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黄华园 |
正文 | 已近老历年关。新旧之交,酝酿着写一篇稿子,于是就习惯性地想起省委党校所在的黄华园,想在图书馆找点资料。下午,坐着单位的车,顺路提前在建设大马路下了车,来到了昔日苦读的校园大院。 这是个座落在都市商住区中的大院,门前大小街区到处穿插着南方常见的林木花卉,一个小型的花市已经摆开,人来车往,一派民生碌碌的气象。这个大院的门亭象朴实的广东人一样,地气十足,不事张扬。我去过中央党校,那里高庭大院,古木参天,处处威严肃穆,楼宇如山,大气磅礴,旧时皇家气派与时代锐进之风并存,势不可挡,令人高山仰止。我也曾在网上看到华东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委党校的大门,开阔大气,现代、文化、厚重而与当地人灵地杰相称。广东当然是经济大省,现在又成人口第一省,但这里低调、不豪华,象一个实干而时念忧患的中年汉。 入门往右,是求知书店。店内都搬空了,玻璃橱窗空落落,东侧一幅墨绿的窗帘拉起,只有手写的“教师成果”几个大字。这是为什么呢?是搬走,不开了,还是要改造,或是现今最兴的要升级转型了?几年前,这里可是我的心灵乐园和提供学习工作不意收获的重地啊。那时候,课间或听课听累了,我会从教室转到这里来看书买书,每当中央有重要的会议和决策,单位要学习,我也会第一时间与这里的老朋友联系。后来毕业了,写论文、读杂书都会先到这里来转转。每次都有思想升华的感觉。怎么就不开了呢?我忽然想起自己其实也不惦记这个小书店日久了。因为网购多了,甚至连年前关于纪律教育的资料都可以在专门的网购书店买到。一切都在改革,改变是唯一的不变。也好!心里竟生了一点期待。 穿过办公楼的通廊,一个小花园广场之后,就是图书馆。噢,也关着。我这才想起,刚才来得急了,没想到学校放假啦。不过图书馆这三个遒劲的大字还是让我这个重新临了一段时间字帖的中年人好好地揣摩了一番。魏碑起意,写行如楷,不知是何大家手笔。在这里,两次写学位论文都曾下过功夫沉浸其间。到后来,毕业了,没证件了,也只要对图书馆老师笑笑说毕业了来看看,就能得到最好的招待。我于这里只是一个学生,我对这里简直只有索取而无奉献,但我每次如朝圣般的身心索要都心安理得,出入如自家庭院,这也不知为何?这里很干净,电脑的键盘缝里都发着光洁的色泽,我不知是怎么保洁的。地处闹市,但每次在这里读书查资料,白天都会生出午夜的寂静。一小阵的翻书声、键盘敲打声、桌椅拖动声,都历历入耳,如深山鸟鸣,石入深潭,午夜呼吸,悉数明明了了,愈加令人入静如禅定。在这里二楼的小报告厅里,我曾与十几个同学开小灶围坐地圆形的会议桌前,听吉林大学孙正聿、孙利天和贺来教授的哲学课程。孙正聿教授讲哲学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话锋如洪,条分缕析,没有稿也没有PPT,引用经典,随口而出,与原作无异,精准而量大。这得下多少功夫啊。大师所为也无捷径,实是对后学者想速成、拿文凭的当头棒喝,是对后生治学的言传身教。孙利天教授讲西方哲学史,早上一坐定,四个小时,中间休息十几分钟又被我们围着提问,几乎就是一口气讲下去的,手里连一张纸一支笔都没有,我记都记不赢。孙老师言语如珠,精萃叠出,几千年西哲史让他讲得如诗如歌,胜景深深,满室霞光,让人忘返,久久回味,不忍从慧海中释出。孙老师还插讲了自己的经历和一个哲学家的典故为人,说这个哲学家用功到参加中央领导人的小型座谈会都捧书苦读,及至领导上前握手他都支吾着没回过神来,并说了用功致此的利弊得失。孙老师和哲学家的治学和造诣都让我深受感动,回来马上买了一些西方哲学史。只可惜开了个头,后来因着深奥难啃,又因着一摊书里看小巧的西方哲学命题小论更适于每天睡前的小读,就因小失大地束之“低阁”了。贺来教授如少帅。中西哲思,理论现实,无不扼其精要,占其巅峰,纵横捭阖,言之凿凿,如排千军,高瞻远瞩,追怀及远。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哲学的分析,让人觉得哲学之道不远人、不远当下、不远民生俗世。 沉思着,忽地一个人从侧面匆匆走过,我才回过神来。应该是黄铁苗教授。可惜等我猜认是他时他已走远了,不然这样突然与专家面遇,时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因为这些专家无时不在思考,你走着走着突然闯进他的世界,他随口点化有时就是我们自己苦思数日而不得的。黄老师是省内名师名家,曾经辅导过我们研究生论文的写作,后来分组我又没分到黄老师一组,所以没有当面请教过,又五年没见,刚刚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又怕认错人已经不礼貌了,也失了楼前问师的大好机会。于是心中吩咐自己,今天可不能再发生这种事啦。 眼前这棵古榕树独木成林,几乎占了大半个图书馆前的小广场。树身上挂牌写明树龄2007年179岁。一百多年前,正是民族危难乍起时。何人所植?是显要,还是民工,为何而植,他可曾想过此树遮荫后人,让他与后世相通。人们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现今常常是十年树人,各家各户为独生子女的教育无不用尽一切办法,我的孩子读初中夜夜苦战到深夜。