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放牛崽里子
正文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放牛崽里子

江西话“崽里子”是未成年男孩的意思,“细”就是小,比如小叔叔、小姐姐叫“细叔”、“细姐”,“细崽里子”就是小男孩,一般没到上学年龄的小男孩都叫“细崽里子”。

当我是“细崽里子”的时候,农村还在大集体“吃大锅饭”,一个村编成一个生产队,土地和财产都是集体的,即便是自家的房子都要在屋梁正中上刻“忠,公用”字样。那时,家里吃的粮食、油甚至是柴火都像水泊梁山一样,按人头或者按工分分到各家。家里小孩子多,按照工分去分就很吃亏,所以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没有上学的“细崽里子”干不了重活,只能为生产队放牛。成年男人做一天活是一个工,“细崽里子”放一天牛只能得到十分之一的工。

按照农村的传统观念,土地被视为家业的一部分,种地叫“作业”。大集体时极少有机械,耕田、耙地都要依靠牛,农村人对牛看得很重,外婆常说“一只(条)牛半个业”,农村人对牛相当关爱。农村谚语说:“牛嘴朝下,天光(天亮)吃到夜”,牛一天到晚不停的吃,放牛也就要放一天。放牛在农村是最轻松的活,所以都是“细崽里子”的事。生产队长说要让牛吃到有露水的草,因此,早上好早就要起来放牛。傍晚回来,总有老人守在村口看牛是不是吃饱了,要是牛肚子没有吃得圆滚滚的,老人总是大骂“你这个短命鬼子,牛还没吃饱就牵回来了”。

“细崽里子”放牛倒是无拘无束,一群小孩子把牛牵到大堤上,把牛绳往牛角上缠一圈,然后搭到牛背上便撒野去了。往往是大孩子带着,在路上挖个灶,从家里拿了锅,摘来生产队的蚕豆,捡些枯枝、树叶煮来吃。入秋后,村里要烧火土灰,和在油菜籽里做底肥,火土灰用晒干的牛粪,再盖上带土的草皮闷着烧,好多天不灭,我们去挖生产队的红薯,埋在火土灰里煨着吃,有时大人会欺负“细崽里子”,把我们煨的红薯扒出来吃,无论我们怎么哭,怎么去追他都没有用,回家向大人告状也于事无补,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大人出来主持正义。

“细崽里子”放牛,其实,也蛮苦的。江南的典型气候:“春寒细雨,冬寒晴”,“春风不入屋,放牛崽里冷得哭”,春天总是细雨连绵,“细崽里子”在细雨中放牛,戴着斗笠根本就无济于事,坐在牛背上,裤腿和鞋子都湿透了,双脚冷得麻木,只能一直扛着,必须让牛吃饱才能回家。夏天打着赤膊在太阳下暴晒到是习惯了,不过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暴雨,就害怕了,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雨倾盘而下,霎时浇透了全身。现在的孩子哪怕是摔倒了都有一群大人大呼小叫去安抚,那时,暴风雨中的“细崽里子”吓得大哭,却很无助,找不到地方可以避雨,也不会有大人来找回家。

农村集体制乌托邦式的幻梦,带给农村的是赤贫,尽管连“细崽里子”都要参加劳动,可是农村还是越来越贫穷,自古富庶的鄱阳湖平原竟然也吃不饱肚子。新一届领导人把田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法律也不允许“细崽里子”参加工作,这是全人类都禁止的童工。现在,江南农村恢复了富庶,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盖起来楼房,农业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连牛都很少见了,农村的“细崽里子”们又可以快快乐乐地玩耍。

现在生活与过去大不同,孩子们把吃不饱饭看做是减肥,或许,他们认为放牛很好玩。我把小时候放牛的生活经历记下来,好玩也罢,艰辛也罢,留给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吧。

作者:王瑜

2015年12月作于江西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