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地走笔(7)—俊美的“黛马”—骊山 |
正文 | 俊美的“黛马”—骊山 在关中平原的中部,由西安向东约20余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翠黛色的山体,其状如一匹俊美的“黛马”,这就是骊山。 骊山位于临潼城南,北临渭河,南枕秦岭。骊山东西两侧为低平的平原地形,成为孤岛状突兀于关中平原的中部。 由于骊山及山脚下华清池众多历史古迹及其与美丽自然风光的巧妙结合,很久以来就成为游览胜地。登骊山、游华清池,美丽富饶的秦川大地历历在目。身临其山其池,翠黛色的青山雄姿绰约,葱郁的绿林四季常青,温泉叮咚美若琴弦,雕梁画栋的庭院恢弘无比、富丽堂皇……这些胜景有着远古的幽情,引起过历代帝王的折腰,也激起过无数诗人墨客的兴叹。 “夕阳无限好”!每当夕阳西下时,云霞满天,斜阳中的骊山周身金黄,宛如披上了美丽的金装,又好似一匹昂首嘶鸣的火焰神驹,神奇无比。因此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 西安长期以来是封建王朝的都城,由于骊山和华清池距离都城不远,故帝王们选择这里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宫苑。这里也留下了不少历史典故和传说。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幽王就在烽火台之东的石翁寺沟旁修建了骊宫;秦初时,秦始皇在骊山砌石起宇筑池,名曰“骊山汤”;汉武帝时,对宫苑重新进行修葺,扩建为离宫;隋文帝开皇二年,对屋宇进一步增修,并栽植了大量松柏等树木;到了唐代,大兴土木、扩建之风更盛,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营建了汤泉宫;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在骊山环列宫殿,殿周筑罗城,并改名华清宫。 两千多年来,骊山和华清池一直是封建帝王、贵戚豪绅、达官贵人的养身取乐之地。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就是在骊山的烽火台上戏举烽火,骗得各路诸侯金戈铁马前来救驾,以致招来了亡国之祸。风流皇帝唐玄宗,每岁十月即率百司庶府来到这里,岁末方回都城。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在这里过着“春寒赐与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骄奢淫逸生活,在这里演绎了地久天长的爱情故事。 如今,骊山和华清池的景色更加美丽,那竞秀的葱葱林木,那潺潺流淌的泉水,那宜人的芳草湖光,那富丽堂皇的殿堂楼阁,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已成为名扬中外的旅游和疗养胜地。 那么,骊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那就让我们说说它的前世今生吧。 骊山,它是秦岭的一支余脉,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最高峰的仁宗庙达1320米,相对高差在300米左右。骊山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形状似一不规则的矩形体。在地势上,骊山北坡陡峭,南坡缓平,形成北翘南倾之势。 从地学观点来说,现代地表的地形地貌,严格受下伏基底构造的控制和影响,基底构造轮廓是现代地表形态的基础。现已查明,骊山的四周皆为断裂所围限,北麓断层为近东西向,西北侧断层为北东向,东南侧断层为北向,东北侧断层为北西西向。由于这些断层的层面倾角较大,多在60度左右,故骊山崖壁陡立,形成了与四周明显相隔的地垒状山体。 组成骊山的主体岩石为距今数十亿年前的古老变质岩,其中多见暗绿色的片麻岩、灰白色的石英云母片岩及混合岩。这些岩石都分布在山体的较高位置上,因为它们“年龄”古老,经受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并经长期风化剥蚀,所以岩层裂隙发育、比较疏松破碎。而在骊山的较低位置,则分布着第三纪的红色砂岩、砂质泥岩等。这些第三纪岩石围绕着骊山分布,由上而下,岩性依次由粗变细,时代由老到新。 从地质构造形迹和地层岩性来看,说明骊山在很早的时候,就经历了与秦岭相同的地质历史过程,它们在“履历表”的很多栏目上都应该填上相同的内容。到了距今约八千万年的白垩纪末期,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秦岭北缘发生了大的断裂,才使秦岭与骊山开始分离,而在它们二者的空旷地带,沉积了第三纪的红色地层。以后,由于受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关中地区发生大范围的沉降,骊山地区隆起上升,山体的四周发生断层,骊山才成为一个孤岛状的山体,兀立于关中平原之上。此后,骊山一直处于缓慢的隆起上升之中,长期遭受剥蚀,成为邻近低洼地区沉积物质的供给区。 骊山地区在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中,也一直处于不断地抬升中,致使沿着山麓分布的第三纪红色岩层随之升高。不断发生的地震和地形变资料,说明骊山地区是一个新近地质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 1982年6月 附1:答肖皓英、李向莲二同志 拙作《俊美的“黛马”—骊山》(刊《陕西地质报》3月10日第3版)称“骊山晚照”为“关中八景”之一。对此,肖皓英、李向莲二同志提出了异议,认为笔者把“长安八景”当作“关中八景”是“抛开历史,是凭印象解释,是以讹传讹的佐证,是对历史的谑笑和嘲弄”。 肖、李二位的如此说法笔者实在不能苟同。“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等为“关中八景”之说,既非笔者首创,亦非“凭印象解释”“以讹传讹”,而是有充分的实物依据的。 在中外驰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里,有一块“关中八景”碑石。该碑石高约220厘米,宽约90厘米,额顶篆书“关中八景”四字。碑石分为序、诗、画、跋四个部分,自上而下分作十六格,横向两格,诗与画各各相配,将关中八景分列了出来。该碑石立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距今已300余年。诗、画均为清代河东盐使朱集义所作。 关中八景的产生,是人们出于对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对文物胜迹的赞赏,再加上文人学士的极力渲染而形成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面告笔者:“明清以来,杭州西湖形成了‘西湖十景’。而一般地方都不超过‘十景’,出现了各个地方的‘八景’,不足‘八景’,也要凑够‘八景’”。 “关中八景”之说,肖、李二位倘若不信,可去西安碑林博物馆亲自目睹一番。 闫永定 附2:莫把“长安八景”当“关中八景” 编辑同志: 偶翻《陕西地质报》,看到闫永定同志《俊美的“黛马”—骊山》一文,文中把著名的“长安八景”当作了“关中八景”。据我们所知,“骊山晚照”原为“长安八景”中之一景。 长安代表着八百里秦川的自然风貌、乡土人情。由于历史和诸多原因,将“长安八景”讹传为“关中八景”也是很自然的现象。现在看来,“长安八景”似乎包括不了“关中八景”。我们强调“长安八景”并非复古,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关中八景”的说法是抛开历史,是凭印象解释,是以讹传讹的佐证,是对历史的谑笑和嘲弄。在当前蓬勃兴起的旅游事业中,还是服从历史,按过去叫“长安八景”为好,否则会使旅游者对过去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确凿的名人轶事也发生质疑。 肖皓英李向莲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