于种树,一个广场一年,甚至一月、一周、一夜成林却不稀奇。可见时间的前进,并不一定带来文明的同步前进,所以才要学问家,要学校,要教育,要时时头脑清醒,时时拨直、矫正。 依古树而建有一个古亭。圆圆的顶象古代将士的头盔,亭下五柱分别刻着:仲尼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舆之言曰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武侯之言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亭林之言曰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广东的文物少,这个充满理学思想的亭子也不知叫什么名字,又是什么年代所建。能在这里历经世事和日月的考验而保留这样一个宣传过去在一个阶段认为十分落后的思想的亭子,是不容易的,也说明人们对于民族、国家、忠诚的价值观是共同的、不可侵犯的,存之人心,不可战胜,日久愈坚。九年前,拿着在职研究生的报名表立于古榕和古亭之前,我就觉得有一股力量和热血天然而生,这种念头类似小时候看小人书讲岳飞精忠报国时的感觉,令人冲动、向上,感到美好和有使命感。这也许就是赤子之心。正是这个赤子之心,引着我报名之后即使春节一边陪着妻儿在世界之窗的景点排队,也一边背着考研的资料,心中开明无限。联考的结果是全省第一,但入学后我再也没有考过第一。第一的总是一个我们称他为刘教授的大哥,毕业后就退二线,班上他年龄最长却最努力,实实在在地为真理而来,令人敬佩。我想,他在此五柱亭前也一样敬此赤子情怀。这样想来,这个亭子的教诲之功用不下一个教授! 亭子往西有一条干道,干道两侧就是一新一旧一高一矮的教学楼、文体楼。一开始,一年级时,我们在老教学楼上课。老教学楼正对着校门。从校外望入,透过校门和广场上的旗子以及排列整齐的椰树、花池、灌木,一眼就可以看到这座具有80年代风格的低层建筑。我路过时,几个师傅正在门口绑扎“欢度春节”的灯牌,附近的榕树上已经挂了些红灯笼,显得喜庆简朴。我绕过去,在大堂见到以前校友赠送母校的大镜子。镜子两侧浮刻着梅花和落款,还有诗句“春风催桃李,甘露育英才”。我转而上了二楼,在我们当年上课的大教室外往里看。这个可以容纳百人的教室显得很大方,室外与走廊相连有一个大平台,走廊上依然摆放着热水炉、碗柜和中南海盖杯。不知为什么,这种没有电梯的楼总有一种湿湿润润的地气、人气。我走出大楼的时候,才注意到大楼内外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原来教学楼两侧沿着墙边都种满了桂花树。南方就是好,都过了大寒了,花儿却象迎春一样怒放。 教学楼旁边的文体楼是真正的教学和活动中心。这里有强大的直接中央党校的电教系统,有担负广东省委学习论坛等重要学习活动的报告厅。在这里,我们比较系统地接受了在职研究生的课程教育。政治、经济、管理等学科总共有二十几门课程。同时,每学期还与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学员共享由国内最高等级最前沿的专家讲座,党性锻炼和出外学习考察活动。第一学期开学时,我们的班长唐同学讲三年的学习,目标是学到知识,交到朋友,拿到文凭,做好工作。三年间,每周末,我们班的同学都在这里充电学习。有的同学还远在茂名、汕头、韶关等地,三年风雨无阻,也是不容易的。三年下来,基本实现了当初的目标。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变动了工作,也算是小小成果。社会上对党校教育有误解,认为党校的文凭好拿,其实不是这样。我认为在党校学习,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一是师资强。中央党校和广东省委党校的老师经常参与中央和地方重要决策的调研和酝酿过程,掌握有最新“最高层”的信息。二是同学资源好。党校按照处级、后备干部和党员的标准来招生,总体结构也好,三年交往,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三是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每学期,要写党性锻炼报告,同时报党校和单位,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突出品德修养。四是严入严出。入学统考,每学期闭卷考试,远程监控,毕业论文铁定有5%淘汰率。所以,毕业时真有熬出来和脱胎而出的感觉。 我对于这幢文体楼更是感情深。因为有一段时间,我每月“混入”广东学习论坛,与省里的领导和各部门的领导一起听取专题的报告。这对于我来说是“政治待遇严重超标”,对于我的学习和提高却帮助很大。在这里,我比较深入地思考过企业政治工作的优势与利用、铁路客货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等问题,完成了多个学习与工作结合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使我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和开放的心态,成为我成长中重要的里程。