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一支剖析灵魂的笔
正文

一支剖析灵魂的笔

《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作者梁衡没有浓墨重彩把瞿秋白的形象刻画的如何崇高伟大,而是字字锋利,字字闪光,字字饱蘸思想,多角度,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层层剥茧,把一个人剖析的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展示给世人。让我们认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瞿秋白,了解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瞿秋白,记住一个离得久远又近在眼前的瞿秋白。

从作者剖析层面看清,瞿秋白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个世界仅仅生活36个春秋就为国捐出了珠玉之躯。当过早期共产党领袖,政治生命短,临危受命又黯然离场,事业未竟身先死。作为文人,学术成就令人瞩目,宏愿还未全部实现,抱负还未完全施展,便被剥夺生命权力。

一个人死了,为什么偏偏有人记住了他,几十年后还在纪念他。作者没有笼统盖全,实事求是分析,依理而论,一边深情陈述,一边扼腕叹息。手持文字,捍卫瞿秋白形象,让英名熠熠生辉,让英魂安息。

瞿秋白固然是被敌人杀害的,但作者尖锐的文字直抵凶手背后,揪出始作俑者。“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被‘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作者凭借政治嗅觉一语中的,为逝者感慨,死在敌人屠刀下是壮烈,死在自己人手中是悲剧。瞿秋白的死是悲壮的,值得后人尊敬缅怀。

瞿秋白没有被后人忘记,因为他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老师也挤进来听。离开领导岗位之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译著竟有五百万字。如果不死,将与鲁迅、矛盾、郑振泽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齐肩至顶”。“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然”。 每一位英烈都可歌可泣,不应该忘记,历史却突出了瞿秋白,作者敏锐的目光捕捉到逝者的身价。他有条件可以不死,他有资本可以改变命运,一样载入史册并能记住他,受到尊重。但他没有急流勇退,依旧把革命投入人生之中。其心可鉴,其志怎能不令人动容,所以作者大笔一杵,直指苍穹,使斯人魂魄化一道彩虹光耀后人。

作者握笔姿势有别常人,下笔位置不同,剖开的层面不一样,接近真实。瞿秋白身患肺病,一个身体柔弱的人,没有像某些高干被捕时生一副软骨,威胁利诱时生一副贱骨,没有被死亡吓到。“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到达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延伸一样坚定”。当瞿秋白高唱由自己翻译过来的《国际歌》从容就义时,是何等的悲壮,想一想都让人落泪。这种为理想奋斗的人,后人怎能不怀念? 这种为信仰献身的人,人格怎能不令人敬重?

作者手腕谙熟一转,笔锋下不是鲜红的血,而是跳跃出一个鲜活的灵魂。一个即将临死的人偏偏平静的先把自己的灵魂仔细的解剖一遍,写了一篇《多余的话》。“他认为自己是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记录下,献给后人”。“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最后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试问世上有几人能像他这样,不粉饰自己的历史,不掩饰内心,临终还要独白自己,死了还要捐出自己。在敌人面前,他扬起高昂的头颅,在同志面前,他清清白白,光明磊落。一个先解剖自己的人,后人怎能不研究他、纪念他,这就是一个伟人伟大之处,他是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

作者没有站在历史巅峰俯视斯人,评说沉浮,没有在山峰之下仰视先贤,不敢断言,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看他的人生,看他的生死。敬慕他的人格,惋惜他的才华。当然,作者政治素养深,问题看内因,内因是灵魂。有什么样的灵魂,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思想行为。作者高超的文字表现手法,不写大家熟悉的生平事迹,不写坚强不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只写产生思想的动力,让一个严肃的问题,变成一篇喜欢读、爱读、欣赏性很高的文学作品,使人物更形象、具体,容易被接受。

我们从侧面看英雄,有棱有角,轮框鲜明。我们从后面看伟人,他为文学而诞生,却走一条艰辛的道路。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6: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