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岭南春深橘金黄》 |
正文 | 外出旅游归来,复上天台瞭望,发现几天前还嫩黄的枇杷果已经全部熟透了,绿叶丛中已经布满了诱人的金黄。于是便小心翼翼的攀爬将其摘下,竟然一大堆,心中不胜喜悦。便嚷着把妻子叫来尝试。妻子却说:自己种的这枇杷,果虽然很大,却没有老家那棵的甜。 是啊,我老家的房前有一棵枇杷树,其树高六米,每年在清明节前其果子就熟了。可能是土壤的原因,它真的很甜,很好吃。 说起这棵树,还是父亲在60岁的那一年,我要把他和母亲从老家接来跟我居住,当时他虽有不舍,但他看到我已经帮弟妹们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最后还是把家里的两头母猪卖了,随了我来。只是在临走的那一天,他扛了个锄头出去,不知从那里挖回了一棵枇杷苗,在原来的几间猪圈前把它种上。当年,年纪幼小的儿子看见爷爷载树,就问:“爷爷,你种的这棵小树叫什么呀?”父亲跟他说:“这是枇杷树,是一棵果王。”“果王?这么小的树也叫果王啊?”“嘿,你别看他小,过几年它就会长大,到时会结好多的果,好吃着呢。” 果然,几年之后,那棵枇杷树真的长大结果了。而每逢我们全家在清明节回乡踏青时,儿子总是拉着他的爷爷去摘果。当孙儿吃着甜润的果子时,爷爷就问孙孙:“这果子好吃吗?”只听到孙儿应爷道:“好吃。”爷又说:“这棵果树是爷爷给你种的,等你长大了也要对爷爷好,噢。”孙子点着头说;“爷爷,等我长大了,我也种一棵好大好甜的果给你吃”,爷爷听了这话,心里自然是再甜不过了。只是人世间的事情有时候却是天命难违,数年之后,孙子还未长大,果树也未种出来,他的爷爷却在一个清明节后驾鹤西去了。而老人家的身后在老家留下的,就是那几间老屋和他亲手种的枇杷树,与及我们那无尽的哀思。 枇杷,家乡的人们称它为“芦橘”,它秋天开花,冬天结果,到来年的春天果实才能成熟。由于它花开得不张扬,往往在人们充满激情去歌咏春花时,它的果实就已经累坠满枝了。真可谓是:其貌不扬,实实在在的。 在老家的乡下,村里人爱种枇杷,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果树,对环境的要求低,只要有立足之地,它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同时枇杷的果实含有丰富的果胶、胡萝卜素和柠檬酸,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它是一种非常有益健康的果类。因而在收获季节就算一时多吃了对身体也无碍,故在乡间从来都享有果中之王的美称。而本草纲目中也谓其能润五脏滋心肺;传统中医也认为它能消热止咳。史上为了治病,就有人将此加上川贝蜂蜜制成川贝枇杷膏(露),成为一种润肺止咳的良药。而现代医学也证明:枇杷所含的苦杏仁苷和白梨醇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于是人们偏爱于它是很自然的了。在平时,乡下的人们从来都知道,如果谁染有肺热之咳,只要摘几片枇杷叶再加上一点“鱼腥草”煮水喝,其症状就会立消,可见这枇杷树的好处。 我家的枇杷树,在我们离开家乡后,它长得越来越茂盛。它应归功于我们那位年过八旬的邻居“能叔”,他是父亲生前的好友和至交,他们曾一起见证过旧社会的苦难和共和国的诞生;一起经历了土改、公社化和兴修水利;也一同分责任田,奔小康;他们历尽生活的艰难,但却一直坚守着做人的本分,坚信着生活的美好。也就是这位堂叔,在我们离开老家的二十多年中,他和老伴一直义务看护着我家的老屋和这棵果树。而每到清明,我们回乡踏青祭祖,面对滿树的枇杷果,他总是诙谐而略带寓意的说:“细侄们,尽情地分享这些芦橘吧,这果里面有亲情啊!”而此时的我,心里总觉得,眼前的枇杷树,它既象是一位日子的守卫者,又象是一位好客的老朋友,它更似是一位牵肠久盼的故人。它似乎洞穿了一个游子的心思,认定了那个追思亲人的节日你非回来不可,于是就顾不上寒冬的苦楚,照样杨花结果一番。然后以他那滿树的金黄,静静的,真诚地守候在那里,迎接着你每年一次的回归。它似乎有一个永恒的心愿,就是要用它那丰盛的果实让你满载而去。而当我一次又一次将那些金果装入车后箱离开时,我内心深处的那条温情的弦就一次又一次的被拨动了。在那一刻,我总是想起在乡村成长过程的一切,我情不自禁的问自己:老家的枇杷树,它有情吗?要是没有,怎么只给了它一个立足的机会,它却要年年来回报你。还有,它能传达情感吗?要是不能,我怎么每次见到它时,我的泪水都浸湿了眼眶。而且,它可真是一棵果王吗?如果不是,怎么在家乡那么多的龙眼和荔枝树中,能记得住的,只有它。 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在我这里分明有着两棵芦橘树,一棵种在老屋之前;另一棵它已种在了自己的心里。而种在心里的这一棵,它无时不刻地撩扰着你的心,让人不问情由的念物思乡,使你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人未回家,思念早就飞回了家。 可以这样说,人生的几十个春秋中,总有几件事是会萦绕在心头的,老家的芦橘树就是其中之一,它总是欲挥之而不去,难以忘怀。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迢迢山水也隔不断的乡愁吧。 文/依岸观涛 2014,4、1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