所以,今天虽然放假,教室关闭着,我还是上了楼,在楼梯口体味着当年求学的感觉。只是时光流逝太快,如果可以倒流就好了。 穿过文体楼高架空旷的首层运动场,就是通往食堂的林荫道,一侧的千层柏排立,又引起我在校时对于千层柏的感慨。这种树木不知出身何处,也许是为了减少对于水份的需要,舍干求末,十几米高的树身九扭十曲,让我想起“无处不曲”的大家行草和广州著名书法家梁永康老师用特制鸡毛笔写出的不经意的飞白,树干如麻,枝叶却十分繁盛,在夕阳和微风之下闪耀着绿色和金色杂合的无数光点,沙沙响,有声有色,一点也不似树干的低调。那感觉象老实贫穷的老父向邻家说起孩子时的骄傲、不谦虚和尽了老本之后的安心得意。 前行是宣传栏。上面是学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重要学习教学活动的图片和文字。上面有我研究生论文的指导老师、管理学部主任谢仁寿教授作专题辅导报告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看着又想起老师当时指导我的情景和后来对我的关心、鼓励,想起谢老师温和谦逊的长者风度和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范、师范。 这里是全省干部的摇篮。全省新招公务员都要在这里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全省中青年干部、厅处级干部的培训都在这里。同时,这里也进行着扎实的自身建设,正如习总书记讲的打铁还得自身硬。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特区开设,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当前不断深化改革号角的吹响,这里都曾有着里程碑式的策源之功。但广东人低调,以致于人称广东没有文化,广东人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广东人也不计较,索性将“敏于行”写入广东精神。是啊,“敏于行而讷于言”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连孔子也因儿子出生时鲁昭公送来鲤鱼而为自己的儿子起名鲤,千古传扬,何陋之有。不会起名字何妨,不会生孩子,不会实践才是大碍。但我也为本地人抱不平:为什么人们读着新旧石器年代的历史而觉文化深厚,但面对今天火热的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却反而觉得今不如昔,认为文化是地老天荒,颤颤危危,专工翰墨,皓首穷经,宏篇大论,未行先唱。倘若如是,何来盎盎千年文化古国不敌新兴工业小国的近百年近代史的民族大耻辱! “文化沙漠”的论调可以休矣。近年来,很多地方不断总结香港、新加坡社会管理和廉政建设的经验,就是一个启示和新觉醒。真正的文化就象真理,实践第一,与时俱进,无分内外新昔,所以中央在改革之初就大呼实践第一,而且要吸取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特别是新成果。应当时时记取。 走走停停,面前兀地升起一座高台。什么时候建的?原来只是个半人高的小丘啊,那时候还有一些自然散落的古旧石柱墩、石台面、石碑啊。现在高高的上了台阶,上面加了石围栏,登高凭栏,回望刚刚走过的一个个景点,感觉是不同了。可喜是再向南加了一个小砖墙和拱门,向西深一进又建了一个岭南特色的小小园林,这个不大的庭院一下子格局不同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我突然不贴切地想起这个句子。心想作文如此,作景也当如此。只是心中隐隐担心平台硬化之后会不会影响眼前这一排古榕对于雨水的吸收。 看来我是过虑了。榕树的生命力是超出人的想象的。这种生命力与沙漠地带的胡杨不同,这种生命力全包含在它的难以分辨的树根和树干上。榕树在生长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从身上长出根须,这根须努力而茂盛地伸向地面再深入泥土,不断壮大,不断与树身融合,直至成为一体,并随着年月久长,树根部分慢慢升高成了树干,部分以千年不变的态度和毅力不断地入地向深处和远处盘生,形成了形貌似巨大的八爪鱼的横生的根系,抓地成痕,虎踞龙盘。我曾经在广州的晓港公园看到一棵古榕,树冠足足有半亩地开阔,地面上的根系放射式地盘错在一堆大石上也足足近半亩地,旁边嬉耍的人累了常常成群地围坐在它的根节上,令人不禁地想起福荫后人这个词。眼前这棵古榕虽然不是这个格局,粗壮的树干总体上呈现一个个的巨大丫字型,但细看还是可以分出它是由不同的根干融合生成,当然这融合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时光,刚开始是分开的,后来合而为一,各自连在一起的皮不见了,合体丛生。我疑心这榕树应作容树或融树,有容乃大,相融相生,久久为功。这不正是广东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么!