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父亲念过私塾 |
正文 | 听母亲讲,父亲念过私塾。 念过私塾的父亲能写一手令我羡慕的毛笔字和唱书。我曾猜测,父亲念书时该是一名好学生吧!否则他这两样基本功何以如此深厚。 我最初欣赏父亲的字是始于看父亲写春联。 我童年时,每到除夕那天早饭后,父亲就把在集上买回的大红纸铺在炕桌上,先裁成条,折痕和裁成大小方形,再执笔蘸墨,凝神静气在上面写春联和福字。于是,一个个端正漂亮,闪着墨光的毛笔字便落在了一条条一块块红纸上。春联与福字贴在我家各道门的门边及箱柜上,把我家装扮得喜气洋洋。那时,市面上没有出售春联,小镇人家能自己写出好春联的不太普遍,我很为有能写漂亮春联的父亲感到自豪。 我上小学读书后,更加崇拜父亲。每临父亲写春联贴春联,我都上前研墨、抻纸、端糨糊,直到春联福字写完贴完了,我还远远近近地端量,从屋里到屋外,从前门到后院,把所有的春联念一遍。 我离家在外读书后,最常见父亲写的字便是来信了,信中的钢笔字或圆珠笔字虽然是硬笔所写,但仍可看出那字犹带毛笔风格,一笔一划,从不潦草,字的横竖撇捺,笔笔到位,绝不简化笔划和自造字。信中遣词造句恰到好处,信头信尾问好祝福之语非常亲切,令人感到平和温暖。 每每收到父亲来信,我总要看上好几遍,之后再保留很长一段时间,有的留存到高中毕业。我在县城参加工作之后,父亲有时要买些小镇上买不到的东西或者借书,也写信。与父亲通了近30年信,叫我叹服的是,那么多信那么多字,极少有涂改之处。 有不会写信的乡邻求父亲代笔,父亲从不推托。只要对方大略说出要事,父亲就领会其意文绉绉地写出来,然后念一遍,对方满意了,再写上祝愿之语和年月日。 父亲留下的毛笔字最久的当属我家的“字块”。“字块”相当于现在人教孩子识字的卡片,不同的是我家“卡片”是父亲用一寸见方薄木片做的,上面用毛笔写着常用常见字。“字块”有上百之多,在一个菓匣子里分排按层摆放,匣上有抽盖。我们兄弟和妹妹相继上学念书之后,“字块”被遗弃在柜子底下散失了。能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对孩子进行学前文化启蒙,用现代话讲,我父亲的思想很超前! 父亲晚年患脑血栓病后,写字渐渐困难了。然而,字依然写得认真,让人一目了然。我预感父亲能写信的日子不多了,就在收到父亲最后几封信时,怀着沉重的心情把其中一封仅寥寥几行字的短信收藏起来。 父亲唱书,是唱给母亲听的。 常常在冬夜,孩子们都睡了,广播匣子里播音员道过晚安,父亲就拿本书,躺在热炕头的被子里,就着炕檐上母亲做针线活用的一盏小油灯,津津有味地看。父亲看的书多是古籍线装章回通俗小说和民国时期小说,如《杨家将》、《济公传》、《大八义》《小八义》、《金粉世家》《梨花魅影》等,民国前的书石印绣像版本居多,竖排版繁体字,书纸淡黄,线装成册,册外加套。由于书册薄,文字竖行排版,躺着擎在手里看很方便。有时见父亲举起了书,在一旁的母亲就笑着说“来一段”。看过清末民初小说的人都知道,书中的七言韵句很适合唱。父亲就咳几声清清嗓子,轻声半讲半唱起来。 高梦鸾: 龙尾神钉拿在手, 一催坐骑奔疆场。 众人一见头名到, 人人气奔欲争强。 俱各想夺元帅印, 团团围住女红妆。 …… 厚厚的防寒窗帘隔开了窗外世界,入夜的屋子静极了,只有柜子上老座钟的“嘀嗒、嘀嗒”声伴着父亲的讲书唱书声。清冷的夜,温馨的屋,母亲这时就暂时忘却了苦难日子里的忧愁,一边低头缝补衣服鞋袜,一边听,慈祥的脸上挂着满足。母亲最爱听女侠之类的故事,常常听得如痴如迷,每到主人公遭难之处,竟泪滴点点。半夜里,我不止一次醒来偷看父亲给母亲讲书唱书的情景。母亲与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妇女一样,没上过学,却羡慕有文化的人。她喜欢听戏,却没条件去戏园子,除了偶尔能在镇上看野台子戏和听广播匣子里的二人转地方戏,听父亲讲书唱书就是一种最大的精神享受了。母亲辞世前几天我问她,父亲唱过哪些书?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以91岁高龄的惊人记忆力,告诉我的第一个书名就是《十粒金丹》。 父亲喜欢看书,却一辈子没给自己买过书。小镇供销社卖的书极少,况且买书对为生活所累的父亲来说太奢侈了,他看的书都是借的。有一次他贩鸡蛋骑自行车驮到柳河去卖,花一角钱带回一本《注音百家姓》也是为我而买。沈阳一个舅舅给父亲寄过两本书,一本是《万花楼》,另一本是《唐人小说》。文革后期,《万花楼》由我借出丢失了,剩下的那本《唐人小说》被我藏进了书柜。爱看书舍不得花钱买的父亲闲下来无书可看时,也看借来的报刊杂志。我积攒的《文摘旬刊》,他几乎都看遍了。我参加工作后有条件买书了,父亲随之也多看了些。从我买的几本明末清初小说精心包着的书皮,以及书页干净绝无折痕的品相看,父亲对书的爱护比我更甚。我曾对父亲说,什么时候到我家颐养天年,看书就随心所欲了。这时候我已有了满满一书柜古今中外之书,特别是父亲喜欢看的古籍小说占了书柜相当大的空间。我的看书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影响。但是,父亲是病重卧床时被抬进我家的,在共同生活的一年多,他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已经失去了读书能力。 父亲的私塾学习时间很短,他的私塾点滴往事是我听母亲说的,他自己从不对我们讲念私塾的事情,我对父亲的私塾生活所知甚少。私塾先生除了教写毛笔字和唱着念书还教些什么?父亲学习成绩如何?先生打过他的手板吗……总之,我很想知道父亲的更多私塾往事,特别是在我沿着时光隧道拾取父亲的经历时,愈发觉得不了解父亲的私塾生活实在是一件憾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懊悔心情,我只要在文学书籍或影视上读到看到旧时私塾先生教学生写毛笔字和念书的情节,总要格外关注,并且自然而然联想起父亲当年写毛笔字和唱书的情景。 父亲谢世时,我在他上衣口袋里别上了一支钢笔。念过私塾的父亲是有文化的人,他应该带一支笔离开这个世界。并且在我的潜意识里,亦想让父亲在冥冥阴界,以他的学识功力庇佑我。一个念过私塾的父亲与一个喜欢文学的儿子阴阳相隔,中断了文化交流,那一支钢笔便是永久的纪念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