四溢,因此就招来一些附近村庄的穷苦人,在“望穷楼”外边的水沟里捞取食物。后来,人们就把这条沟叫“掏捞子沟”。这条沟就在我们村的西南岭上,小时候还从那里路过几次。至今,老家的人们见了要饭的或者捡破烂的,还称其为“掏捞子”。看来,这个称谓是有一定的历史了。

万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后来,出了一个心术不正的人,不久,旺盛的家业就衰败了。事情的起因是,万家养了一群水牛,要经常赶进湾子里洗澡。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一天,谁知牛倌心血来潮,把正在洗澡的水牛数了一遍,发现正好是一百头。可自己放的牛明明是九十九头,怎么现在是一百头呢?他又数了一遍,结果还是一百头。牛倌觉得很奇怪!从那以后,数来数去,就发现了规律:水牛在岸上是九十九头,一进湾里,就成了一百头。老百姓传说,多出来的那头是一头神牛。正是那一头神牛,才给万家带来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牛倌把这个惊奇地发现禀告了员外“万十万”。万员外起初不相信,就派账房先生前去查看,结果和牛倌说得一样。“万十万”非常纳闷,不知这事主何吉凶,整天闷闷不乐。这时,账房先生就给出了一个主意:在岸上给水牛的角上都拴上红绸子,再赶进湾里看看。牛进水以后,果然有一头牛角上没有红绸子,就吩咐人开枪射击!“砰”的一声枪响,群牛奔逃上岸,经过清点,九十九头完好无缺。从那以后,那头神牛再也没出现过,万家的水牛再下水以后,就不是一百头了,而是越来越少。万家的日子也就一天不如一天。更奇怪的是,一年遭了三把火,三年连遭九次焚。什么样的好日子,能扛得住天火的焚烧?说来也是气数已尽,该当破财。有一年发大水,“轰隆”一声巨响,冲坏了万家六里地以外,在碳井村河边的钱窖。洪水过后,附近的百姓都到河套里翻砂捡钱。万家看着气数已尽,就准备搬家。

万家原先是富可敌国的大财主,虽然连遭了几把天火的焚烧,但家里的财物,还是堆积如山。在南迁的过程中,由于货物太多,为了尽快赶路,就在途中齐长城北边的一座山上,找了一棵大树做标记,埋下了大批的财产后,继续赶路。走了些日子,还是因为财物太重。就又在途中选了一棵竹子做标记,又埋下了很大一批财宝。

等搬到南方安顿完了,再派人回去取途中埋下的财宝。回来的人,来到最初藏宝的地方,做标记的那棵大树已经找不到了,因为满山都是树。那棵竹子也没有了,因为遍地都是竹子。

中国人有一千古名句:成由勤俭败由奢。万家的生活如此奢靡,焉能不败?这和后来南边二十里的“石楞张六”相比,那简直是天地之差。张六家,大门口挂着千顷牌子。那时一顷是一百亩,千顷就是十万亩。张六从家里起步,去四五十里外的诸城县大堂,是步步走在自己家的土地上,可以说富可敌国。但是张家做事非常低调,一点也不张扬。张六每顿饭吃的就是煎饼小豆腐。这和万家“望穷楼”的花天酒地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自从听说有共产党了,张家就赶紧把地契烧了,原来谁种的地就归谁有。上千间的房子谁爱住谁住,人家一拍屁股走了。这里就有一个舍与得的关系。当今的世界,有几人能理清这一点?没点眼光,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当今那些视财如命,携巨款外逃的贪官,和八十年前的张六相比,岂不汗颜?

如今,青云寺早已不见踪影,庙前的那块引以为豪,记载着青云寺丰厚历史文化的石碑,也被后人毫不可惜、无情地毁坏了。各种传说已逐渐成为历史。水牛湾与“望穷楼”也成为远古一个美丽的传说,逐渐消失在迷茫的历史长河中难觅踪影。这对后人来说,将成为永远的神话。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一远古的传说,它只能依稀地漂浮在历史的烟云中。可是,近代几百年的文化遗迹迅速人为的消失,不免就有点令人心痛了。虽然一座寺庙和一些历史遗迹的存与否,无关乎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但那毕竟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古代文明与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显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庙前那块石碑,更说明了青云寺历史的真实与文化的厚重,更值得人们引以为豪,可悲的是被后人无情地毁坏了。这几年经常听到各地为了经济的发展文物被毁坏的报道,令人非常心痛!前几年去北京旅游,看见马路中间一个土堆子,用栅栏围起来,说是过去的古城墙,汽车都得绕着走。心里感到非常亲切!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终于提高了。可惜的是如今只剩下一个小土堆,孤独的卧在那里,一面向人们诉说着往日恢宏壮观的气势与雄伟,又一边哭诉着近几十年的悲惨遭遇。这些,后来的君子们都巧妙地归咎于大跃进那个疯狂的时代。可是现在,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快速崛起,一些古人留下来的遗存正在遭受着肆无忌惮地破坏。古墓被盗,城墙被拆,古建筑被毁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地方政府,每天为抓经济四处招商引资而煞费苦心。对身边的古文化遗存却不屑一顾,更不懂的保护开发利用,任其惨遭破坏。他们不懂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当今社会很多人只认钱,丢弃了祖先几千年丰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这是何等的可悲呀!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