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节俭应当成为习惯
正文

节俭应当成为习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子家训》。我生于农村,长在乡下,和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吃穿住行量入而出是过日子的法则,良好的家风养成了一家老小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我家居农村,上班在县城。上班之余,利用空余时间打理着几亩薄田。农民身上的泥土气是一种实打实的憨厚朴实,土里刨食的生活虽简朴但过得踏实。受家庭传统思想的影响,总觉得农家日子过的安宁。历经春夏秋冬,春天看着生长在田间的苗儿,从播种到成苗,如同呵护婴儿般细心打理,“渴”了浇灌,“饿”了施肥;夏日工作之余游走在地垄间,赤脚行走在旺盛生长的禾苗丛中,聆听着蝉鸣,心瞬间回归宁静;金秋时节,品尝玉米的清甜,收获一抹丰盈的滋味,实实在在地感受秋收的喜悦,接地气地体验秋收的繁忙。乡亲们站在地头,经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春一夏的忙碌,品味着即将成熟果实的芳香,算计着丰硕的收成,在劳作中诠释内心收获的喜悦。秋收的田间地头,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一幕幕丰收的真实画面。

“过日子要囤尖上节省,不要囤底饿肚子”。70年代初期,家家户户都过得基本一样,吃着上顿愁思下顿,难以填饱肚囊。奶奶作为一家之主,勤俭持家的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生活要学会细水长流,一年365天要学会打理好每一天。粮食收下来了,要盘算好这一年咋消费,一家人怎样过好每一天,不要一开始胡吃海喝,没到粮食接茬的时候就饿肚子了,既要让一家人尽量吃饱穿暖,又不糟践粮食。记得小时候,喝稀的可数清米粒的米饭汤,奶奶总要看看我们碗里是否留下米粒。留下米粒就会告诫我们,“如果碗里留下米粒,日积月累就会浪费很多米,下辈子就要逃生到要饭的人家,把上辈子糟蹋的粮食要回来”。在奶奶的教诲下,我养成了喝小米粥,碗里不留一粒米粒的习惯。

“好吃难吃过了嗓子眼都是一样的。”“自己吃了填坑,亲戚吃了扬名。”这是母亲打小教育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华大地,乡亲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喝好吃好的同时,更讲究生活上水平了。人常说:“有多少家底不清楚,瓦罐里有多少米知道吧”。为了教育子女保持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母亲告诫孩子们生活过日子要学会节俭,要结合自己的日子,好饭该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偏食;不满意的饭也要吃饱。“吃饭穿衣量家当”,不要和别人攀比,各有各的活法,更要做到遵纪守法,永远记住“只看贼挨打不看贼吃饭”。“三年不上亲,当亲也不亲”,亲戚来了要好吃好喝的招待,不要吝啬亲戚;“有话送给知人,有饭送给饥人”,不要“嫌贫爱富”,有知心的话讲给知心的人,有饭送给饥饿求助的人,遇到有难之人力所能及的伸出援助之手。亲人相聚一起要吃好喝好,亲戚走后,我们可以吃的差一点。学会料理一日三餐,“吃不穷喝不穷,盘算不到就受穷”。母亲的家教繁衍下来,如今的儿媳们就如同母亲的女儿一样,料理着一家的日常起居。

“春耕秋钓旧家风,门巷荒寒屋壁空。四海交情残梦里,一生心事断编中。买鱼日待携篮女,裹药时从挟簏翁。便废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陆游写的《家风》这首古诗是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如今的我和妻子也为人父为人母了。父母故去,自己当家过日子,也知道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内涵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也知道了大体上一家几口人一年的日常开销了。一年需多少面、用多少米、吃多少菜,大体计划在内了。随着科技的发展,银行卡上的工资,能够通过和微信“联姻”,各种开销基本笔笔在录,对近几年的生活开销有了大体上的了解。

家风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教需要身体力行。我们夫妻二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打理着母亲留下来的几亩薄田,安分守己过着普通日子。儿女努力上进相继考入理想大学。我们要求他们,只有品德上求贤学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奋发努力,在思想上以农为本、自食其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求得生存发展。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4: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