正是这种气质让我在古树之下仍然可以一边感受到它的厚重载物,一边可以感受到它不断生长的嫩绿生机。你看,树干的中部,还有一?刚刚长出的小树呢,这是老树新枝呢,还是哪一年落下的种子生长而出,它预示什么,它的生长在若干年之后会给这棵古榕带来什么,一切可期,令人欣喜。 “叽叽叽,叽叽叽……” “啁啾啁啾啁啾啾。” “咕咕,咕。” “喳喳,喳喳。” “呖呖呖,呖呖。” “咕----” 噢,是树上鸟群的鸣叫声。听这声,鸟儿不多也不少,正好,点缀出生机无限,又恰到好处。真是意外的收获。我索性闭上眼,鸟鸣声反而清晰而立体了。不止一种鸟,应该也不多。不是一棵树的鸟,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不是一只一只地鸣叫,是在交流,有互问互答,或许还有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是谁人谩言动物没有思想和语言。这不是语言,不是思想是什么? “我是考古学家,只研究历史,不研究科学。” “这是我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一群在树下玩耍的孩子围着一块旧而大的方石台展开了对话。听这言语就是党校的孩子,真是龙生龙,凤生凤,环境造人,雏凤清于老凤声,后生可期。“孩子,回家吃饭了。”一个奶奶正喊着自己的孙子。我这才意识到是黄昏了。真是乐而忘归。正想回身,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往西边花园走去。 这中间是一泓长条而成椭圆形的清水,中间相接的窄处象腰带一样束着,建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池的北头依照粤晖园的样子建一个金黄色的有趟门的小廊亭,亭上盘长着茂盛的三角梅,红花如叶如染,与旁边高低不一的葱绿花丛灌木相映,在夕阳下在这个暖冬里真让人感到春光和煦了。池的南头有一座小假山。我顺着花园的曲径走入假山里的一个小洞,并顺着洞天开出的四个方向的窗口向外望,居然可以享受到余荫山房八角亭类似的感觉和美景。那里的八角亭开八个方向的门窗,一个方向一个景并有一句联词对应。这里没有专门的联句,却也四个方向四个景。北望是刚刚看到的小小粤晖园,只是从里向外望象高明的摄影师自己可以调整角度并随意增减,同时再不觉小桥小亭的小。西望是研究生楼,五六个小孩正在打篮球,运着球的小伙仔忽左忽右,十分机灵,一名身材匀称的中年女子正在显旧的研究生楼前的羽毛球场架网。南望是新建的有着高高大门和开阔大堂的公务员大楼。东望是刚刚经过的高台上的一个六角亭。 假山四望有一个共同处,就是到处都有见缝而栽的桂花树。花儿白中带一点点黄,应该是银桂。今年是暖冬,一月的桂花开得正旺。校园里的桂花树可能因为没有修剪,就正好生成自然的样子,树丛一枝枝贴地而生,十分茂盛,齐人高,绿叶与花儿相间。花儿三五成簇,香气酣甜,醇厚久远,满满地弥漫在整个校园,很衬过年的气氛。我想这时要是有几只蜜蜂啊蝴蝶啊就好了。但这当然无损桂花的美好。这美好让老百姓感到亲切,什么桂花糖、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蜜、桂花茶,那一样都是易做而应年节的,喜气洋洋。文人呢,尽想蟾宫折桂、吴刚捧出桂花酒的句子,也高雅不俗。所以,机关大院、企业学校种桂花,老百姓屋前屋后也种桂花,可雅可俗,官贵黎庶都共沾着桂花的香气和福气。我想这在花中无二了。 夜色就要来临了,但心中却有些不愿返回,于是转身就向书店前的简报栏走去。因为刚才匆匆路过时,没有细看那里的内容。但是我知道,一定会有收获,也不妨做为今日来访的总结。 这里,整整齐齐地贴着新近出版的南粤党校报。墨色浓黑,墨香沁人,又很亲切。我看到党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辅导讲座,其中就有我们在校时的任课老师韩锐教授和谢仁寿教授。在一个论坛采访中,黄铁苗教授“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资源的节约——兼论马克思的劳动时间节约理论”的论述引起了我的兴趣。杨平教授有一篇寄语新毕业的硕士生的讲话,要求毕业生重新启航,要坚守理想,不弃不馁;要不惧挑战,勇担重任;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也让我很受教育。一段韶华不再的感叹让我感到时光的可贵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一位中青班学员对于自己阅读体验的表述也令人感慨,结尾非常精彩:大意是讲静静地阅读,久而可见奔涌而出的激流。 夜色降临。一个多小时的母校重游,在此新年就要来临的时候令我有了厚重的感觉。今天,虽然没有在图书馆查阅到论文资料,但这不期的收获也是我所必需的。感谢母校时刻的关怀和给予。 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岁月如新。这一园的榕桂,载着多少期许,多少春色,多少生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